從政府顯要、商業集團、非政府組織到小市民,人人都能成為多元社會的推動者。作為森州最大的發展商之一,金群利集團(MATRIX)創辦人拿督斯里李典和更是不遺餘力,在芙蓉達城(Sendayan)積極打造一個各族共融的社區。
發展商區和住宅區後,他大方地將部分價值不菲的商業地或店屋,轉為宗教場所用地,贈予各族興建宗教場所;不僅獻地,他還主動出錢出力興建興都廟、清真寺、穆斯林祈禱所(Surau)、基督教教會,以及規劃中的錫克廟和佛光山文教中心。
ADVERTISEMENT
李典和接受星洲日報專訪,談他不分種族捐地興建各宗教場所和各源流學校的初衷,表示從中體會到了“自利利他”的道理。
“我貢獻了一些東西給社區的人,其實會得到更多,而他們在祈禱的同時也會心存感激,到最後我們所有人都會得益。”
獻地掏腰包 建各族宗教場所
達城是位於森美蘭芙蓉的一個新城鎮,土地面積為5000多英畝,未發展前,這裡原是一項被擱置的墾殖區重組計劃地段。直到2005年,金群利集團向森州政府提出拯救方案,與州政府簽署合約後成立達城發展有限公司,協助解決擱置多年的發展計劃。
在達城,李典和共興建了8間穆斯林祈禱所,還有一座現代化設計的清真寺(Masjid Sheikh Haji Ahmad),可容納1500名穆斯林同胞進行祈禱和禮拜,社區內的非穆斯林也可預約前往參觀。
從清真寺到附近的興都廟(Kuil Sri Maha Mariamman)只需5分鐘車程,同樣是由李典和贈地與承建,並讓興教徒自行管理,毗鄰空地則保留給佛光山蓋建文教中心。
他受訪時透露,當地有一部分土地也已劃分給錫克族建廟,這意味著,這同一片地將會坐落3個不同宗教的場所,讓達城增添了更濃厚的多元宗教共存的文化色彩。
此外,他也送了一間雙層店屋給基督教會。
常以“無名氏”捐款助人
李典和是一名非常低調的慈善家,對於教育、慈善和助人從不手軟。根據其助理透露,他身上隨時帶著兩本支票簿,因為隨時需要籤支票資助有需要的人;平時在報章上看到他捐款只是少數,更多時候他是用“無名氏”來捐款助人。
作為發展商,捐地是難免也是責任,但免費興建卻不常見。李典和單是各族宗教場所的土地和建築費總值至少3000萬令吉,記者問“不心痛”嗎?他回答:“要捨得,因為我始終認為,我們只是寄居在這個世界上,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能夠把賺的錢用在這些地方是很有意義的。”
贈地建佛光山文教中心
李典和的太太拿汀斯里楊翠蓮目前是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中馬協會會長,之前擔任了兩屆的芙蓉分會會長,平時也不遺餘力的配合佛光山和佛光會推動慈善工作,特別在賑災工作上更是表率捐贈各種物資和金錢,是一名具有大善心的功德主。
李典和在支持太太的同時,也基於非常認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早在2017年6月就預定捐獻一塊1.8英畝的土地給佛光山建道場,幷包辦所有承建費用。
這項興建計劃已獲得州政府批准,一切準備就緒後,預計近期舉行動土儀式,耗時3年竣工。在文教中心的構想圖中,設有大雄寶殿、幼兒園、寮區、滴水坊、能容納200多人的禮堂、青年活動中心、禪堂等,設備齊全和宏偉,為芙蓉甚至是森州的佛教徒提供了一個膜拜、共修、聚會和活動的空間,更提供了一個社教中心給當地的學生和青年。
大方回拒縮減規模提議
李典和受訪時開玩笑說:“建築費大約耗資1800萬令吉,不包括價值約700萬令吉的商業地,說到眼睛都要流淚,哈哈!” 話雖如此,但當馬來西亞佛光山總住持覺誠法師提議縮減建築規模時,他回拒並大方地說:“不用擔心,一切由我們承擔就是。”
太太楊翠蓮補充,佛光文教中心距離達城華小僅1公里,“家長來這裡共修時,孩子可到旁邊的幼兒園學習或放學後來上補習班,所以我們資助興建也等於是在辦教育。”
建各源流學校
“只有教育才能改變命運”
從芙蓉開往達城,會先經過達城(巴力丁宜)華文小學,達城國民小學,最後是達城淡米爾小學。三所母語學校設備齊全、活動範圍寬廣、美化工作也講究。
巴力丁宜華小是原是瓜拉庇縣內一所微型華小,後獲准遷校到達城,幸運獲得金群利集團贈地6英畝和斥資1200萬令吉興建新校舍,是一所交由教育部掌管的政府華小。
建了淡小吸引許多印裔遷來
至於國小和淡小,則是李典和看到了社區人民真正所需,“教育是居民的基本需求,人家要買屋子,首先就是要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從興建淡小後,越來越多印裔社群搬遷到達城,學生人數也開始爆滿。
“原本每個年級只分配兩間課室,後來很多印裔知道這間淡小管理得很好,都來這裡買房,所以現在我們看能不能再建一棟樓,各年級再多加兩間課室。”雖為商人,但李典和思考事情的出發點,總不會忽略生活在達城社區的各族居民。
“城鎮的校地規劃一般是由政府負責,但我覺得若發展商能力許可,能幫政府減輕負擔的話,對我們也有益。”換個角度想,創建一個生活機能齊全的社區,屋價銷售自然變好,自利利他,何樂而不為?
特別是我國不同源流教育的辦校並不容易,很多時候還得向各別團體眾籌建校基金,也可能面臨教育被種族政治化的風險,惟最後犧牲的還是大馬子民,這些李典和都看在眼裡。
典型混合社區
“比如很多華小已經變成微小了,如果發展商有能力主動把華小搬遷過來,協助華社,也能解決當地人的困境。”
李典和說,目前達城的房屋單位大約1萬2000間,人口結構為巫裔約佔40%,華人佔40%,印裔則佔20%,是一個典型的混合社區。
達城落成之時,大部分馬來同胞搬遷至此,但這裡沒有國民小學,只能開車把孩子送到其他地方上學。隨著該校人數擁擠,達城居民於是向州政府反映,這裡有了華小和淡小,那國小呢?
配合教育部的計劃,李典和也馬上行動,繼續為教育界效力,在達城建了一所國民小學,每個年級六班;旁邊就是國民型中學,讓不少當地畢業生省了到社區外升學的煩惱。
於是乎,這塊原本價值千萬金的商業地,因為有了不同信仰的宗教場所,有了不同族群的母語教育,而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不同種族遷居達城,搖身變成多元種族社區,促進彼此更緊密和諧的生活方式。
讀醫拖欠學費
幫巫裔生還債19萬
從貧窮家境出身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因為積極努力爭取讀到大學畢業,才有能力改變自己的人生;同樣的,事業成功後的他也積極回饋教育,不管是任何種族有這方面的需要,他都盡力協助。
主動向李典和尋求幫助的馬來朋友也很多。有一次,一位巫裔學生遠赴埃及留學,從基礎班到完成醫學院本科的6年來卻因拖欠學費而無法領取文憑。
這名馬來青年四處求助,最後找上森州最高統治者和李典和。“我一看到Yamtuan的信就想,如果畢不了業,那會毀了他一生!我趕快叫人準備4萬多美金(約19萬令吉)給他還學費。”
得到好心人的資助後,巫裔學生終於順利畢業,如今成功報到衛生部實習。
楊翠蓮補充:“他的媽媽為了感謝我們,特地煮了一鍋牛肉咖哩和羊肉咖喱親自送上門,一直找我們家找了快2小時,找到九點半晚上!”
每天閱報 以無名氏捐窮人
李典和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日早上都會翻閱報紙。若發現有人登報求助,如發生車禍急需幫忙、籌款或籌物資,他二話不說請助理聯繫相關單位施援手,署名一律列無名氏。
“錦上添花的事我不要,我雪中送炭就OK了。”
不分種族背景,能幫就幫吧!因為李典和的大方,自然有很多人跑來“求錢”、“求幫助”、“求捐款”,只要要求不過分,他都會義不容辭,把這當作自己跟別人結緣,最重要的是圓了自己想要助人的心願。
他笑說:“當別人開口時,我不懂拒絕,我總不能說自己沒有錢吧?”
李典和在金錢方面是很疏爽的,小時候雖然家貧,但卻非常捨得跟別人分享,直到今天,只要能幫到人,他的心裡就非常快樂,回到家總是開心的跟太太分享:今天我又幫到人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