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一些河婆前輩還有再往北遷開墾,亞逸文滿和武吉峇都也都是河婆人的聚集地。如今你若來以上這些地方做田野調研,當地人會請你吃擂茶和菜粄。
由馬來西亞河婆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世界河婆文化節”於本月在柔佛南部舉行,邀我主講《柔佛河婆人的史蹟》,於茲也在這裡分享一二。
ADVERTISEMENT
相較於其他籍貫,河婆客家人前來柔佛發展較晚。但在20世紀初,英屬“五州府”(馬來屬邦)的客家人移民大幅增長,尤其是柔佛境內的客家移民在1911年至1921年此十年間竟迅速增長了80.6%,其中有不少是河婆人的到來移墾。這主要是橡膠種植的初興,以及柔佛鐵道的舖設。柔佛鐵道不是往經濟較早開發的西海岸沿海線路,而是往較偏內陸山區的舖設,以期開擴新的墾殖園坵。
20世紀初柔佛火車鐵路的舖成,貫通馬來亞的經濟大動脈。火車驛站旁的市鎮跟著開埠或興旺起來,華人移民亦隨之增加,今屬古來的士乃就是火車從新山開往北方的第一站。而較晚來的河婆人就沿著這條中貫柔佛內陸新開的鐵道兩旁聚集,開芭移墾,最初就聚集於士乃。
最初移墾柔佛的河婆人多屬二次或多次遷徙,一是從中馬雪隆南下,而另一更明確的路徑是從今印尼原本採礦的勿裡洞北上士乃。他們之到來,主要是務農,基本生計多是割膠、種黃梨和養豬、種菜。
士乃的開發,源於港主時代潮州人的開港。但若談士乃市區的開埠發展,就不得不提兩名河婆人:黃炳南和黃子松。先說黃炳南,炳南是他的字,其名黃綱寧,河婆馬頭村人。年僅十七歲(1883年)就被“賣豬仔”到荷屬印尼勿裡洞當錫礦工人,惟幾經奮鬥竟成為事業有成的錫礦業主。
1926年黃炳南從勿裡洞遷往柔佛士乃發展,並招募大批河婆同鄉新客前來開芭闢地,在今士乃市區的郊外野地創建一千多英畝的南美園和德茂芭,種植橡膠和黃梨。由於其膠園廣大,當地人也就以其園口名稱而習慣稱他為黃德茂。
當時的士乃市街原只有幾家潮州人經營店舖的上街,黃炳南到來後乃在士乃埠上街之下邊興建了數十間店屋,俗稱下街場,並於1934 年更在下街場建了一座德茂同樂大戲院和一棟帶有中西合壁四合院格局的洋樓。此外,他還捐助地段予當地政府建巴剎,帶動士乃市街的民生經濟活力。
但那棟洋樓,黃炳南並沒有久住,產業易主。日據時期更是被日軍佔據,是拷打審問抗日嫌疑的地方。戰後初期,1947年士乃成立以黃姓宗親為凝聚的江夏堂互助會,次年黃姓族人與屋主商議,以這棟洋樓為會所,遂名江夏堂。1970年在原地成立柔南黃氏公會,併購得這棟江夏堂。
士乃之與客家,原與黃姓河婆客家人之移殖有關,而如今之江夏堂不僅是士乃的重要人文地標,亦是社區凝聚的核心。其屋前方有寬闊的免費停車場,便利民眾來市區街場採辦和飲食,遊走老街。看古厝如看花,當珍惜。那是士乃的寶屋/寶物。
說起江夏堂的創建,又得提及另一名發起先賢黃子松。黃子松,河婆連城寨人。年少南渡,原在吉隆坡錫礦場工作,後南下士乃與蔡姓同鄉合資經營雜貨店,之後自立開設酒莊,並涉足士乃周邊的黃梨種植和運輸業。
1924年他斥資在士乃建設新街場。黃子松不僅是名殷商,也是地方領袖,熱衷文教事業,並積極於抗日籌賑,響應和資助一百多名南僑機工投入反法西斯陣線的抗日戰鬥。這些南僑機工先集合士乃,黃子松甚至借出自己公司的運輸羅裡,供這些熱血青年充當駕駛訓練的交通工具,一時傳為佳話。
隨士乃之移墾,其周邊地區散居不少務農的河婆人。從士乃至古來市約六英哩,原本有個海南港。可能是早年有個海南人經營茶室而得名,但後來反成了客家人為多的地區。海南港原分上、中、下港,其中的上港和中港從事割膠的有90%是河婆人。
很遺憾,緊急法令時期英軍為阻絕馬共,在海南港進行焦土政策,村落房屋盡毀,一些人還被遺送出境。惟海南港下港有一蒲萊山下支流流向新山市郊的江加埔來。如今那裡仍是河婆人聚集的新村。
此外,從士乃開墾,再往北古來,1937年在黃子松的協助下,一批河婆人再北上至24哩及其周遭地區。緊急法令時期遷村,眾人被令聚集26哩建新村,亦即今天的加拉巴沙威新村。如今這個河婆客家村已是柔南出名的旅遊打卡人文景點。而早年一些河婆前輩還有再往北遷開墾,亞逸文滿和武吉峇都也都是河婆人的聚集地。如今你若來以上這些地方做田野調研,當地人會請你吃擂茶和菜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