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拓宽文化视野

发布: 7:00am 20/11/2023

宗教师

拓宽文化视野

陈亚才

印度教徒

颜色

额头

线条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作者:陈亚才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这位信徒点了3个点,白色和红色是粉末,中间的黄色是姜黄粉沾水。(图:摄于黑风洞大宝森节庆典)

我们常常会看到上有一个或多个,常见的有白色、红色、黑色、黄色;材料方面粉末最为普遍,也有掺水分的姜黄粉末团。印度庙在祭祀仪式时,额头和手臂上画上,横的或竖的,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这额头上的点,严格说来并不局限于印度教徒,一般印度人也会使用,尤其是女性。这点具有宗教和社交用途。依据印度各地方言有相近的名称,红色的点称作kumkuma(Telegu语、Kannada语)、kumkuman(Tamil语、梵语)、kungkumam(Malayalam语)、kumkum(Bengali语)等,也有称作Tilak的。马来西亚的泰米尔社群(Tamil)称之为pottu,而Telegu语的群体则把它叫做bottu。

ADVERTISEMENT

人体的能量中心

根据印度瑜伽和传统东南亚医学的观点,人体有7个能量中心Cakra;第六个部位称作Aajnya Cakra,正好是额头的位置,如同湿婆大神第三只眼的位置,被视为人与神的交汇点。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根据印度瑜伽和传统东南亚医学的观点,人体有7个能量中心cakra,由下而上的第6个部位,就是额头。(图片来源:网络)
不同颜色的点

额头上各种不同颜色的点,具有不同的含义。

1.白色:

这是最普遍的颜色,通用于男女、各个年龄层和宗教仪式,象征解脱,免于轮回。白色的粉末点提醒大家,人终究有一天会往生,火化后烧成灰烬,就如同这白色的灰。

2.红色:

红色的点象征爱情、勇敢。根据印度过去的习俗,新婚的新郎使用本身的血来点在新娘的额头。这形成一个传统,即新婚或已婚女性都涂上红色的点。红色的点不仅代表已婚妇女,其象征意义是保护妇女及其丈夫,避免他们的亲密关系遭受邪恶之眼伤害与破坏。妇女一旦丧夫,就不再点红色,而是转为白色。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已婚妇女一般在额头点上红点。

3.黄色:

在寺庙,通常也会派黄色的材料,称作Manjal,那是黄姜制作的粉末,再沾水,代替较为昂贵的檀香粉。黄姜粉不仅可以涂在额头,也可以涂在全身,具有凉爽的作用,可以让思绪平静下来。黄色的点也象征财富。

4.黑色:

婴儿和小孩最常点的黑色,点在额头,也点在脸颊。未婚女性也点黑色。根据印度教徒的传统说法,黑点足以阻止邪恶的眼传送邪恶的讯息给当事人。在额头上点一个黑点,也象征扫除过去的罪恶。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宗教师的额头有3条线一组,再加上红点;另外手臂和身体都画上3条一组的横条。
3条横线的含义

进入印度庙参访各个大神的时候,个别的宗教师会为信众或参观者点上不同颜色的点。参观几个大神之后,信众或参观者额头上可能同时出现白点、红点和黄点。目前市面上有售卖设计美观、五颜六色的纸贴Pottu,这是比较时髦的装饰。

在寺庙主持祭祀仪式的宗教师,通常在额头上和手臂上画上线条,3条横线一组(Tripundra),中间加上一个红点,这是属于湿婆系统或教派的标志。3条线代表人的3个素质,即:虔诚(Sattva)、愤慨(Rajas)以及阴沉暗淡(Tamas)。白灰的含义是当生命终结,世间万物灰飞烟灭,唯有纯净和超凡的大自在天(白灰)继续存在。

另外也有竖的线条,在额头上画上一个V字形或U字形,中间一个红条,这是毗湿奴系统的标志;但是标志的画法并非只有一种。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宗教师额头上是竖的线条,两旁是白线代表毗湿奴的双腿,中间的红色代表吉祥天女Lakshmi,这是属于毗湿奴系统的印度庙。

在导览印度庙时,我常常提醒参与的学员,要学习尊重寺庙的一些礼仪;例如,当寺庙进行祭祀或膜拜仪式时,宗教师通常会在信众或参观者的额头点上一个点,表示祝福。非印度教徒参观者可以接受这个点(象征接受这个祝福),但是如果基于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而不想让宗教师点,只要站开即可,千万不要让宗教师点了之后,在现场马上擦掉,这是不礼貌的动作。

印度教徒额头上的一个点,从通俗的祝福,社交的装饰,可以引伸到更深刻的教义。宗教师额头、手臂甚至身上的线条,代表教派符号。在我国,最为普遍的是湿婆系统和毗湿奴系统。

延伸阅读: 
陈亚才/峇厘岛印度教掠影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陈亚才/印度教与圣牛
陈亚才/印度教神祇与天上人间
陈亚才/印度神话与天地创造
陈亚才/马六甲印度庙巡礼
陈亚才/印度教大神的分身
陈亚才/野新华印联合庙──独特、和谐、惊叹
陈亚才/马来西亚的锡克人与锡克庙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17/03/2025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关于印度教殡葬文化的内涵与仪式,《金翅鸟往世书》(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等经典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规范,本文简述几个要点。

葬礼中的家属祭祀

往生者的儿子、孙子、曾孙,兄弟的孩子都可以参与祭祀仪式。丈夫可以为往生的妻子祭祀,父亲可以为未婚的孩子祭祀。倘若已婚的往生者没有孩子,或未婚的往生者,其父亲更早过世,则其亲属可以替代进行祭祀仪式,例如:兄弟的孩子(若往生者是男性),兄弟的儿女(若往生者是女性)。遇到经期的女儿或女性亲友,不得参与祭祀仪式。年龄在5岁以下的孩子无需到墓园或火化场。

灵车

在灵车离开住家之前,若往生者是男性,则女性亲友,包括太太、孩子和孙子,以逆时针方向绕灵车三圈;往生者的遗孀必须以纱丽布(sari)遮脸。灵车行进途中,一路上洒芝麻和米粒,作为向途中的精灵借路。

灵车必须以椰叶或芒果叶等装饰。每一片椰叶只能切割成3段,造型类似向下的箭头。若是办喜事,椰叶切割的造型是向上的。

灵车到了墓园或火化场,棺木下车时,往生者的脚部方向先进入,表示往生者告别世间。若是墓园或火化场有供奉哈里詹德拉神(Lord Harichandra,即墓园守护神),在墓葬或火化仪式前,必须先祭拜此神。不论土葬或火化,由家属决定;但是两岁或以下过世者必须土葬。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椰叶的切割法:(左)办理丧事,“箭头”向下;(右)办理喜事,“箭头”向上。
葬礼用的小土瓮(Kollik kudam)

这个小瓮,土制,大口,以椰树的茎制成绳索,绑成3条,方便提携。小土瓮的用途是带火种到墓园或火化场,作为点燃火化遗体的柴堆;小土瓮也可以盛水。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这个小土瓮用来带火种,也可盛水。
土葬仪式

进入墓园时,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墓穴3圈,将棺木安置在墓穴的左边,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即死神阎摩(Yama)所在地。

成年人可以参与献米仪式,即将米粒象征式给往生者喂食三口,然后将米粒放在其胸前。往生者的男性亲友可以轮流进行献米仪式,然后洗手,再把手擦干。主持葬礼仪式者最后献米。此时可以解开原本绑着往生者拇指和脚趾的绳索。遗体必须转向侧面,以便右耳向上。

主持仪式者必须使用其左手的手背,将泥土推进墓穴,前后3次,其他出席者接着跟着这么做。墓穴填满泥土后,主持仪式者站在坟墓前方,左肩扛着小土瓮,右手拿着檀香木,以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坟墓走3圈,然后回到原点。

主持仪式者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小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完成3圈及刺破3次之后,主持仪式者必须跪在坟墓的前端,脸朝向南方,然后将右手拿着的檀香木放在往生者头部的位置。

仪式完成后,主持仪式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主持仪式者,并带离现场。主持仪式者不得回头看坟墓,此人在进入家门之前,必须先沐浴。

在火化场的告别仪式

到达火化场时,往生者的脚步方向先进入,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火葬柴堆3圈,将棺木安置在木堆之上,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此时将棺木的盖移开。若是采用现代电炉或煤气炉火化,就没有绕柴堆3圈的仪式。

主持点燃柴堆仪式者,左肩扛着一瓮水,右手拿着一支火把,以逆时针方向绕棺木3圈。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如此进行3次。以刀刺破土瓮,代表割舍,往生者的灵魂不会跟着回家。

往生者的儿子或近亲负责点燃火葬的柴堆。当柴堆点燃后,点火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点火者并带离现场;点火者不得回头观看燃烧的柴堆。

陈亚才/印度教徒的葬礼
吉隆坡陆佑路印度教徒露天火化场。
火化后捡骨

火化后捡骨时,必须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的将捡起的骨放进土瓮中。所捡的骨必须包含9个部分,即头部、双肩、双膝盖、双脚踝、双脚,象征完整的一个人。

装骨的土瓮之口用黄色的布包着,然后带到河边和海边,拿开包扎土瓮口的布,然后点燃油灯、诵经。原本主持仪式者把土瓮放在左肩,走向水中;当水位达到一定深度(通常到肩膀),拿土瓮者必须沉入水中,让土瓮漂流,本身走上岸,更衣后回家,不得回头观望。

葬礼结束后返回家里,门前要事先准备一桶水,水中加上印度紫丁香的叶子,另外再准备一条铁支(ulakkai)横摆在家门前。家属进门前必须洗手、洗脚、洗脸、洗口,然后跨过铁支;亲友也遵照类似做法。根据印度教的说法,铁支能够阻挡从墓园或火化场尾随的精灵。

延伸阅读:
陈亚才/浅谈印度教殡葬文化
陈亚才/屠妖节与正邪意识
陈亚才/来自印度原乡的地方守护神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