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专题

|
发布: 6:40pm 26/11/2023

华文师资课题

华文师资课题

剪不斷理還亂的華文師資課題|導因棘手錯綜複雜 師資短缺剪不斷理還亂

王丽琴 / 专题报道
專題∕27/11見報∕小學左版∕剪不斷理還亂的華文師資課題
(檔案照)

華小師資課題數十年來無法解決,除了是因為政策,還涉及政治、種族以及某些“小拿破崙官員”等千絲萬縷的關係,非常棘手和錯綜複雜。本專題,為讀者一一梳理此課題的前因和後果,並讓讀者更瞭解師資培訓的政策。

當年讀師範 可教華文以外科目

當年,華小師資培訓名稱為“Pendidikan Peringkat Awal Kanak-kanak (c) dengan Bahasa Cina”(PPAK(C)),受訓的學員都是主修華文,他們畢業後可以在華小教導各個科目,惟國語和英語除外。

ADVERTISEMENT

他們初期受訓的時候,除了主修華文科,也同樣會修讀數學、科學、體育、美術及音樂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師範學院都是使用國語授課,這也是為何畢業生在進入華小後,還可執教華文以外的科目。

當時,教育部是以各源流學校的師資短缺“人數”來培訓老師,並非根據各源流小學“各個科目”的需求來培訓。

專題∕27/11見報∕小學左版∕剪不斷理還亂的華文師資課題
謝立意強調,教育部絕不能只是根據華文科對老師名額的需求,就草率聲稱華文老師過剩。(何正聖攝)
謝立意:師範證書提升文憑課程

教總主席謝立意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細述初期華小師資培訓從PPAK(C)到教師學士課程(PISMP),其中所出現的轉變及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追溯到90年代時期,教育部將師範證書提升為師範文憑課程(KDPM),華文組學員也可以副修科學、數學、美術、生活技能等科目。

不過,為了朝向小學老師皆具備大學資格的目標,教育部於2004年停辦KDPM課程,並錄取年齡不超過20歲的大馬教育文憑(SPM)學生進入師範學院,以接受5年半的教師學士課程(PISMP)課程。

在2010年,PISMP課程就開始根據各源流小學的教學科目來培訓老師。因此,在華小組下,設有華文、數學、科學、美術、音樂等科目的師資培訓。

2013年起PISMP正式改5年制

從2013年開始,PISMP課程就正式改為5年制,即一年的基礎/預科課程,以及四年的學士階段課程。在學士階段課程,學員可以自由選擇一門副修科,例如主修歷史,音樂為副修。

以目前情況來說,5年的PISMP課程也是華小的主要師資來源。

當時,教育部也舉辦大學畢業生師範課程(KPLI)小學組,開辦的課程包括華文組、數學組、科學組、音樂組等等,以錄取大學畢業生接受1年的師資培訓。不過,這個師資培訓卻在2010年取消,導致許多要在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中學執教華文的學生心願泡湯。

目前,在華小執教的老師,絕大部分都是主修華文。有鑑於此,在師資系統上自然會被標籤為“華文老師”。可是,最大的問題在於,教育部在華小師資課題上,並沒有根據華小的師資調派和實際教學請況來計算。

各個科目老師分開統計

謝立意透露,教育部後期在計算華小的師資需求時,把各個科目老師分開統計,即主修華文的老師歸類為教華文科的老師。

至於主修其他科目如數學、科學、歷史等科目的老師,則被歸類為有關科目的老師,並根據這樣的算法來說明華小華文老師過剩,甚至以此作為不需要培訓華文老師的理由。

以科目區分安排教師人數

“我們覺得這當中面對很大的問題,而教育部e-Operasi系統上分配給每所學校的老師人數,是以科目區分,並非所需的人數。例如,某學校需要8名科學老師,那就安排8人。”

他表示,系統上所標籤的“華文老師”,實際上除了教導華文,也必須兼顧其他科目,包括數學、科學、道德教育、歷史、美術及體育等等。

他強調,教育部絕不能只是根據華文科對老師名額的需求,就草率聲稱華文老師過剩,尤其華淡小的情況更是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有30個班級,需要30名華文老師;倘若15個班級,就需要15個華文老師。

“一至三年級有12節的華文課,四至六年級則有10節的華文課,教育部不能以‘1名華文老師教3個班級’的數據來計算,不能將大部分重擔放在1名老師身上,這個是不對的。”

師資系統標籤出問題

當談到師資分配不均時,情況就必須再度追溯回“華小系統標籤華文老師過剩”,這也是為何華小師資的問題多年來始終懸而未決。

謝立意提到,早在十多年前,教育部已經針對師資系統內的標籤問題展開討論。

教總也針對這個情況提出一些建議,包括要求開辦增加主修課程 (Program Intervensi Tambah Opsyen;PITO),讓一些執教經驗豐富的華小非主修馬來文或英文老師獲取教導有關語文科目的資格。

專題∕27/11見報∕小學左版∕剪不斷理還亂的華文師資課題
陳大錦說,近幾年,教師學士課程華小組招生名額一直無法被填滿,確實對華小師資造成影響。(檔案照)
陳大錦:招生名額一直無法填滿

另一方面,董總主席陳大錦指出,在PISMP華小組招生中,外界不能忽略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招生名額一直無法被填滿。

他說,在2019年,華小組開放1460個名額,卻只有1800人申請;而國小組開放4080個名額,卻有2萬人申請。

教育部經過兩輪招生之後,華小組最終錄取了1054人,還有406個名額未能填滿。

“華小錄取率達52.5%,比起其他源流小學的9%來的高,但是華裔子弟在申請師範課程時還是不容易。”

華小師資荒 數十年如一日
07至08年缺近5000老師

華小師資荒數十年如一日,甚至有種雪上加霜的困境。若追溯以往,師資不足的高峰期是在2007年至2008年,當時的華小欠缺4971名正式老師。

究竟教育部如何應付當年欠缺逾4000名正式老師的挑戰?為何華小還能正常運作呢?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拿督斯里魏家祥指出,師資數據充滿了變數,教育部相關部門必須時刻掌握最新的數據,包括與教育團體保持緊密的聯繫與配合。

專題∕27/11見報∕小學左版∕剪不斷理還亂的華文師資課題
魏家祥說,師資數據充滿變數,即使今天解決了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並不代表華小日後不會再出現師資短缺的情況。(陳世偉攝)
魏家祥:教師比例變動影響最大

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各源流學校的師資人數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產生波動,例如,教育部制定的班級對教師的比例、學校每年開設的班數、教師提早退休等。

其中,班級對教師比例變動的影響最大。

他舉例,一年級至五年級的班級對教師比例為1:1.5;六年級的班級對教師比例為1:1.7。

他指出,教育部的計算法是一年級至五年級的0.5小數點可以進位為1,不過,六年級的算法不可以將0.5或以上的小數點進位,因這將導致學校所需的人數與教育部的數據不符。

“例如,A校的六年級有5個班,學校對師資的需求是8.5位老師,但教育部只委派8位老師給校方。

“全國超過1萬所學校,這些無法進位的小數點累積起來,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此外,老師退休(包括提早退休)、離職、升學及預算錄取的準教師人數不達標等,都將會影響師資的統計與規劃。

魏家祥說,由於華小的主要教學媒介語是華語,因此,教育部培訓華小師資的時候,這些老師一律都被歸類為華文老師。

華小老師角色“全能”

換言之,華小老師過去在教學上都是“多功能”或者是“全能”角色,校長根據老師的專長做出伸縮性的安排。

當教育部朝向專業化,為華小老師提供專科培訓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標籤問題,而倉促推行新的政策,導致師資專業標籤不符合現實情況,才會出現華文師資過剩的問題。

他認為,如果教育部在推行師資專科標籤前,先重新為體制內的老師進行標籤,就不會面對太大的問題了。

陷“頭痛醫頭”困境

另一個問題是,教育部鼓勵華小老師繼續深造,以擁有大專資格文憑,惟在一批華小老師深造及回到中學執教之後,這些老師在教育部系統標籤下依然是“華文老師”。

“縱觀以上所談,我認為教育部沒有保持高度敏感,而且缺乏長遠的規劃,導致師資問題常常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華小師資問題始終無法獲得妥善處理。”

專題∕27/11見報∕小學左版∕剪不斷理還亂的華文師資課題
(檔案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