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发布: 7:30am 29/11/2023

新教育

归属感

学习障碍

音乐治疗

特殊群体

R.I.S.E.

特殊需求乐队

音乐干预

音乐结合医学 为特殊群体建立安全学习环境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陈启基 视频:本刊 林佳莹、林芷桑

敲击声齐下,简单的钢琴伴奏中,围成一圈的演奏一曲Rasa Sayang。可见,坐在姿势保持椅上的其中一位学员,带领其他学员呼吸、热身、敲击手上的乐器,气氛极其欢快。初次走进雪隆痉挛儿童协会(SCAS & FT)的音乐课室,看见学员间的互动与呼应,欢乐的氛围印象最为深刻。

经过3个月的观察,研究人员表示特殊需求学员对复杂节奏的掌握与呼应已更敏锐。 (Rhythm Interactive Special Enabler)音乐疗效计划选择使用敲击乐器和音乐节奏来改善特殊需求人士的问题,也获得了马大可持续发展中心(UMCares)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项目资助。

ADVERTISEMENT

与此同时,音乐如何走进了的生活,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联系与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陈启基
视频:本刊 林佳莹、林芷桑

音乐课开始前,一位家长推着孩子的坐姿保持椅进入课室。前方的学员一见朋友到来,立即放下手中乐器兴奋地呼喊与她示好。家长表示,他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存在的,也能感受到人的善恶,只是表达方式以及认知程度有别——有的会因为跟朋友争糖果而有情绪,有的则因为无法习惯新轮椅导致的疼痛而哭喊。

他们需要每天去适应不同的挑战。因此教育学博士陈瑞泉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他希望为特殊群体建立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并且要让他们保持舒适,在练习时不会感到危险,这是至关重要的。”

为学习障碍儿童提供课程

陈瑞泉与R.I.S.E.计划创办人Edwin Nathaniel合写了一本实际运用敲击乐器,协助特殊群体改善学习障碍的教学手册。马来西亚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Aseana Percussion Unit(APU)乐队的联合创始人Edwin,在23年前就设立了R.I.S.E.计划,为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学习障碍儿童提供音乐治疗课程,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唐氏综合症(DS)人士。这项计划在2006年于第5届BOH Cameronian Arts Awards中荣获最佳社区艺术项目。

在今年8月,R.I.S.E.计划迎来崭新的阶段,来自马来亚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和人文暨社会科学院的高级讲师团队,让音乐结合医学,再辅以证据为基础的方法,更有效地帮助特殊需求群体建立健全的社群经验。

前排左起:李金梅(雪隆痉挛儿童协会董事)、叶丽娟(雪隆痉挛儿童协会荣誉秘书)、方维强、Edwin Nathaniel、马雯雰。
后排左起:Syed Ibrahim BHM (社区艺术家、教育工作者)、林慧美(数位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员)、陈瑞泉、郭紫薇。
R.I.S.E.音乐疗效计划有8个重要环节,分别是集体呼吸、破冰活动、热身预备、集体计时、反复吟唱、进行实践、遵循模式、集体合奏。

以证据为基础的加速康复过程

“音乐治疗”想必不太陌生,但马大创意艺术学院高级讲师马雯雰提醒这是一个专业领域,“治疗师需要在医院接受长时间培训,完成1080小时的实习并通过考试,不能随意自称为音乐治疗师”。马雯雰主要研究范围在音乐治疗,当音乐结合医学,能更有效地引导特殊群体学习。

她将其分成三种类:

1.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hy)
一种临床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方法,专业人员必须了解病人的病例,以量身定制一个治疗计划。帮助因受伤、生病或残疾而受到影响的人,以支持他们的心理、情感、认知、身体、交流和社交需求。

2. 音乐作为药物(Music as medicine)
此方法通常由医生展开,用预录的音乐帮助病患治疗疼痛和减轻压力。

3. 音乐干预 (Music Intervention)
在各种环境中,音乐被用于减轻压力或对心理体验均产生积极影响。不限于特定专业人士,把音乐的元素加入特定活动之中。

R.I.S.E.计划可归类在音乐干预 (Music Intervention),马雯雰表示。在音乐治疗中,例如对于中风患者,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步伐设定节奏,边弹吉他边让患者在音乐的引导下练习走路。通过音乐的干预,能有效加速康复过程。

“所谓干预,可以想像成在跑步时听音乐,可以让人在沉闷且疲惫的跑步过程中保持动力,并延长跑步时间。”对于复建患者来说,在治疗中持续练习是为关键;因而利用音乐与节奏作为引导,患者更容易维持稳定步态。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郭紫薇提及,UMCares平台鼓励研究人员用学术参与社区;而她主要从人文的角度观察,如何通过这项计划唤醒社会对特殊需求群体的关注。过程中,研究团队向家长收集孩子的生活素质水平问卷,再从中调整教学方案。

“很多民间的音乐治疗重复进行, 但不知道需要关注阶段性的成果。研究团队加入R.I.S.E.的功能,就在于提供正确的数据,证明音乐干预方法是有效的,”马雯雰补充。

郭紫薇认为音乐是上帝给所有人的礼物,音乐课中学员间的互动所散发出来的欢乐氛围,比起干预效果本身更让她感动。
当音乐结合医学,马雯雰解释分成三种类,即音乐治疗、音乐干预以及音乐作为药物,需要注意三者的区别。

通过音乐寻找归属感 为特殊需求儿童制作音乐专辑

雪隆痉挛儿童协会的音乐课室布告板上,贴着许多他们国内外演出的照片。尽管行动能力受限,长期以轮椅代步,但他们的世界并不小。Edwin曾带领这支乐队到印度新德里演奏:“你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在表演时很享受,因为他们很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Edwin从事音乐教育40年,并且在雪隆痉挛儿童协会教导特殊儿童音乐接近24年。今年64岁的他,一走进音乐课室便带动了学员间的气氛。他深知音乐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超越了种族、残疾的界限。“当我与音乐一起时,我希望有能力为特殊需求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和表演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找到彼此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找回归属感,”他说。

Edwin:“我希望有能力为特殊需求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和表演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音乐课室内,学员们围成一个大圈,手握各自的敲击乐器,包括沙槌、铃鼓、敲击木、马来手鼓(kompang)和牛铃等。“痉挛”指突然不受控制的运动,进而妨碍日常生活照顾和人体的姿势摆位,因此多数痉挛儿童的上半身肢体能力较弱。而选择这些乐器是因为容易被握住,并且不需要高度技巧与乐理知识。


Edwin追述,从计划一开始到现在,学员已经可以带领乐队演奏。曾经,他与两位学员到香港代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与原创歌曲,把对音乐与生命的热爱展现在国际舞台。未来,Edwin还想为他们制作一张专辑。

全纳教育改善社会偏见

谈起自己教育特殊需求儿童的经历,Edwin笑说实在有太多故事了——“曾经有一个小孩,我教了他9年。常常下课之前,我会带他来到特殊儿童的课堂,我想让他们可以彼此接触,而不是某天在路上或餐厅遇见,对他们比较激动的情绪行为感到抗拒或害怕。”

“直到去年他和我说,‘老师谢谢你给了我和特殊孩子相处的机会,我才知道如何照顾和关心他们。’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都碎了。因为当他说出口时,代表他能理解这些孩子是如何走过来的,”Edwin说道。

正因如此,他想实行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在一间学校里容纳所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只是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接受主流教育,更是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的参与和具体进步。

“我想要一间包容性的学校,在这里人们不会因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而感到差异,我不想要这样的社会偏见。”了解他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之建立联系。

陈瑞泉表示,通过R.I.S.E.计划希望向社会展现特殊儿童家庭所面对的困境;然而他们一天天克服身体上的不适、情绪挑战、学习障碍,那份直面生命的勇敢更应该被展现。正如雪隆痉挛儿童协会主席拿督方维强所说:“当我看见他们在练习穿线,尽管他们的肢体能力比较弱,但他们从来都不会放弃。”

方维强:“当音乐响起,痉挛儿童会跟着音乐摆动身体,除了达到肢体训练,也能让他们感到开心。”

雪隆痉挛儿童协会常年为特殊需求群体提供辅导和社区服务,而从R.I.S.E.计划出发,他们希望能唤醒群众的意识,并创造出一种社会的集体责任。

更多【】文章:
学生制作课件 丰富独中教材
用游戏艺术 打造异想世界
地质学 探究过去/现在与未来 
萧婉思博士/打破哲学无用论 把哲学带出象牙塔 
人类学研究员 吴佳翰/走访沙巴原乡 窥探族群共融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08am 26/03/2025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鬼仔巷的马赛克雕塑,是陈厚玏的作品。(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这是陈厚玏在意大利旅行,收集到的彩色碎片。
工作室的架子上,摆满一箱箱的陶瓷碎片,陈厚玏认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每个碗碟碎片,都有独特的花纹,拼凑起来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一系列由青花瓷碎片雕塑的艺术品,将在5月开放给大众观赏。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在陈厚玏的创作中处处可见大象的身影。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陈厚玏使用回收的木板和纸张做调色盘。
陈厚玏正在示范切割陶瓷碎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2003年,登嘉楼附近海域发现船只“万历号”,船上有大量明代万历时期制瓷风格的瓷器,陈厚玏收集了船里破碎的青花瓷,成为创作材料。
她保留长在青花瓷上的珊瑚,别具一格。
由于浸泡在海底时间过长,一些花纹早已模糊。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3 Graces of Malaysia》(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在马赛克艺术中,陈厚玏加入濒危的马来亚虎形象,提高大众的保育意识。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左边为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右为陈厚玏,两人在画展上认识。
经过的社区居民,时不时会被壁画吸引。在社区散播美,也是陈厚玏的最终目的。(图:受访者提供)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