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是由“五一三事件口述歷史小組”歷經3年聯絡、追訪、記錄和整理的一本口述歷史合集,其中收集了共19個,由26位親歷者或死難者家屬所口述的五一三故事。此書的受訪者包含著來自各個種族、各個階層、各個年齡層所受五一三事件陰霾影響的受難者,讓讀者能從19個故事的碎片中拼湊出更為客觀與完整的“五一三事件”。
ADVERTISEMENT
“這些故事並非為了‘補充’官方論述的不足,而是打開倖存者的言說與反思空間,讓直接或間接經歷此事件的馬來西亞人得以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並共同尋求和解的可能。”——傅向紅〈緒論:反思五一三事件:個體敘事、記憶政治與和解的倫理〉
想必大多數80至00後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始終會有兩塊禁地,一塊是“馬共”;另一塊就是“五一三事件”。圈起這塊禁地的倒不是什麼白紙黑字或鐵壁銅牆,而是從親歷者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恐懼,因此我(可以說是多數人)從小對於五一三事件的概念大抵就是“一件無法言語且不能去了解的事”,長輩之於後輩的建議往往是最好別看、別理、更別說。
禁地總會被不識恐懼的初生之犢所闖入,這是必然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沒有一章歷史能被永遠圈禁起來,而此書便是留給世人的“痕跡”。但是,這段歷史的重現並非為了仇恨而存在,而是治癒。受傷流血後往往我們的傷口會結起一層痂,自動脫落後便會慢慢痊癒,但如今要是還將那塊本應脫落的痂綁在傷口上,傷口只會越來越疼,疼到麻木。將這塊腐爛、發臭、被遺忘的痂給拔下來是作為當代人的使命,上一代的悲劇需要下一代的正視,只有得以“正視”,悲劇的親歷者們才能得以真正的慰藉,後來的人們才能得到啟示和教育。
最後,正如書中所引用印尼人類學者 Degung Santikarma 的這段話:“……紀念暴力(事件)無須顯著的墓碑、戒備森嚴的墓園或豪華的儀式,更不需要紀念碑。所需的是一個自由且免於恐懼地談論和溝通空間,讓願意訴說者訴說,願意聆聽以尋求智慧者聆聽,以及可以共存共活的方式,特別是與那些無法忘卻的事情及永遠無法修復的傷亡共存共生……”
書中頻繁出現的雙溪毛糯五一三死難者墓園歷經萬險還是被保留了下來,但倘若保留下來只是一座座石碑,那便毫無意義;正如Degung Santikarma所言,最重要的是自由地、安全地、毫無顧慮地讓所有想說的人能說,讓想聽的人能聽。現在不應該還是那個人們被悲劇恐嚇的時代,而應該是個勇敢的時代,勇敢去正視和擁抱悲劇的時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