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死亡或猝死率多少,任何一個死亡都將給一個家庭帶來無比傷痛,這不是冰冷數據能撫慰和遮蓋的,而你我他都可能是這“千萬分之1.8”。但政府不可能老盯著這“千萬分之1.8”(或4.7),而放棄拯救絕大多數人的疫苗接種計劃,因為這是疫情時候科學家能提出的最好解決方案(後來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
ADVERTISEMENT
“mRNA新冠疫苗是害死人的兇手!”這看法可能源於對生物醫學的缺乏理解,或有家人在接種計劃期間不幸過世的悲痛;但站在科學立場來看,我們還是得迴歸科學數據說話。
今年3月,英國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團隊發表數據顯示,疫苗接種後12周內,12至29歲年輕人因心臟病逝世或其他死因的死亡案例,並無顯著增加。相反的,冠病病毒檢測陽性的接種或未接種者,都和心臟和全因死亡率增加有關(引2023年3月《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論文);澳洲Baker Heart & Diabetes Institute研究員的統計分析,也顯示接種和猝死無關(參見2023年7月《Heart, Lung and Circulation》文章摘要)。
有沒有支持“猝死和接種有關聯”的大型研究?
有的。今年6月,韓國全南大學團隊分析了約4千427萬至少一劑疫苗接種者,探討新冠疫苗相關心肌炎(COVID-19 vaccination-related myocarditis或VRM)發生率;由韓國專家裁定委員會確認的VRM達480例(每10萬接種者有1.08例),其中12至17歲男性發病率為每10萬人有5.29例,而發病率在mRNA疫苗組別高於其他疫苗(每10萬人1.46對0.14列);21死亡病例(0.0000474%)當中,有8例被證實是突發性心臟死亡(0.0000181%),相等於每一千萬人有1.8例猝死(引《European Heart Journal》文章)。
不管死亡或猝死率多少,任何一個死亡都將給一個家庭帶來無比傷痛,這不是冰冷數據能撫慰和遮蓋的,而你我他都可能是這“千萬分之1.8”。但政府不可能老盯著這“千萬分之1.8”(或4.7),而放棄拯救絕大多數人的疫苗接種計劃,因為這是疫情時候科學家能提出的最好解決方案(後來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
如韓國的“千萬分之1.8”能套用在我國接種群體,大馬2800萬接種人口裡,因疫苗猝死的案例是約5宗(1.8乘以2.8);假設疫情期間社媒瘋傳“疫苗是猝死的兇手”種種訊息是真的,那這幾率將至少是“每千萬人有數百宗”,而不是“千萬分之1.8”,猝死人數也將是上千人以上,而不是5宗。
作為百姓,我們不能因為對“千萬分之1.8”的恐懼,或對政府及疫苗廠商的不信任,而做出種種不實指控、破壞性猜測或以訛傳訛的造謠。這不是一個公民社會應有的思維和行為。
再者,若mRNA疫苗真是罪大惡極,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斥責諾貝爾委員會“荒唐”,把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mRNA疫苗技術開發者卡里科與魏斯曼?
必須注意的是,韓國研究的“千萬分之1.8”,是經過排除一些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而達致的數據,其中之一是“排除因病毒感染(而不是接種)而猝死”案例。但很多其他種種干擾因素未被仔細檢測,當前科技也無法做到了解每個人對不同疫苗的生理反應,或哪些人體質不適合某款疫苗。遺傳基因就是其中一個尚未被全面檢驗的因子。
去年11月,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團隊報道接種後猝死,可能和接種者的SCN5A基因變異相關的Brugada綜合症的高猝死率有關;由於死者心臟結構正常,這類猝死常被列為“原因不明”(見2022年11月《Heart Rhythm》期刊論文)。
綜合美國埃默裡大學團隊以及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的推論,東南亞(和部分亞洲地區)Brugada綜合症發病率為全世界最高,大約在0.1%至1%之間,是50歲以下男性猝死風險高的常見原因,其原因可能和東南亞群體SCN5A基因變異有關(見2023年4月《Cardiogenetics》綜述論文;2015年《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如我國1%或33萬人有潛在Brugada綜合症,那擁有SCN5A變異接種者,是否有更高猝死風險?若接種者擁有和心肌病及猝死有關的其他基因變異(例:TTN、DNMT3A、SCN3B、MYBPC3、SLC22A5),接種後會否影響心律或心臟操作?
自然界總有尚未闡明的“不確定”機制,在持續的科學發現過程裡,我們從來都不說“確定”,因為持續的科學研究,總會解釋一些原本未知的自然現象。
但可以肯定的是,VRM相關的猝死案例,需要被仔細監測和探討;帶有Brugada綜合症的確診患者,不論病況如何,也應接受嚴密監測,以期未來能減少這些不幸事件的發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