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制度好像從來都不是為了莘莘學子前途而考量的,也不是真的是在為了捍衛或提高國語地位而做的,更像是教育部為了迎合時任首相的口味而作出的改變。
ADVERTISEMENT
教育部長法麗娜說,在雙語教數理計劃中(DLP),教育部將在明年重開一班國語教學,以捍衛國語的重要性。
每次看到英語教數理或重啟國語教數理的課題,內心都會不自覺的問:教育部這“一下國語、一下英語,一下雙語”教數理的政策,到底要改到什麼時候?
我國政府其實早在2003年,就已經啟動了英語教數理計劃,我很記得,因為那年我剛好中三,考完了初中評估考試(PMR)就得依據成績編入理科班或文科班。
那年運氣太好,考了6個A,轉校後,因為新校要有18個人才能開一班理科班,所以為了湊足剛好的18人,即便我想換去商科班上中四,也一直被校長和老師拒絕。
中四和中五的所有課程,不外乎都是為大馬教育文憑考試(SPM)做準備,而那年上中四,我必須為SPM準備的考試科目就多了一科“科學與技術英文(EST)”。
EST的出現,是當時的政府為了要推動英語教數理計劃而誕生的科目,主要是為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以國語學習數理的學生而設的,讓我們到中六升學的時候,可以更好的適應。
然而,額外的科目就需要額外的時間準備,莫名其妙的多考一科,而且也沒有太多的參考資料或考試題可以練習,這對於當時的我和同學們來說,是存在挑戰的。
後來到了中六,我對理科實在沒有太多興趣,勉強上了3個月便轉到了文科班就讀,順利畢業也考上了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
國大的成立,本身就有捍衛、發揚國語(memartabatkan Bahasa Melayu)的宗旨,所以在國大上課的時候,我長期都在以雙語學習。
教授、講師推介的參考書都來自國外,都是英語編寫,我們參考的網上資料和研究報告,都是英語;上課的時候國語和英語參半,交功課的內容為國語,考試的時候主要也是國語,但有些科目,學生可以選擇以英語或國語答題。
對我來說,這樣的學習情況也不壞,還能訓練我們翻譯的速度,無論是國語換英語還是英語換國語,都可以切換自如,雖然有時候溝通用語聽起來比較“羅惹”(rojak);重點是這樣的上課情況並沒有因為某的人或某些事而忽然出現變化讓人措手不及 。
因為國大的關係,我本來就不錯的國語變得更好了,英語也進步了許多,至少現在3語都可以切換自如的使用,溝通完全沒問題。
話說回來,我國政府在2012年,廢除了英語教數理計劃,讓國內小學恢復以母語教數理,國中則以國語教數理。
不久後的2015年,政府又突然宣佈推行雙語教學計劃,選了300所中小學實行英文教數理,這些學校還必須符合一些特定條件方能進行這項計劃。
到了2019年,敦馬又說,政府要重新推動英語教數理。而如今,教育部長說實行DLP計劃的學校,明年要重開一班國語教學,以捍衛國語的重要性。
大馬的教育制度一直引人詬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育政策總是朝令夕改,經常讓人無所適從。不同年代的學生們,成為了新政策的試驗品,也淪為了政策改變的受害者,關注孩子學習和前途的家長更是因此經常焦慮,擔心孩子的成績和未來受到影響。
我國的教育制度好像從來都不是為了莘莘學子前途而考量的,也不是真的是在為了捍衛或提高國語地位而做的,更像是教育部為了迎合時任首相的口味而作出的改變。比如首相安華頻頻發表捍衛國語地位的言論,說官方書信必須以國語編寫,教育部便急著要以“捍衛國語”為由做點什麼。
一如安華對巴勒斯坦的關愛有加,教育部也急著推出“團結周”活動一樣,教育部的關注度點,彷彿都不在學生的身上,而是在首相的嘴裡。
要學生們兼顧國語及英語,沒有必要在數理教學的事情上反反覆覆,這對學生來說,實在是不公平。
時而英語、時而國語,時而雙語,然後雙語中,又要有一班是以國語上課,這樣的方式,別說中學生適應不來,作為已經畢業多年的“老學生”,我也覺得混淆。
何不乾脆就如國大那般,不用國語英語二選一,而是一直保持以雙語教學,不換東換西,考試的時候再讓學生自行選擇以國語還是以英語作答就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