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发布: 7:00am 01/12/2023

有一种爱是放手

陈秀丹

拿回生命自主权

毕柳莺医师

医疗死

尊重病人的自主权

延迟死亡

拯救生命

在宅善终

生命末期病人

生命的品质和意义

强行喂食

无效医疗

在家善终

断食善终

插管治疗

台湾毕柳莺医师/断食善终──拿回生命自主权

文字整理:张玳维、摄影:本报 黄玲玲、陈骏荣

──”巡回分享会·

ADVERTISEMENT

2023年11月11日吉隆坡城邦阅读花园、11月12日吉隆坡富贵生命馆及其他场次

文字整理:张玳维  摄影:本报 黄玲玲、陈骏荣

善终,是让病人好好的、有尊严的离开,尤其是临终的病人。对于行医超过40年的毕柳莺医生而言,以断食方式善终,绝对不意味着“活活地饿死”病人,更不是慢性自杀,而是让临终或生命末期病患者放弃无效的医疗,摆脱痛苦不堪的强迫喂食法,最终选择留在家里,在家属的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后的路,才是真正的得以善终。

我们一直以为,断食是为了改善身体的健康,或者为了修行,但毕柳莺医生告诉我们,断食可延伸至死亡课题,而且其意义更为广泛及重大。

毕柳莺的家族具有显性基因遗传的小脑萎缩症,母亲在64岁确诊此症,在生命的末期透过断食善终,从此她长年推动断食善终,以及的理念,并极力反对医院针对临终病人的法,强力倡议病人活着必需具有,在台湾医学界掀起颇大的争议。

毕柳莺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曾任台中市立复健医院院长、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教授,目前担任台湾卫福部台中医院复健科资深教学医师。

2011年起,她在部落格《阿毕的天空》撰文分享生活心得,累积500篇文章,著作《医步医脚印》、《断食善终:送母远行,学习面对死亡的生命课题》及《》。

母亲断食善终一事,曾经让作为一位医生,理应以救人为理念的她,在社会上背负不孝的罪名。然而,母亲生前其实已经清楚告诉她:“到了末期,你要帮助我解脱。”

“妈妈知道,这病会拖上几十年,她对于这个家族遗传的病有很大的阴影。我跟妈妈说:本来就应该这样,要是我得了这病,到了末期,我也不要插管。”

毕柳莺在其著作中,详细透露母亲生前断食善终的过程。毕柳莺的母亲断食善终前后共21天,吃稀饭一周、喝莲藕水2天,口腔用棉棒吸水,整个过程获得家人在家里的亲密陪伴,一起回顾人生,并对生前进行告别式,无论母亲或家庭成员,皆没有留下遗憾。

“我妈妈一生有很多苦命之处,但那一刻,我感受她的人生有美好的回忆。她说很满足,大部分照片都是旅行,她说‘就当作我去远行,不要哭’。”

富贵集团、星洲日报与城邦(马新)出版集团联办毕柳莺医生“断食善终──拿回生命自主权”分享会,诚邀毕医生在吉隆坡富贵生命馆与大家畅谈此课题。主持人是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

断食善终不仅影响病人,而是整个家庭及家族 

毕柳莺医生在分享会上详细地说明断食善终这一个在国内可说是前未所闻的新鲜课题。

她强调,断食善终带来的影响及意义,比她行医时期的影响及意义更重大。断食善终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病人本身,还有病人的整个家庭及家族,而且不是当下而已,乃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若病人没有办法善终,其家属可能会痛苦非常久。

“医生怕病人死在他的手上,家属希望病人活得越久越好;但在生和死的中间,还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品质。如果救活了,品质非常不好,我们不是做善事,是在行恶,而且整个家庭都被拖累。”

她说,断食善终其实在民间流传已久,早至西元8世纪的六祖慧能、西元12世纪的日本西行法师,以及20世纪的台湾广钦老和尚,皆是以断食善终,而她只是加强推广而已。

何谓“善终”?毕柳莺医生引用被誉为台湾“安宁医疗”推手的神经科医生陈荣基教授之言论:“善终是指一个人自知死之将至,并接纳之,拥有好地方、价值感、无牵挂,并在家里或熟悉的环境死亡,而且完成心愿,安排好后事,还获得亲友的陪伴、道谢、道爱及道别,同时在疾病上减少疼痛,获得舒适的治疗”。

一般人对末期病人的三大误区

那何谓生命末期的病人?毕柳莺医生引用同样反对强迫喂食的台湾阳明大学附设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生之言论:“生命末期病人是指近期内病程进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如果病人在一年内死亡,医生不觉得意外,就是生命末期、没有外加维生设备下,亦属于生命末期。”

惟毕柳莺医生强调,仰赖呼吸器、人工喂食管才能存活者,而且无复原可能性,都是生命末期的病人。

她认为,社会大众对于此课题有文化认知上的三大误区,一是对食物的执着,以为不提供食物,就是不人道、饿死,其至谋杀;二是对老衰、重症及末期病人无法进食之无知,故强迫喂食,吃得慢、吃得少就插管;三是对于死亡的禁忌,医生和民众都怕,对生命之意义没有宏观的思考。

她指出,1960年起,医学日益昌明,发明了许多医疗器材,如心肺复苏术、鼻胃管及呼吸器,之后到1995年,台湾全民健保计划的落实,逐渐改变的传统观念。同时,在电影与戏剧有关医院与死亡课题的负面渲染下,更加深社会大众对于在宅善终的错误认知,人人丧失在家里照顾临终家属的能力,只想到把临终病人送入医院抢救。

她说,医疗本来是,现在的医疗是在,医生都是拯救到底,家属则是因为无法接受死亡,反而变成医生的“帮凶”。

“医院是救命的地方,不是去那里死亡的地方,在医院死亡是非常凄惨的。至于急诊室,本来就是一个救命和救人的地方,突然把一个临终病人被送进来,医生会怎么处理?就跟救别人一样啊!”

她披露,台湾的“无效医疗”费用高达2000亿(约301亿6900万令吉),全民健保一年8000万(约1203万令吉),“无效医疗”占了四分之一,共有6000人插呼吸管卧床,数十万人插喂食管卧床。

她说,最常见的“无效医疗”是鼻胃管,凡是吃得慢、呛到肺炎就被插管,每日5到6次的灌食,结果食量过多导致口部、大脑及身体机能快速退化,身体抵抗力更差。

“其实,人类或任何动物都一样,面临死亡之前都是饮食分量越来越少,因为身体逐渐衰弱,消化道及肾脏功能衰退,没办法处理这样多食物,最终无法饮食,这乃是必然的自然规则。”

亲人陪伴与心灵的安慰,是善终主要元素

毕柳莺医生说,生命“关机”顺序是消化、泌尿心脏、大脑、听觉,只要人停止饮水7至10天或最多12天,一定会死亡。

“我们担心病人饿死,为何不怕病人被‘撑死’?一天15个小时,每3小时灌食牛奶,大家都知道牛奶不好消化,很容易溢奶,所以很多人插了鼻胃管后,住院频率都是增加的。这个时候,睡眠最重要,让他睡个饱,他的头脑清醒后,要吃什么,就给他吃,而不是强迫喂食。”

对于的临终病人,毕柳莺医生反问,这些病人大部分神智不清醒,他们有同意要插管,而且插管越久越好吗?如果他们有能力说话,他们绝对会说“让我走吧”!这是没有,都是医生和家属决定。

“假如我们不愿意余生插管被绑在床,又何忍让家人和病人永久陷在人间炼狱?没有一位老衰重症者不想回家,我们要拒绝,恢复在宅善终的传统。”

针对断食善终会使病人往生后坠入饿鬼道,变成饿鬼的言论,毕柳莺医生说,根据佛教的说法,人死后会坠入饿鬼道,是因为生前贪嗔痴。所有人和动物最后都是吃不下喝不下而走,那天下的饿鬼道也太大了吧?

那么断食往生会痛苦吗?断食怎能善终?毕柳莺医生说,断食前才是太痛苦,因为每天被灌食5至6次,从早上6时至晚上9时,而减食后安定、好睡、痰少、不吐、不胀、不肿。

“善终的主要元素是亲人陪伴与心灵的安慰,若症状严重需要治疗者,皆来自原有的疾病,可安排医生在家里治疗。”

她透露本身主要的工作是安抚病人和家属心理上的障碍。“针对家属的一般心理纠葛,实务上,你没有饿死他;伦理上,你不是侩子手,因为人终有一天会走;情感上,你舍不得和悲伤,但你终有一天要面对,现在不是你舍不得的时候,而是要怎样做才对长辈最好,你应该好好陪伴和安慰他;社会上,亲友说你残忍和不孝,但你孝不孝,是由你父母定义,而你也要认为自己是对的。”

“一位卧床20年的妇女需要洗肾,其女儿说母亲抚养她36年,她可能要这样照顾母亲36年。好可怕,这是什么爱?你这样想,可是妈妈是怎么想呢?”

毕柳莺医生强调;“我妈妈是病死,是小脑萎缩症造成,只是临终前,她选择几天的饥饿和口渴去换取她不要躺在床上5年、10年,甚至15年。”

对于断食善终的法律争议,她声称,无论国内外皆合法,因为这是自主权,病人与其家属可以拒绝医疗及拒绝饮食,一切以病人最大的利益为主,法律上不会被界定为自杀,而是属于自然死亡,故寿险及医疗保险皆会理赔。

“最重要是每一位家庭成员必需取得共识,即配偶和直系血亲的集体共识,其余人皆无权决定,日后亦无权提告。与此同时,家属必需把他们的决定告诉病人,无论病人的意识程度,并对病人道谢及道别,就算失去意识的病人,其潜意识仍然是可以接收到讯息的。”

相关文章:

香港认知心理学家锺灼辉/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
天文法师/在生死面前,大人小孩都需要灵性关怀
佛光山开山寮监寺觉具法师/那些年星云大师教会我的事……
罗耀明/华人社会向来避谈生死 如何在生活中与孩子谈“死亡”?
佛光山寺副住持慧开法师/真正的“往生”是“活着去”的,不是“死着去”的
如何走出丧子之痛?/将“死亡”转化为“往生”,了解生命是永续经营的
吴若权/为自己打造安心畅快的人生下半场
父母生病了,照顾者如何在生活起居上照料?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54pm 15/01/2024
【读家说书】周冰萤 / 2023阅读不完全盘点:阅读无界限

2023年在一片跌宕起伏却也波澜不惊中落下帷幕。后疫情时代,阅读还是一样多元而无界限,虽有经济不景和电子产品的夹攻,阅读者依旧勤耕不辍,“阅”游四海。无论是年头的ChatGPT崛起和晶片大战,还是年尾的以巴冲突等热门议题,阅读界都依旧以同行并进的脚步,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课题背后的缘由和发展,也带着读者去思考即将到来的未来。阅读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知识和成长的渴求。也许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能感受自己的匮乏——不管是在知识、技能或心灵层面上,阅读这门古老的技艺都是我们所能仰赖的一扇窗、一道门。(作者:周冰萤(城邦书店职员))

ChatGPT

号称史上最强的人工智慧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2022年末横空出世,刷新了我们对AI的认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短时间内就有上亿人注册使用,也成为《自然》杂志公布的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加一非人物)的榜单之首。ChatGPT既可以深度搜索资料,也可以跟人展开深入而独特的聊天,还可以写出堪比真人写作的文章,连我们认为AI无法胜任的创意发想,ChatGPT都几乎可以做到。ChatGPT的出现势必对整个社会带来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和恐慌,比如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还引起有关于隐私、著作权、机器偏见等法律及道德伦理议题的讨论。

与其担心ChatGPT的崛起侵蚀了我们的工作机会,还不如赶紧去掌握这个新科技。关于如何使用ChatGPT的工具书也如雨后春笋出现。要怎样喂问题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要怎样让ChatGPT成为工作的助力而不是被取代?等等诸此问题,都有书籍解答。

此外,若要站在更宽阔的视角去思考人工智能的崛起和发展,也有相关书籍如《AI世代与我们的未来:人工智慧如何改变生活,甚至是世界?》,探讨人工智慧如何影响人类的观感、认知、互动,以及对文化、历史、人性的冲击。改变已势不可挡,正如此书作者之一、最近逝世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季辛吉所言:“我们已无可避免地走进新的未来,但通过了解人工智能的组成元素、可能性和危险,我们就可以塑造这个未来。人工智慧不是一个选择,我们只能选择如何建设性地去使用人工智慧,否则就会被人工智慧所吞没。”(【延伸阅读】《二十一世纪机器人新律》以及ChatGPT相关的工具书)

诈骗

若总结2023年的新闻事件,诈骗议题肯定出现在榜单之上。不管是打工骗局还是金融骗局、电信诈骗、爱情包裹等,形形色色的欺诈骗局让人防不胜防,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过几次。可以说诈骗已然是全球共同的问题,全球反诈骗组织(GASO)更宣布2022年诈骗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万亿。

我们难以想像,在科技进步、交通便利以及民主社会国家里,还会有“卖猪仔”的惨案发生。在屡屡传出的高薪打工骗局里,许多人受到高薪到国外打工的诱惑,结果被“卖到”电信诈骗园区诈骗工作,不但被囚禁、恐吓、暴力对待,甚至面临被活摘器官或失去生命的悲惨命运。受害的人群来自各个国家,除了我国及邻国,台湾人也频频中招。《菱近诈骗:菱传媒资深记者前进中南半岛诈骗园区的第一手独家报导》是由台湾《菱传媒》6位资深记者,冒险到柬埔寨、泰国、缅甸、寮国金三角等诈骗园区的采访实录,他们经历索贿、持枪威胁、限制行动等险境,也随同全球反诈骗组织见证救人历程,可说是第一线的现场直击报导。

每个人都有被骗的可能,即使看似最荒谬的骗局,也可能还是会有人误坠其中,事后才惊呼怎么会这么“傻”。为什么聪明人或高学历者也会被骗?为什么人们会愿意相信陌生人言之凿凿,听起来并不太现实的保证?除了“贪心”和“欲望”,还有什么心理因素会造成人受骗?为什么贪心会被骗,好心也会被骗?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知道真相却依然甘心受骗?“欺骗”和“信任”其实是人类一体两面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想了解诈骗为什么会发生,也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去分析这个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们会被骗?》、《诈骗社会学》)

红色中国

地缘政治问题在这几年愈发严峻,台湾和中国大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其中一个吸引广大华人社群关注的课题。台湾出版界长期关注两岸课题,也勇于碰触许多敏感的政经文教议题如中共的历史、制度和弊端等,年中还因此而发生了台湾某家出版社主编回乡进而被中方扣留的事故。

今年,《红色赌盘:令中共高层害怕,直击现代中国金权交易背后的腐败内幕》是现象级的出版品。本书立足于个人经验,以回忆录的方式揭露了中国红色权贵家族与中国富豪共同攫取钜额财富的内幕真相。作者沈栋及妻子借由结交权贵(中共前总理温家宝的夫人张培莉),不但使他们成为超级富豪,还因此而得以进入中共高层的社交圈子,看尽他们的奢豪生活,以及目睹高官之间的内部斗争。直到后来作者妻子突然失踪,移居海外的作者决定撰写这段回忆……虽然此书是个人主观式的回忆录,但也让读者得以窥探正史难以看到的秘辛。(【延伸阅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史》)

晶片战争

晶片(又称半导体或芯片)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从小至手机到大如飞机,从简单的玩具到复杂的金融设施,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晶片这个“大脑系统”去运行。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晶片,但我们对晶片这个决定未来国际局势、经济前景的产业所知甚少。美国这晶片大国,在过去几年对中国祭出了晶片禁令,加上疫情导致的晶片短缺问题,正式打响了全球的晶片之战。而晶片产出地日本、荷兰、台湾、韩国等地,包括马来西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想全面了解这个“战争”——其实是竞争,背后的历史以及产业发展的过程,可以阅读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的《晶片战争》,他采访了上百位晶片业的相关人士,并参考大量的参考文献,详尽地叙述了晶片这肉眼看不见的科技之前世今生。(【延伸阅读】《晶片对决》)

韩国文学2.0

从几年前滥觞的韩国翻译小说,始于比较严肃沉重的课题如性别议题(《82年生的金智英》)和社会问题(《熔炉》),来到2023年,更多的题材和议题如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开始进入出版视野,尤其是温馨疗愈小说,如《不便利的便利店》1和2,以“空间场所”作为疗愈的入口,道尽生活中的大小伤痕和小确幸。

其中不少小说更是成为本年度的畅销书,获得许多年轻读者的喜爱,与向来蔚为风潮的日本疗愈文学有齐头并进之势。也许在越严峻、越多风浪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学带来一些微小但温暖的慰藉和共鸣,驱散疲惫,勇敢去面对生活。(【延伸阅读】《来小书厨房住一晚》、《欢迎光临休南洞书店》)

断食善终

进入老年化的社会,其中一个必须面对的是临终课题。如何好死跟如何活好的问题一样,都是需要深入去思考的人生大哉问。在我国,安宁疗护和善终课题正发酵不久,我们也开始接触一些新的观念如“断食善终”。“断食善终”是指在自主的情况下,以渐进的方式断食,以达到死亡的结果。当然这个方式的背后也带来很多争议及值得讨论的议题,如生命自主、无效医疗等。无论如何,唯有正视死亡、思考死亡,并对死亡有所准备,才能真正获得“善终”,以及让活着的人获得“善生”的机会。面对死亡,其实就是面对生命。(【延伸阅读】《有一种爱是放手》、《自主断食,慈悲而尊严的善终选择》、《我们该谈谈人生的最后一件事》)

MBTI

“你是E人还是I人?”人格测试MBTI,在去年再度流行起来,成了时下年轻人见面时爱聊的主题,这现象也可说是一种追寻内在自我的表现。MBTI是Ma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简称,它从内向(I)、外向(E)、直觉(N)、实感(S)、思考(T)、情感(F)、判断(J)、感知(P)8个面向分析人格,将人格分成16种,因此又称16型人格测验。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反应方式、判断与决定等等,都与MBTI有关,因此,许多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领域都将MBTI作为测试职业适性的指标。

此外,MBTI也可以作为了解自己,以及寻找同类型同伴或伴侣的参考方案。无论是E人还是I人,如果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不同的面像,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也可以更为从容吧。

【延伸阅读】《MBTI人格分类》、《MBTI 我,和我的使用说明书》、《MBTI比你更懂你自己

以巴冲突

俄乌战争还未落幕,以巴冲突又以更为惨烈的状况进入视野。以巴问题已经延绵了百年之久,两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纠纷并一时半会可以了解的历史。除了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去谴责这场战乱,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去认识两国的历史脉络,进一步了解两国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唯有回到历史现场,看见冲突的根源,才能更好的理性思考,避免让自己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延伸阅读】《巴勒斯坦之殇》、《以色列》、《加萨战火》)

结语:

不管2023年过得如意还是艰辛,我们始终都不能放弃在生活中踽踽前行,就如同八九十后最爱的热血漫画,在2023年藉电影再次爆红、掀起一波回忆杀的《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的一句经典台词:“现在放弃的话,比赛就结束了”。2024年一起再出发,大家加油吧!(【延伸阅读】《灌篮高手》全集、《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灌篮高手电影完全设定集—》)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