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畢柳鶯的著作《斷食善終》再傳來消息,獲得臺灣文化部頒發金鼎獎非文學類優良出版品獎。以下是她在個人臉書 Liu-Ing Bih 的留言:“謝謝金鼎獎評審委員的鼓勵,《斷食善終》一書得到文化部金鼎獎的非文學類圖書優良出版品獎。這是繼Openbook之後的第二個獎。
ADVERTISEMENT
這真是出乎意料的寫作人生,小學時候我非常喜歡閱讀,但是初中、高中、大學整整13年我只念教科書,沒有時間念課外書。
大學畢業以後,才恢復閱讀的樂趣,但是年華老去,學習文學為時已晚,只能平鋪直敘的說故事。因為母親的故事太特別,所以得了獎。這個獎是頒給畢媽媽的。
兒子說:因為這本書幫助了很多人。我清醒過來,正解。”
推動《斷食善終》的畢柳鶯,過去3年來都面對很多的負評與不認同,認為她所推動的斷食善終與傳統善終理念大相徑庭,不只臺灣本土,甚至中國網民都到她的社交賬號留言,反對她的斷食善終理念。
面對這些壓力與指責,行醫40年的畢柳鶯卻不退縮,堅決在自己認為對的善終路上走下去,為需要幫助的生命末期病人提供另一個選擇。
她強調,斷食善終不是餓死親人,而是老衰重症的病人本來就吃不多,但現代醫療過度餵食只會令病人更受苦,而斷食善終理念就是要打破這個框架。
她也幽了現代人一默,現在很多人都是實行168輕斷食,包括她自己也是,這不也是一種斷食法嗎?
“反之強迫不能吃的人進食,尤其用插鼻胃管給病人餵食,才不是善終。”
畢柳鶯認為,大部分人都沒有深思人的自然死亡是不吃不喝的,大家都被文化觀念框住,覺得一個人臨終前一定要吃飽飽。只要深入瞭解後,就會理解生命的意義不是吃也不是喝,而是活著的時候有品質,臨終的時候有尊嚴。
畢柳鶯表示,很多人都提出一個疑問,斷食善終是否與宗教有關?這理念的確是從佛教而來,很多得道高僧都是以斷食往生。他們認為,斷食往生神識清明,身體輕鬆與乾淨,以這樣的狀況去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
不過,她也說,不單佛教,其他宗教都有斷食往生的信念,只有偏信的人反對這個理念。
她提到,臺灣醫學界的角度是擔心這會讓一些不想奉養父母的人,利用斷食善終作為棄養父母的藉口,但棄養父母是一個家庭問題,不是斷食善終帶來的問題。至少在她所接觸到的案子中,來找她的人都是家裡最負責任的照顧者,知道長輩如何受苦,所以才會考慮讓長輩斷食善終,因此她不認為斷食善終是會鼓勵孩子們以此作為棄養的藉口。
“即使真的有,也是佔很少數,而且這是本來就存在的案例,不能用少數比例來反對這個理念。就如安樂死,都是經過很嚴謹的評估後才允許,斷食善終亦是如此。”
“臺灣醫界另一個反對的理由,就是醫生的信條是不加速死亡,也不延長死亡。但如我媽媽的病情,不加速死亡的信條用在她身上是太痛苦了,病人已經痛到不能自已,這樣的信條有比我的方式好嗎?”
畢柳鶯強調,斷食善終是可以讓安寧療護同時介入,讓病人在家人及安寧療護人員陪伴與照顧下輕鬆走完最後一段路。斷食善終也不是完全不吃不喝,病人口渴時還是要處理,可以選擇用棉花棒沾水讓病人一天吞下幾十CC的水,或讓病人口中含著一口水或冰塊慢慢吞嚥,甚至用噴霧槍都可以,依照病人的意願來決定要喝多少水。
她重申,斷食善終是沒有公式的,以病人最大利益為主要考量,在實行的過程中是根據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來進行。
目前已經為110位末期病人進行斷食善終的畢柳鶯透露,當中包括3個月的嬰兒,也有80歲的老奶奶。在這些個案當中,一半是長期臥床及插管病人,老少皆有,他們不能自主,部分無意識的老人在進入病末之前已經交代孩子們要這麼做。
“而小孩子則是由照顧者為他們做決定,照顧者都知道孩子在受苦,以孩子最大利益考量下才會決定實行斷食善終。”
在決定為一個病人做斷食善終之前,她會先給病人做評估,包括這位病人是不是醫療上無法治理,醫療單位已經拒絕接案的病人。除了瞭解病情之外,她也會確認病人是否已經與家人達成共識,才會為病人實行斷食善終。
“它不一定要馬上實行,在病人及家人都決定開始後才實行,並儘量控制在一個月內完成。”
她表示,現代平均人壽越來越長,失智與失能者會越來越多,所以美國已經越來越少插管臥床病人,允許失能者“自主斷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VSED),交代家人什麼時候要實行斷食善終,讓失能者在完全失能前掌握時間來決定自己的善終。而荷蘭皇家醫學會更走在醫學的前端,在2001年批准安樂死,2014年已經推出為數50頁的VSED臨床指引。
她表示,荷蘭安樂死的評估規格很嚴謹,通過率只有50%,所以才有了之後這份VSED指引。
“現代80%的人都是在醫院死亡,讓我們無法好好的送別,大家也迴避或不想提死亡這個課題。”
她強調,斷食善終是讓人不選擇自殺,而以斷食善終往生的一個選擇,惟前提是一定要與家人達致共識,但決定權還是在病人手上,跟隨病人的步調來決定斷食的進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