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拍攝殺青以後就交到最後階段,後期製作。有點難想像,緊鑼密鼓的拍攝期間其實是東拍一點西拍一點,最後交由剪接師“還原”成流暢的故事。那些在綠幕前打鬥,伸手就能出Power的電光靠後制補上;那些感動到觀眾一起落淚的背景音樂也在這時添上。
本地資深剪接師麥智中形容,就像導演、監製心中列好菜單後去買菜,剪接師從一大堆食材中撿出適合的。“導演要清蒸,但你看到那個魚不新鮮,你就要想辦法囉……”
ADVERTISEMENT
聽麥智中講故事,聲情並茂。他說,平時跟導演、監製開會講戲都是這麼表達,才能跟他們確認片中機器人長出武器時要發出怎樣的聲音,或打鬥時的慢動作帶來怎樣的感覺。
他是影像後製公司iceberg Post的後製總監,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影視協會副秘書。入行30年,從90年代HVD電視劇做起,《我主王朝》就是他的剪接作品,第一部電影作品則是《Phua Chu Kang》。
他又繪聲繪影說起讓他頗有成就感的作品《大英雄小男人》。單看現場拍攝的素材,拍得好像MV(音樂影片),演員一揮一舞轉來轉去,那裡飛來一個物件,他又要閃這閃那。“如果不懂剪接的人是看不懂他在做什麼的。”
《大》的武術指導是來自香港的馬玉成(也是影后楊雁雁的丈夫),要求很高。當時映後麥智中小心翼翼詢問意見。沒想到對方贊好,只說有一部分若慢動作處理會更好,讓他放下心中大石。
麥智中坦言,做剪接就是一直剪,不知哪天就會突然開竅。他自許要做到不被導演改為止。
怎麼說呢?把故事剪得順應該算是第一步,再精益求精下去,演員的眼淚要在講什麼對白的時候掉下,都是剪接師要考慮的。“所以新人來我都不會罵,我會問他為什麼這樣剪?我要聽他們在想什麼,從他們的想法分析,他才有機會進步。”
“不想被他們的思維綁住”,剪片不看劇本
麥智中坦言,他剪接時是不看劇本的。論電影,他認為編劇和導演是最清楚故事的人,然而拍攝過程中導演的想法可能有變,拍出一堆他腦中的想法和素材。
“我不看劇本就是不想被他們的思維綁住。”麥智中說,剪接師就是一張白紙,一場一場戲剪下來一定要有紋有路,要有邏輯。除非有些鏡頭是特別有意境的,他才會去讀一讀劇本,看看要製造出什麼氛圍。
通常,麥智中會在電影殺青後兩三週內剪出剪接師版再給導演過目,期間也讓導演抽離,再用新的眼光看待粗剪版本。導演同意後,再三修飾,越剪越細膩,最後再給導演、監製和出品人看,大家同意後就Lock the picture,定剪。
後製各司其職,成就一部電影的誕生
定剪之後,調色、後製特效、音效和配樂就可以同步開工了。“所以lock pic以後就不能動了!”麥智中解釋,電影每秒有24格,少一格所有的對白和嘴形都對不上了。再細談顏色、特效和聲音,雖然屬於後製工作,但其實也需在拍攝前事先溝通好。
先說顏色,後製調色主要是統一電影的色調,例如在馬來西亞四季如夏,戶外戲的色調不能太藍太冷。如果片中角色是色盲,他看到的世界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後製調色就負責把色盲眼中的色彩調配出來。
拿火場的戲來說,要做到真也需後製特效幫忙。麥智中認為,最好的做法是一半真一半假,即拍攝現場真的放火,後製再把火勢做得更大。這些特效都必須在開拍前與導演、美術和動作設計協調,討論出符合預期效果及成本預算,也保障到拍攝人員安全的方法。
再來是音效及配樂。愛上電影院的朋友一定體驗過,車聲、雨聲有遠近之分,這些都靠錄音室和音效師設計,帶給觀眾更寫實的感受。剪接師也要對音樂敏感,預留空間給配樂,才能好好鋪陳和堆疊情緒。
等到畫面、特效、聲音全都做好,匯出最終母版。麥智中的工作室有大銀幕、音響和沙發,就像是電影的“產房”,率先給導演、監製和出品人觀賞。一切沒有問題,就匯出成“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數位電影封包),送至電影院等待播映。
相關報道: 【電影幕後01:造夢人】監製鄭雄城/電影幕後環環相扣,要選對的人一起來造夢 【電影幕後02:造夢人】監製姜志昂/電影幕後核心人物──管錢管人管進度,為電影臺前幕後把關 【電影幕後03:造夢人】服裝造型師Elaine媽/為戲而生,每件戲服都有自己的角色故事 【電影幕後05:電影院】走進神秘的電影院幕後──看一部電影,就像看一場科技大戰 延伸閱讀: 【特技人/01】龍虎武師,用生命演出的無名英雄 【特技人/02】以命相搏,與死神的距離只有0.1秒 【特技人/03】生死一瞬間,有些錢不該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