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電影是造夢,但總得切合實際,在有限的資源和能力範圍內發夢,才能美夢成真。監製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在導演、演員等電影工作者圓夢的路上為現實把關,把夢想實現。
本地監製姜志昂不諱言,電影人有創意但不能空有熱血,監製在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協助募資、招募團隊,策劃上映、宣傳……
ADVERTISEMENT
姜志昂是我國多部軍事片如《Paskal》、《Air Force》的監製,兩部電影海報就掛在他的座位後。軍事片在大馬電影史算是個高峰,問起當時如何跨越?原來,動作指導徐添發是軍事迷,也知道很多軍人不為人知的英勇事蹟,於是他們決定接洽海軍。
其實他們不是第一個接洽海軍的電影公司,只是其他公司希望海軍出資拍攝。姜志昂當時的電影公司則是有心出資製作,為國家榮耀拍攝一部大製作。最後他們的誠意打動海軍部隊,從旁協助他們完成了《Paskal》的故事,為本地電影開創新高峰。後來的《Air Force》和現在熱映的《War on Terror》一樣獲得軍隊和警隊的支持。
現為Multimedia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總監的姜志昂解釋,電影製作主要分成兩種,導演制和監製制。《Paskal》屬於監製制,電影公司有故事,監製啟動計劃找編劇寫劇本,找導演執導和整個製作團隊來完成一部電影。導演制則是導演有故事想拍成電影,找上電影公司幫忙集資和出品。
監製的主要工作是評估要不要啟動項目,再製定後續宣傳、上映、發行等等策略。姜志昂坦言,電影畢竟是商業,把導演好的作品推廣到市場,受到觀眾喜愛才能回本,才有下一部電影。
拍一部電影,幕前幕後要花多長時間?
拍電影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美國電影《Boyhood》就拍了12年。長短怎麼算?有些前置籌備花了很多功夫,例如故事開發、演員培訓。演員為求自然去曬黑膚色、學打鬥、學彈琴,甚至多學一個語言都需要時間。後製也不遑多讓,姜志昂分享,《Air Force》單是電腦特效就用了1年。
既然監製掌管制作進度、財務,那時間是怎麼分配,錢是怎麼花的?“籌備時通常我們會盡量長和detailed(仔細),拍攝才可以儘量縮減,因為拍攝是最貴的。”
來做數學題,每天至少有100人到片場開工,每個人的吃喝拉撒、交通都要照顧到。演員片酬、場地費全部都是錢。反恐電影《War on Terror》在武吉免登取景,單是封路10天就花了50萬令吉。工作人員加上指揮交通的志願警衛隊(RELA)整200人,再加100位臨演……
“早上不可能封路,所以我把故事改成晚上。”這就是監製必須“保持清醒”的地方,計算了成本、封路的現實條件等,白天封路真的不行啊。
資源有限,錢要花在刀刃上
“我一定要很現實地去看。”姜志昂提到馬來西亞電影產業的現實問題。本地拍一部百萬製作也是在和好萊塢一億製作競爭,好萊塢的宣傳費可能就多過本地電影製作費了。
在有限資源下,監製要思考所投注的資源能換成什麼賣點。例如《Paskal》,當年是他決定拉隊到土耳其實地取景。雖然4天就花了50萬令吉,但可以名副其實對外宣傳本地電影衝出國際取景,增加電影賣點。
那段故事本來就發生在國外,如果留在馬來西亞拍攝,只能用綠幕加上後製特效來營造效果。“去外國的話,除了有效果,實拍又有討論度,有宣傳點,何樂而不為?”
跨種族合作──馬來西亞的電影文化
看姜志昂監製的作品,很多被直觀視為馬來片,但看幕後團隊,監製、動作導演都是華人。“我們不會特地一直強調華人做馬來戲,因為沒有必要。”而且跨族合作確實帶來一些火花,例如馬來電影人的運鏡有時比較偏向戲劇,實實在在拍攝演員的表情。華人電影人的運鏡有些意境,馬來觀眾回饋有好萊塢的感覺。
其實“華人拍攝馬來電影”算是偽命題。姜志昂的劇組多半是跨種族的,“我們把它當成是馬來西亞電影,所以有的時候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角色,不要讓它只是純馬來人而已。”
相關報道: 【電影幕後01:造夢人】監製鄭雄城/電影幕後環環相扣,要選對的人一起來造夢 【電影幕後03:造夢人】服裝造型師Elaine媽/為戲而生,每件戲服都有自己的角色故事 【電影幕後04:造夢人】剪接師麥智中/電影幕後剪刀手──如何切換畫面,剪出流暢的影片? 【電影幕後05:電影院】走進神秘的電影院幕後──看一部電影,就像看一場科技大戰 延伸閱讀: 【科技助力電影造夢/01:發展變革篇】當影視遇上科技…… 電影夢工廠百年革命 【科技助力電影造夢/02:應用效果篇】 當科技滲透電影…… 幕後電影人如何活用造夢? 【科技助力電影造夢/03:體驗意義篇】當影像遇上超高清…… 觀眾能否身臨其境體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