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
这边厢,他枯坐窗前,面无表情。窗外风雨交加,玻璃窗的倒影显现风中剧烈摇晃的树枝,几分钟的长镜头里,他始终纹风不动。
ADVERTISEMENT
那边厢,他料理晚餐,有条不紊。拨弄炉里的火炭,红色的星光点点;蹲在盥洗室里洗菜、洗鱼,历时更久的长镜头,把饭菜煮熟。
“日出是免费的/夕阳也是/深夜是免费的/星光也是”(〈Ophelia〉,作词:李格弟)
生活的日常,衣食住行当然都有经济的打算。但陪伴日常生活的,还有窗外的风雨,室内火炉的星光,都是免费的,为生活加分,如果懂得品尝。
(二)河流
这边厢,他站在室外的园林间,伸展脖子。镜头跳接到香港,治疗有如酷刑:脖子和肩背上的铁片连接着电流,炙热,甚至不慎烧灼发肤。导演蔡明亮于心不忍,闯入镜头干涉。痛,也是疼。
“可是对于河流/我真的一无所知 ”(〈Ophelia〉,作词:李格弟)
其实,我们是知道的,对于《河流》。
1997年的电影,脖子的治疗史。中医、西医、针灸、按摩、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却都是折难。
病历,可以追溯得更早。1992年的电影处男作《青少年哪吒》,小康偷听到妈妈问卜说自己是哪吒转世,假扮哪吒附身起乩,父亲怒把手中的饭碗掷去,碎片刺入脖子。现实中的演员李康生自此受伤受苦,遭隐疾困扰数十载。
1997年的《河流》,演员重新演绎之前的治疗史;2020年的《日子》,却是近年旧病复发的真实记录。香港的江湖火疗法,是走投无路、病急乱投了吗?李康生后脑头发上的红色星光,让他喊出烧灼的疼痛。蔡明亮乱入镜头的手,欲振救,却无力;我们听到画面外的声音,语气焦灼。
疼,是疼痛,也是疼惜。惺惺相惜的两人,携手扶持数十载。疾病是诅咒,也是福分吗?
(三)脖子
这一次,他只能自己撑扶脖子。
旺角的熙攘街头,镜头亦步亦趋贴得很近。他左手扶着脖子,一路向前走。路人偶有好奇,但大多视若无睹。
《河流》里,脖子歪掉后,他骑着机车寻医,父亲坐在后座,双手扶正他的头。跟拍的镜头先是只见高架桥上的公路,机车从右边进入,先看到小康,再看到父亲,和他向前伸出的双手。观众不禁莞尔,多么黑色的幽默。
疼痛、无助,到了某个程度,也只能一笑置之吧,否则日子如何过下去呢。
(四)勃起
这一次,他选择明亮以对。
《河流》的父子,在三温暖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不期而遇。微弱的幽光下,我们勉强可以揣摩二人的身影。懵然不知的父亲,为儿子打了手枪。
《日子》里,饭店房间昏黄灯光下,小康不再年轻的身体俯躺床上,屁股却翘得英挺。年纪可以当他儿子的按摩师为他拭油。
这边厢的中年人,和那边厢的年轻人,终于,虽也是偶然,相遇。星星之火,那边厢的火炉,这边厢的火疗,擦出火花,照亮,也温暖一室。
23年的旅途,从台湾到泰国,从黑暗到明亮,因脖子而勃起,他,硬了起来。
(五)信物
从饭店房间末端拍摄的镜头,右边前景的睡床加上背景的盥洗室,左边便形同一条长廊。年轻人冲洗着衣完毕,中年人牵着他的手,吁他坐在床边,再从行李箱里取出一个纸袋,一早准备好似的,掏出一个小盒子,放在年轻人的手掌心。
“他从长廊深处朝我走来/在我的手上放一个冰块/说那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海浪”(〈Ophelia〉,作词:李格弟)
手中的音乐盒,上紧发条后,放送出叮叮咚咚的音符,查理卓别林为《舞台春秋》(Limelight, 1952)所写的曲子〈永恒〉(Eternally)。23年才成就的明亮,也是永恒。
饰演按摩师的年轻人叫亚侬弘尚希,在泰国当外劳的寮国人,被蔡明亮在泰国市集发现,如同当年在台北街头发现李康生一样。亚侬不知道蔡导是何方神圣,蒙查查被找来拍戏;他也大概懵然不知,手中的音乐盒,在蔡明亮的电影河流里,其实是一个冰块。
2006年的《黑眼圈》,亚侬从来没有看过的海浪。〈永恒〉这首曲子在片末出现,由马来西亚女高音陈素瑄无伴奏清唱,在诺大的建筑废墟中悠悠回荡,凄凉、凄楚,甚至凄厉,如女鬼般阴森,如该电影三名主角躺在床褥上漂流的漆黑水池般幽暗。
镜头中的阒黑水池,左上角荡入了一盏光纤灯,一种不发光的亮,是片中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的爱的信物。相隔14年的《黑眼圈》和《日子》,爱情的告白依旧不言不语,单凭信物传送心意。《日子》里中年男人给年轻男人的信物会发声,反反复覆的音符,简简单单的旋律,幽幽倾吐心曲。心潮汹涌澎湃,看不见的海浪,冰块,在温暖的手心里,缓缓融化。
亚侬专心上发条,低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聆听音乐;李康生把左手搁在亚侬的大腿膝盖边,偶尔抬头望他,眼神无限地温柔。李康生出演蔡明亮的影视作品30年,也必须到了这个年纪,在经历过这么多脖子以及其他的疼痛后,才可能沉淀出这么温柔的眼神吧;那眼神像父亲,似情人,充满怜惜、疼惜,终于懂得珍惜。
(六)而已
交易完成,信物加分,两人拥抱后年轻人离去。中年人在闭上的房门口怔忪了一刻,取出房卡追出门。镜头留在房间里,片刻后,灯光自动关闭,房间陷入黑暗。
车声喧哗的路上,远镜头里二人已走在一起。隔着马路的镜头,远远地拍摄二人面对面端坐小吃店里;公车停在镜头前,穿过重重玻璃窗仍可窥见对街侧面的身影。
“我最喜欢和你一起发生的/是最平淡最简单的日常/ 面对面看着彼此咀嚼食物/是最平静最安心的时光”(〈你啊你啊〉,魏如萱作词)
过寻常日子,如此,而已。
“而已”这个意思,闽南语用词音同“nia nia”。魏如萱一次和朋友说话时用了,觉得声音很有意思,尝试用手机记录下来时,输入系统跳出“你啊你啊”。你啊,你啊,就是想和你过寻常日子,如此而已。面对面看着彼此咀嚼食物,是最温暖最甜蜜的时光。
(七)思念
总在分手后,开始。
这边厢,中年人在家里似乎活动自如了;晚上睡眠,白天醒来,双眼怔忪,在思念谁吗?镜头凝视良久。
那边厢,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年轻人在街边坐下,取出音乐盒,发条上了一次又一次,在掩耳的汽车声中,叮叮咚咚的音符轻轻穿透。是有文字的,看过《黑眼圈》的观众,或听过1957年李香兰原唱的版本,可以哼出〈心曲〉:“我要偎依在你怀抱里,因为只有你合我心意”(作词:陈式)。思念,自不待言。
陈昇1988年发行的首张专辑里,也有一首〈思念〉,歌词里夹杂了一句容易漏听的口白:“天要亮了,你睡了没有”(王豫民、陈昇作词)。彻夜未眠,长夜怔忪,是因为思念吗?
一起观看《日子》的那人说,想念都是温暖的,蔡明亮的电影,或许从来不曾如此温暖。从影近30年,不再是反骨的青少年哪吒了,不再有倾泻不止的滂沱雨水了,只想留一盏昏黄的阑珊灯火,等待某人蓦然回首;或者,以星火点燃一盆慢慢烹调的热汤,细细咀嚼,静静思念,就足够了。冷的水,热的火,思念,果然是有温度的。
(八)To be
Ophelia,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的角色。魏如萱演绎的歌曲,反复诘问经典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作词人署名李格弟,乃诗人夏宇的化身;此歌也穿插了一段很长的口白,取自夏宇的诗〈第一人称〉:
我不知道我已经给了我的早上
还有我的中午还有我的下午
我也并不知道也还有我的晚上
我的晚上你的晚上他的晚上
我们可以一起为别人度过别人的晚上
否则风吹过了你就变成风了
无人在场无人出席无人哀悼
从1991年的电视单元剧《小孩》,到2020年的《日子》,蔡明亮和李康生,给了彼此多少个早上,多少个中午,多少个下午、晚上,他的,他的,还有他的,一起度过,和别人度过,为别人度过。只有风是见证者,如《日子》的第一个镜头,在窗外激烈撼动树木,兼夹雨水。唯斯人在风雨不侵的室内安坐,目光安详,内心戏再汹涌澎湃,面容仍是水波不兴,一副to be的状态。寻常的日子,若风,恒常存在,可以轻抚,也可以狂飙,无形却随物赋形,无常但时刻皆常。“To be, or not to be”,或许不是质疑的选项,而是早有答案。
(九)疯狂
近30年的追寻,一以贯之。走到这一步,归结于日常。
这样的一以贯之,是一种疯狂吧。“不疯魔不成活”,不疯魔,亦难以成诗。
“他是他自己的诗与疯狂”(〈Ophelia〉,作词:李格弟)。《日子》里的46个镜头,每一颗都是诗,每一瞬间都是永恒。
诗与疯狂的距离,在一线之间,也在一念之间。
(十)日常
电影的日常性,日常的电影感。
片头的字幕宣告:本片没有字幕。故意的。几乎没有对白,也就不需要字幕。没有对白,因为没有对话,生活中可以如此,电影中又未尝不可以如此。
也没有剧情,因为生活本来就没有因果推展的剧情。电影记录的是生活的日常性,生活显现的是日常的电影感,无事发生,如“无人在场无人出席无人哀悼”,只有镜头,若风,静静旁观这一切。
如此,而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那些斗胆用身体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的人,他一定是遇到了哪些麻烦,但我们多数把他们当成麻烦。时速120公里,突然眼前一大障碍物,方向盘左右闪避,干一大清早遇上这麻烦事。
马路就像保龄球球道,有车经过,它便兀自移动,但它从不移动。尽管如此,它总赠予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礼物——时而一粒滚动的头盔,时而一具扁烂的动物尸体、一个想死的女人。她怀着孩子,开着白色本田City,就在我每天开车回家的路上割颈自杀。
马路是一条悲伤的马路,所以我才会在那个早上遇见蜥蜴人。
拖拉着骨一般的身体,蜥蜴人出现在16区高速公路上。破洞的深褐色衣服与肤色相衬,脸颊瘦出了窟窿,头发披覆至背——如山鬼,也似野人。天还明晃晃,他是该死在这城市,还是生还自哪座深山?在这汹涌的马路,我往前,他也往前。他就用枝干般的身体穿过车龙,没人来得及鸣笛。
穿过他的瞬间,我清楚看见他的嘴巴。他在说很长很长的话,像必须念三天三夜的咒语。所以在那瞬间,我想他是疯子,才会赤脚走在公路上。
●
有时街道是虚幻的,而且夜晚比白天来得危险。只是整座城市的夜晚越来越暗了,工人在马路旁维修,但灯照不到他。
在那些阴暗处,我曾经见过夜晚的狸花。
熟悉的办公室楼下,狸花是一个陌生化的词语。办公室坐落于一个充满人烟的小区,对面是住宅,偶尔有猫走过。每天早晨上班遇见狸花,他都背着一个沉甸甸,破了几个小洞的黑色布袋。狸花的头发依旧像一篇语法全错的、语句不通的文章——乌漆麻黑的一整片,遮住了一半的脸,但脸的肤色也晒得几乎和头发一样的色度。于是在那全然浑浊的黑之中,狸花面目模糊,徒留一双眼白特别明亮的眼睛。
第一次遇见狸花,他只是很缓慢地从人家门前走过。那种慢,是生命还有很长但不知道接下来可以干嘛的慢;也像是管他的生命,今天要死也无妨。
几乎每天上班,狸花都会从相同地方,带着一样的躯干与行囊走来——没有遇到的话,永远是我不够准时。所以我才说他是狸花,猫一样的定点来到与离去,为这个地盘留下自己的气味。
而上班快半年,在这办公室小区混熟以后,我逐渐认识了三条街道的浪猫。很常午餐时间遇到其中的谁,都会蹲下来跟它们说话,但它们多数时候慵懒地摊睡在水泥地上。午后炽热,水泥地还留有些光影,浪猫会躺在影子之中。
当然,不是每一只浪浪都会对人的语言有所回应。它看到你,闻到你,听懂你,只是懒得回应。
有时我觉得它们其中一只,是变成人的狸花。满身的虱子、沙尘、汗、肤油、污垢凝成风霜,狸花走路不说话。
还可以与人对话的人,都把自己留给了他人。那些已经无法与人对话的,都把话留给了自己。
●
第一次只身走上流浪汉收容中心那天,其实心里有点怕。那怕,比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蜥蜴人的那个瞬间来得低沉与绵长;但作为一名记者,尽管刚入行,我觉得怕比受伤更羞耻。
半山芭龙蛇混杂。下过雨的街道,像极了一条湿滑的鲶鱼,光溜溜、长条状的身子;偶有车灯打过,就像鱼在深海发光。
我去半山芭找的是一名姓梁的牧师,他说他在菜市尾端等我,楼上便是他的收容中心。他照顾无家者已经20年,我们通过两次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粗旷、市井、接地气,没有电视里牧师故作温柔的儒雅,反倒像半山芭哪个水果摊的龙头。直到见面那刻才发现,梁牧师比想像中还要矮小,像只马一样往下垂的脸上,有两条粗黑的眉毛。重点是,原来牧师不一定总是穿着黑色大袍。
教会的好心人捐出店面,梁牧师便负责打理。有床位,有饭盒与瓦片,早上醒来能到外头溜达,午餐时间一到又折返领饭,像极了一群放养的街猫。但他带我走上楼的那刻,推开门,也有百无聊赖的老人一动不动躺在床上。他看着你看他,此刻注视都变成讨价还价之物——我问梁牧师:“这样(闯)进来真的没关系吗?”他说:“有我在,不要紧。”
三楼白天不开灯。他用钥匙打开门锁,生锈铁门发出一阵咿呀——众人随即引头探看。在店铺的尽头,一束光温和地照进,梁牧师说那是他们放风的露台,刚吵过架的谁就在那头冷静。将领一般,他带着我巡视这20个床位——每人安排一样的橱柜、杯具、洗漱用品……谁彻夜未归,谁病死老死痛死白板上的床位名字便一把擦拭。汰换家常,那些名字都臣服于他,接受这规训,这监管与条例,才得以绑定一个床位。他是统治者,也是父亲,每个拜三的团契活动会陪他们唱歌。
但我总觉得,真正的将领之才不能有太多的爱,因为他们还要上战场。
偶尔会有政府官员沿着那条潮湿,堆满干货的梯道上来,有时梁牧师在,有时并不。他们说这里没有执照,收留无家可归者是非法行为。以安全隐患为由,一个店铺不能是家。
因而,没有家的人,都应该由政府监管。
●
许多穿着制服的执法人员带着捕猎器,从卡车一跃而下。野猫自午睡中惊醒,卡车的引擎由远而近,穿过水泥与沟渠,轰隆轰隆,像一场惊雷暴雨正从远处缓缓逼近。没有家的人,都应该由政府监管——于是他们的武器,如巨大的扫把,把街道的左边至右边,前面至后面,一时半刻之内统统清扫干净。
“以安全隐患为由,他们必须被隔离”。仿佛一辆开往神秘岛屿的愚人船,把麻风病患者都驱赶至无人之处。因而,疯子有疯子的归宿,当他们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排他的部落。资本主义也汇聚成城市与高塔,在那俯瞰人世的高塔之下,相似的人依然会不由自主地相遇、聚合,并自以为安全。因此第一次在公路上遇到蜥蜴人,以及在办公室楼下遇见狸花,他们异化的服饰、行为,俨然我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刺点。强烈的害怕像一支发射的火箭来得极快,但也忽地消失于无垠之中。
细想之下,我畏惧的其实是那山鬼的形象,那我打从有了认知开始,便不曾光天化日下见过的留至腰际、打结交错的蓬头;以及像刷上黑油一般油亮的垢面。我甚至来不及去想,他们此时此刻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问题;他们面临着问题,且不是拿着扫把到街上清扫就能解决。
一只老鼠被车碾过,尸体三天三夜都无人清理。它成了街道的隐喻。它要不是被马路吞去,也许就是被蜥蜴人或狸花吃了。
●
收过几次罚单,暂停营业复又亮灯开灶。教会阿姨来煮大锅饭,喂养散居在半山芭附近街道的流浪者,那锅大得能把一个孩子煮熟。在大锅米饭煮熟的绵长时光中,梁牧师与执法人员也拉开了冗战——他们拉锯、僵持,最终双方都停留在原地。
“没有执照,不能营业。”
“我们没有营业,只是收留无家可归者。”
“他们应该去政府的收容中心。”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有屋瓦,我想蜥蜴人与狸花也是。
在高速公路遇到蜥蜴人那天,他似乎已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逃亡,仿佛被炽热的太阳追赶,穿过一大片野林与蒺藜,再跟着月亮的方向走,才狼狈地逃来这座钢骨森林。他到底有想去的地方吗?被逮捕到公立收容中心的流浪汉,他们仍会想方设法逃出来,再重新过上天地为家的日子。里面没有自由,里面的空气很闷热,梁牧师说——他们宁愿睡街上。
●
街道是虚幻的。在街道形成之前,众人席地而坐;只是当人为泥地铺上石砖与水泥,人们便只能在街道上走。他们说,只有山里来的人才会当街坐着;只有疯子才会睡街上。
狸花是疯子吗?后来我才发现他不是。在熙熙攘攘的小食中心旁,街坊邻里立起了个大红色的拿督公龛,香火断断续续,初一十五会供奉发糕苹果。午餐时间,我都会从公司经过这条小路,走到后边的南洋咖啡店去。拿督公龛旁的树荫下搭起了个木棚子,时而停了几辆摩托,华人阿伯并肩坐着消耗时光。一只脚翘起来,一只肮脏的人字拖便掉落沙地;万宝路香烟袅袅,有一天我便见着狸花以相同的姿势坐在他们之间。
狸花正在与人说话。这一次我忍不住多瞅他两眼,瞅他黑色布袋里边装了些什么。瞅他蓬乱头发后的脸,瞅他那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忽然,他看着我看他,那眼神间虽没有鄙意,也没有恶意,但不下两秒,我还是像个孬种一样假装把眼神飘往树上的翠鸟,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过。
像看鬼一样的眼神。
相关文章:
梁馨元/石头是没有世界的
梁馨元/如果明天会死 今天我们依旧要歌唱
梁馨元/Clitor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