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同胞對華裔有什麼期待?第一,把國語說好。畢竟,沒什麼國家的國民不諳本身國家的國語。
馬來西亞獨立多年,種族問題依然存在。社交媒體氾濫時代,引爆種族間多年來隱藏的矛盾。這在生活模式、經濟、政治等方面都一覽無遺。
ADVERTISEMENT
總是有一部分人,憑著自己的經歷,把舊時代的馬來西亞描繪成一個各個民族融洽相處的年代。這是“倖存者偏差”的一種變異。
經濟地位不錯、知識程度較高、以英文溝通的城市的馬來同胞,向來都是比較與眾不同。他們佔了整體的小數,但對其他民族比較重視,理解宗教的本質意義。在本族中,多數馬來人會俗稱這些為“精英”(Golongan Elite)。
自獨立以來,就不乏這一組精英階層。恰恰就是因為他們多數住在城鎮,所以可能給老一輩城鎮的華裔一種倖存者偏差的錯覺,認為整個年代的馬來同胞皆是如此。
然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在新村、郊區、小鎮的華裔,很多因不諳國語而甚少與馬來同胞溝通。一生人中可能都沒有5個深交的友族朋友。這些人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年代,也有可能只有一兩位友族朋友作為“國民團結”的談資。
那個時期的馬來同胞多數居住在鄉區,而很多地區是沒有華裔家庭。他們對華裔的認知也是片面的;當時是馬來亞共產黨肆虐時期,更是普遍上對華裔有一定的偏見。
今天社交媒體普及化後,華裔漸漸開始關注友族同胞。希盟的敦馬哈迪也好,安華也罷,上位之後,都反其道而行,將政黨對華社的承諾拋在後腦,只關注如何進一步贏得馬來人的支持。
馬來族群對政治的要求,其實就是經濟、宗教和種族文化三大方面。任何政黨能給予衣食溫飽、捍衛宗教和文化,就能受到青睞。
納吉時期的國陣,嘗試把重心由宗教和種族文化轉移至經濟,本來還好,偏偏執政後期被醜聞纏身,加上當時一些希盟領袖對本來正確的經濟政策進行批評,如寶騰吉利合作、新馬高鐵、TRX、邊佳蘭石油計劃、中國的鉅額投資、援助金、消費稅等,導致馬來西亞錯失了穩健發展的數年。
就因為經濟問題,馬來族群在2018-2022年間掀起了一場“人民老闆Bossku旋風”,同意納吉的經濟政策。納吉其實在文化和宗教課題上不如其經濟政策好。“一馬”政策就是打著“不分種族”的旗號,如一馬援助金、一馬診所、一馬商店等,都是不分種族的扶貧政策。
當希盟政府1.0為了自圓其說而終止或暫停納吉政策時,對馬來西亞經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現在團結政府只能一步步重啟之前攻擊納吉的政策,如維持汽油津貼、延續納吉開啟的中國鉅額投資、維持寶騰吉利合作、重啟東鐵。有些政策比納吉時期更糟糕,如提高SST、放棄承認統考、將馬華付諸行動的“遷校”佔為己有、完全忘記了以往答應“制度化撥款”的承諾等等。
在經濟政策上平平無奇的希盟將關注點轉移至宗教和馬來文化。首相說不會廢除固打製,教長將以巴課題帶入學堂,實施針對性補貼汽油政策,對華裔的衝擊比任何族群都大。
馬來同胞對華裔有什麼期待?第一,把國語說好。畢竟,沒什麼國家的國民不諳本身國家的國語。甚少看到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不能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泰國、印尼、中國、英國、德國皆是如此。
很多華裔網紅,包括我本身都驚見一個事實,只要國語說得好,友族同胞就不管你的種族背景會去支持你。馬鈴薯叔叔、Boss James、Mek Yun,、Kimberly Chua等等皆是友族同胞追捧的網紅。
第二,馬來同胞期許華裔尊重土著特權和伊斯蘭。回顧歷史,除了少數峇峇孃惹以外,多數馬來亞華人本來就是來自中國的外籍員工。祖輩很多在獨立前都被迫回國,但是更多想留下來。馬來人同意,只要經濟教育特權,並賦予華裔公民權。
伊斯蘭是憲法闡明馬來西亞的國教。馬來同胞在思維上,對捍衛伊斯蘭有著不同程度的想法,但沒有多少是以事不關己來看待宗教。
我在這方面與多位馬來朋友交流,包括教師、司機、食物攤主、派送員,到公正黨、伊斯蘭黨、誠信黨、巫統等國會議員,甚至牛津大學畢業的精英,都不同程度的認為揹負著捍衛伊斯蘭的使命。
理解了這一些,就能完全明白,納吉、敦馬、慕尤丁、依斯邁和安華的政策。納吉時期,華社可以因不承認統考而將馬華標籤成賣華。現在團結政府執政,師資不足、預算撥款不明、沒審批新學校、不承認統考、繼續實施固打製等,最大的原因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最大民族,是所有政治人物得罪不起的一群。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