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現存的馬華古典詩竟有兩萬多首?而且,全馬詩總與詩社有十多家,出版的9種詩刊超過300期。本期【讀家】介紹的徐持慶,就是馬華古典詩界的點燈人之一。
ADVERTISEMENT
“亂世生逢紀必然,杜陵昔亦寫心煎。未留砭墨供人鑑,枉戴儒冠愧對天。”(〈愧對天〉)
這是收錄在馬來西亞詩人徐持慶新著《持平紀史錄》的一首古典詩,一般讀者若能讀懂五六分,文學功底大概也不錯了。
古典詩(或稱漢詩、舊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是講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歌體裁。自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古典詩被視為文言文的文學,因此在白話文為主導的現代文學史上,被排除在外,在馬華文學史自然也是缺席的。
回到前述詩作,內容敘述作者因生逢亂世,所以仿效唐代杜甫(號少陵野老)寫詩反映民間疾苦,但願這些針砭作品可為後人的殷鑑,否則就枉費知識分子(儒冠)的職責而愧對天!短短28字,精簡凝練,卻意涵豐沛。
可見要讀懂古典詩,需具備一定程度的中國古代文學基礎。我國華文教育普遍上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以至於古典詩曲高和寡,讀者不多,創作者更少。
◢“國陣像紂桀,希盟如曹參”
出生於1940年的徐持慶,年屆83耄耋之齡,有超過半世紀創作古典詩詞的經歷,作品逾萬首。至今他已出版4輯“敲夢軒詩稿”,今年8月再接再厲,出版第五輯《持平紀史錄》。徐持慶是大馬第二代華裔,年幼時受父親啟蒙,背誦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打下良好的古典文學根基,為日後創作古典詩詞積累了厚實的功底。
古典詩一般常見的題材,包括感世抒懷、詠物比興、旅遊見聞、詩友酬贈等,徐持慶新著《持平紀史錄》卻僅以政治針砭詩為大宗,在本地古典詩的出版史上,可說是一項大膽創新的嘗試。書腰上曰:“大馬文壇首次以詩紀史結集成書,記錄四十年馬來西亞政壇風雲”,一語破的此書的開山意義與歷史價值。
《持平紀史錄》收錄逾180首政治詩詞,共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的詩作描述大馬幾位首相如納吉、馬哈迪、慕尤丁、沙比裡和安華的政治歷程;第二部分記錄近40年大馬政壇的重要事件,第三部分則是作者針砭時政的詩作。
根據作者所言,書名“持平”,指持守公平,毫不偏袒地把大馬政壇史事紀錄下來。“持”者,亦“持慶”也,由作者視角出發,詩中有我,詩中的言外之意,則由讀者來意會。
“國陣前時曾效桀,希盟今日恍隨曹”(〈民意如刀〉),這是2019年希盟執政以後,作者批評國陣曾仿效中國商朝暴君紂桀,如今希盟上臺,卻像漢代曹參,按照蕭何定下的規章辦事,並未革新除舊。由此確實反映作者的“持平論”,就事論事,不因偏袒任何政黨而將錯誤視之不見。
“不曉銀行錢底去,未明賬戶款何來。” (〈廿六億門〉)
“作繭蛹蠶終自困,霸王垓下倩誰憐。”(〈老馬失蹄〉)
“安華今日登高位,賜惠魚荃切勿忘。” (〈安華任相〉)
上述節錄詩句概述了前任首相納吉戶頭26億事件、馬哈迪因喜來登政變下臺事件,以及安華拜相的政治歷程。一般讀者只從字面上看時事,內行人則深知詩中每字含藏平仄、押韻和對仗的考量。作者能以“內容為先,形式為後”,不為古典詩的形式所拘,揮手成章,真正顯示出作者高卓的文史素養。
◢如今發聲的管道多,他仍堅持傳統
回顧徐持慶2017年出版的《翦茗墨痕》,收錄520首古典詩,題材分為感懷篇、針砭篇、暨南篇、祭悼篇、答酬篇、師友篇等。此詩稿在題材分類上,較之作者早期的3輯詩稿,更為精細,且豐富多元,一目瞭然,讓初學者便於透過詩作的題材入門。因此,《翦茗墨痕》銷量最佳,今已售罄絕版。
《翦茗墨痕》裡的針砭篇,收錄了64首評論國內時政與國際動態的詩作。如今付梓的《持平紀史錄》,可說是作者有意將時事詩立為大宗,單獨成冊,顯示針砭詩相較其他題材,更富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也反映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人文關懷。
中國古代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其中杜甫和白居易寫詩為民鳴不平,揭露官場弊政。如今邁入民主時代,人民發聲的管道多元,徐持慶卻秉承傳統,以古典詩創作,一來紀錄時事,二來批判時政,借古諷今,將現代社會議題融入古典創作中。可惜現代讀者多半讀不懂,因此作者用心良苦,為每首詩附上註釋和譯文,減少語言上的隔閡,以達弘詩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徐持慶的每部詩稿,皆是直式排版,無一例外,有者甚至以線裝書的姿態示人,即以紅色行線分隔,古書今讀,饒有趣味。
◢詩人和史家集一身
除了出版詩輯,徐持慶今年2月推出的《馬來西亞古典詩社發展史》,亦是一部不可不提的開山之作。
“詩社”,是我國古典文學愛好者成立的民間組織,主要授課如何創作古典詩、研習詩作和出版詩刊,推廣和弘揚古典文學。
徐持慶曾任馬來西亞詩詞研究總會副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常務理事、怡保山城詩社社長等要職,親身見證與參與本地古典詩社的發展歷程,他亦持有中國暨南大學文學碩士學歷,因此由他執筆書寫詩社史,最適合不過了。然而,寫詩與著史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工作,前者需要才情與想像力,訴諸感性,後者則需蒐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訴諸理性。但若能兼容詩人和史家的雙重角色,則堪稱才學與學術兼備了。
著史,從蒐集史料為始。徐持慶在自序中披露,他耗時二十餘年奔波於東西馬各地蒐集與訪問本地詩社,發現許多詩社不懂珍惜和保存自身的歷史資料,導致會議記錄、資料文牘、相關報刊等多有佚失。所謂:“有一份史料,說一分話”,在史料付之闕如之下,要寫出一部史書,談何容易?
徐持慶以戰後成立的15家詩社為敘述重點,全書有7篇論文:其中“馬來西亞古典詩社的創成與組織型態”、“馬來西亞詩詞研究總會衍展史”、“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舊體詩詞發展概況”,此3篇主要綜述本地詩社、詩總、新馬詩詞的發展概況。餘者則是敘述砂拉越詩巫詩潮吟社、沙巴神山詩詞學會和霹靂怡保3個詩社,即溟社、扶風和山城詩社的發展歷程。
由單篇論文所組成的一部發展史,在結構上較難以完整呈現時序與史實之間的關係,難免會產生“見樹不見林”的局部印象。然而,要從頭細述詩社史這個大議題,礙於文獻不足的困囿,立論空間有限,這種處理方式不失為權宜之計。
這部著作更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在於保存了許多原始文獻。作者不計繁瑣而以編年“流水賬”的方式,將各地詩社和詩總的歷屆理事名單、會議記錄、重要事件、出版詩刊名稱等,一一羅列出來,後來者或可在此資料彙編的基礎上,繼續深耕。
古典詩旨在抒遣情懷、自娛自樂,在現代屬於“小小眾文學”。徐持慶寫史詩,也寫詩史,前者將新時代題材融入古詩體裁,後者則為本地詩社史梳理脈絡,這些都是樹立範式的先鋒工作。新舊文學,不一定水火不容,古詩也可以今讀,這正是徐持慶畢生致力的方向。
按:欲瞭解更多,可回頭重讀【暖勢力】的報道〈徐持慶詩紀史,針砭時政〉。
蔡慧沁 / 連結香港字的過去與未來
蔡慧沁 / 應該被記住的名字——南僑機工
蔡慧沁 / 夾縫中求存的華人
【之前之後】臥龍居的華麗轉身/蔡慧沁(金寶)
【讀家說書】鹹魚翻生的傳奇
葉蕙/她是這樣經營民宿的
孫中山與革命志士遺蹟行 導覽怡同盟會鐵三角故居
點石成金——悼念丘思東先生/蔡慧沁(金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