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讀家

發佈: 5:29pm 06/12/2023 1657点阅

馬華文學

金寶

馬華作家

蔡慧沁

徐持慶

古典詩

馬華文學

金寶

馬華作家

蔡慧沁

徐持慶

古典詩

【读家说书】蔡慧沁 / 大马有人为古典诗点灯

作者:蔡慧沁(金寶)

你可知道,现存的马华竟有两万多首?而且,全马诗总与诗社有十多家,出版的9种诗刊超过300期。本期【读家】介绍的,就是马华古典诗界的点灯人之一。

ADVERTISEMENT

“乱世生逢纪必然,杜陵昔亦写心煎。未留砭墨供人鉴,枉戴儒冠愧对天。”(〈愧对天〉)

这是收录在马来西亚诗人徐持庆新著《持平纪史录》的一首古典诗,一般读者若能读懂五六分,文学功底大概也不错了。

古典诗(或称汉诗、旧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自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典诗被视为文言文的文学,因此在白话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上,被排除在外,在史自然也是缺席的。

回到前述诗作,内容叙述作者因生逢乱世,所以仿效唐代杜甫(号少陵野老)写诗反映民间疾苦,但愿这些针砭作品可为后人的殷鉴,否则就枉费知识分子(儒冠)的职责而愧对天!短短28字,精简凝练,却意涵丰沛。

可见要读懂古典诗,需具备一定程度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我国华文教育普遍上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以至于古典诗曲高和寡,读者不多,创作者更少。

◢“国阵像纣桀,希盟如曹参”

出生于1940年的徐持庆,年届83耄耋之龄,有超过半世纪创作古典诗词的经历,作品逾万首。至今他已出版4辑“敲梦轩诗稿”,今年8月再接再厉,出版第五辑《持平纪史录》。徐持庆是大马第二代华裔,年幼时受父亲启蒙,背诵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打下良好的古典文学根基,为日后创作古典诗词积累了厚实的功底。

古典诗一般常见的题材,包括感世抒怀、咏物比兴、旅游见闻、诗友酬赠等,徐持庆新著《持平纪史录》却仅以政治针砭诗为大宗,在本地古典诗的出版史上,可说是一项大胆创新的尝试。书腰上曰:“大马文坛首次以诗纪史结集成书,记录四十年马来西亚政坛风云”,一语破的此书的开山意义与历史价值。

《持平纪史录》收录逾180首政治诗词,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的诗作描述大马几位首相如纳吉、马哈迪、慕尤丁、沙比里和安华的政治历程;第二部分记录近40年大马政坛的重要事件,第三部分则是作者针砭时政的诗作。

根据作者所言,书名“持平”,指持守公平,毫不偏袒地把大马政坛史事纪录下来。“持”者,亦“持庆”也,由作者视角出发,诗中有我,诗中的言外之意,则由读者来意会。

“国阵前时曾效桀,希盟今日恍随曹”(〈民意如刀〉),这是2019年希盟执政以后,作者批评国阵曾仿效中国商朝暴君纣桀,如今希盟上台,却像汉代曹参,按照萧何定下的规章办事,并未革新除旧。由此确实反映作者的“持平论”,就事论事,不因偏袒任何政党而将错误视之不见。

“不晓银行钱底去,未明账户款何来。” (〈廿六亿门〉)

“作茧蛹蚕终自困,霸王垓下倩谁怜。”(〈老马失蹄〉)

“安华今日登高位,赐惠鱼荃切勿忘。” (〈安华任相〉)

上述节录诗句概述了前任首相纳吉户头26亿事件、马哈迪因喜来登政变下台事件,以及安华拜相的政治历程。一般读者只从字面上看时事,内行人则深知诗中每字含藏平仄、押韵和对仗的考量。作者能以“内容为先,形式为后”,不为古典诗的形式所拘,挥手成章,真正显示出作者高卓的文史素养。

◢如今发声的管道多,他仍坚持传统

回顾徐持庆2017年出版的《翦茗墨痕》,收录520首古典诗,题材分为感怀篇、针砭篇、暨南篇、祭悼篇、答酬篇、师友篇等。此诗稿在题材分类上,较之作者早期的3辑诗稿,更为精细,且丰富多元,一目了然,让初学者便于透过诗作的题材入门。因此,《翦茗墨痕》销量最佳,今已售罄绝版。

《翦茗墨痕》里的针砭篇,收录了64首评论国内时政与国际动态的诗作。如今付梓的《持平纪史录》,可说是作者有意将时事诗立为大宗,单独成册,显示针砭诗相较其他题材,更富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也反映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其中杜甫和白居易写诗为民鸣不平,揭露官场弊政。如今迈入民主时代,人民发声的管道多元,徐持庆却秉承传统,以古典诗创作,一来纪录时事,二来批判时政,借古讽今,将现代社会议题融入古典创作中。可惜现代读者多半读不懂,因此作者用心良苦,为每首诗附上注释和译文,减少语言上的隔阂,以达弘诗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徐持庆的每部诗稿,皆是直式排版,无一例外,有者甚至以线装书的姿态示人,即以红色行线分隔,古书今读,饶有趣味。

◢诗人和史家集一身

除了出版诗辑,徐持庆今年2月推出的《马来西亚古典诗社发展史》,亦是一部不可不提的开山之作。

“诗社”,是我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成立的民间组织,主要授课如何创作古典诗、研习诗作和出版诗刊,推广和弘扬古典文学。

徐持庆曾任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常务理事、怡保山城诗社社长等要职,亲身见证与参与本地古典诗社的发展历程,他亦持有中国暨南大学文学硕士学历,因此由他执笔书写诗社史,最适合不过了。然而,写诗与著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前者需要才情与想像力,诉诸感性,后者则需搜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诉诸理性。但若能兼容诗人和史家的双重角色,则堪称才学与学术兼备了。

著史,从搜集史料为始。徐持庆在自序中披露,他耗时二十余年奔波于东西马各地搜集与访问本地诗社,发现许多诗社不懂珍惜和保存自身的历史资料,导致会议记录、资料文牍、相关报刊等多有佚失。所谓:“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在史料付之阙如之下,要写出一部史书,谈何容易?

徐持庆以战后成立的15家诗社为叙述重点,全书有7篇论文:其中“马来西亚古典诗社的创成与组织型态”、“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衍展史”、“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旧体诗词发展概况”,此3篇主要综述本地诗社、诗总、新马诗词的发展概况。余者则是叙述砂拉越诗巫诗潮吟社、沙巴神山诗词学会和霹雳怡保3个诗社,即溟社、扶风和山城诗社的发展历程。

由单篇论文所组成的一部发展史,在结构上较难以完整呈现时序与史实之间的关系,难免会产生“见树不见林”的局部印象。然而,要从头细述诗社史这个大议题,碍于文献不足的困囿,立论空间有限,这种处理方式不失为权宜之计。

这部著作更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保存了许多原始文献。作者不计繁琐而以编年“流水账”的方式,将各地诗社和诗总的历届理事名单、会议记录、重要事件、出版诗刊名称等,一一罗列出来,后来者或可在此资料汇编的基础上,继续深耕。

古典诗旨在抒遣情怀、自娱自乐,在现代属于“小小众文学”。徐持庆写史诗,也写诗史,前者将新时代题材融入古诗体裁,后者则为本地诗社史梳理脉络,这些都是树立范式的先锋工作。新旧文学,不一定水火不容,古诗也可以今读,这正是徐持庆毕生致力的方向。

按:欲了解更多,可回头重读【暖势力】的报道〈徐持庆诗纪史,针砭时政〉。

蔡慧沁 / 连结香港字的过去与未来
蔡慧沁 / 应该被记住的名字——南侨机工
蔡慧沁 / 夹缝中求存的华人
【之前之后】卧龙居的华丽转身/蔡慧沁(金宝)
【读家说书】咸鱼翻生的传奇
叶蕙/她是这样经营民宿的
孙中山与革命志士遗迹行 导览怡同盟会铁三角故居
点石成金——悼念丘思东先生/蔡慧沁(金宝)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12:44pm 11/04/2025 420点阅
【专题】经60年三代人淬炼 金宝明记猪肠粉 承载回忆

节奏时代,许多人选择方便快捷的食品,然而仍有人坚守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匠心精神。金宝明记猪肠粉自1965年创立以来,历经三代人,不仅是呈献美味,更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

如今,明记猪肠粉的掌舵人是罗敬和,而“明记”这一招牌名称正是取自他父亲罗志明的名字。第一代人创业初期,只是一辆在路边流动贩卖的三轮车,到了罗敬和父亲这一代,听取他人意见申请了营业执照,开启了明记住家式猪肠粉的模式。虽然经营方式改变了,但不变的是当地居民对“明记”的支持。与其说吃的是猪肠粉,不如说吃的是回忆。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明记猪肠粉招牌。

罗敬和忆起刚接手店铺时的情景,坦言一开始自己的技术不够娴熟,做出来的肠粉并不完美;随着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逐渐掌握了制作技巧,从中领悟到手工艺的精髓,才熟能生巧,达到了如今的水准。

他表示,制作猪肠粉最困难的部分莫过于蒸制过程。若火候稍微控制不当,肠粉的质感和口感就会大打折扣。对于不达标的肠粉,他宁可丢弃也不会售卖,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严格标准,以确保每一份猪肠粉都能达到顾客的期待。

挑选适龄米是关键

每天凌晨2时,大多数人还在沉睡,罗敬和已经在厨房忙碌了起来,开始一天的工作。制作猪肠粉的过程复杂而细致,首先将精选的米研磨成米浆,这一步尤为关键,因为猪肠粉的口感和品质取决于米浆的质地。

在米的挑选上,罗敬和笑言,要选“刚刚好有年纪的米”,太“年轻”或者“太老”的米都不行。太“年轻”的米研磨后质地偏黏,后续处理较麻烦;太“老”的米则会有霉臭味,影响猪肠粉口感。因此挑选适龄的米,是确保猪肠粉美味的关键之一。

简单5步骤考功夫

罗敬和采用石磨磨出米浆,可以确保米胶不会“走米胶”,米浆的原始味道会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倘若使用机器研磨则会出现“烧浆”问题,因为机器在运作时温度会上升,从而导致米浆被烧焦,影响口感;而石磨没有升温问题,不会产生高温灼烧现象,更好地保持米胶的风味和质地。

“水和米的比例也需要时刻监督,水加多了,米的香味就淡,反之米加多了,米浆就不顺滑。因此,研磨米浆并不是看似简单的水少加水、米少加米,而是需要仔细控制比例,做出来的肠粉才会顺滑。”

在研磨米胶的时候,罗敬和也会根据米胶的质地适量添加一些“生粉”,即玉米淀粉,增加黏性,使米胶蒸制时不轻易散开。

米浆研磨好后,接下来就在蒸炉上平铺一块布,将米浆倒入,摊开使其薄厚均匀。蒸制的时间和火候也是一门学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口感。蒸好后,将猪肠粉小心取出,再卷切成条,淋上准备好的酱油、香油、甜酱、咖喱汁等调味料。虽然只是简单的5个步骤——磨浆、摊平、蒸制、取出、卷切,但每一步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淬炼,功力方可大成,做出好吃的猪肠粉。

明记采用偏开放式的厨房,许多顾客在等待时能亲眼见证每一碟猪肠粉从米浆到成品的制作过程,体会其中的细致和用心。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用来磨制米浆的石磨。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在蒸炉上平铺一块布,倒上米浆铺平。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蒸制的时间和火候也是学问。

吃肠粉有小贴士

明记猪肠粉在口味上只有斋肠粉(纯肠粉)、虾米肠粉以及韭菜虾米肠粉三种选择。看似简单,但各有特色。斋肠粉入口米香四溢,加入虾米后又是另一番滋味。

罗敬和披露,在品尝肠粉时也有一些“小贴士”。例如,虾米口味的肠粉搭配葱油和酱油,能很好地突出虾米和米香,不推荐搭配咖喱汁,因为咖喱味道浓烈,会盖住米香,影响整体的口感体验。

“有些顾客则会选择三拼三味的吃法,将三种口味的肠粉不加任何调料品尝一遍,接着依次添加葱油和酱油,最后再加咖喱汁。这种层递式的品尝方法不仅能品出肠粉的不同风味,还能充分体验其独特的口感变化。”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三种口味的肠粉,各有风味。

照顾老父调整营业时间

罗敬和接手经营明记超过10年,然而由于需要照顾年迈父亲,营业时间不得不调整。如今,明记仅在星期五、六、日营业,营业时间从早上7时30分起至售罄为止。

即使冠病疫情已经过去,许多人仍然习惯来明记打包带走。有些外地游子回到家乡时,也会特别前来打包大量猪肠粉带回城市,以便在异地继续品味这份家的味道。

没人接手 或成最后传承人

罗敬和坦言,自己可能会是明记猪肠粉的最后一位传承人。由于他没有子女,兄弟姐妹也因为制作猪肠粉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无意接手,因此这项家传手艺可能会在他这一代终结。尽管如此,他也无意将家传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外人。“只要我还能坚持,就会继续做下去,把这份传统的味道延续到最后。”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身为第三代掌门人,罗敬和坦言,自己可能会是明记猪肠粉的最后一位传承人。

【小知识】

广式肠粉更爽口细腻

广式猪肠粉别名布拉肠粉。这种类型的猪肠粉在蒸制时会使用棉布,因为米浆在蒸熟的过程中,棉布起到疏水的作用,让水蒸气挥发掉,不会残留在肠粉上。蒸出的肠粉更加爽口,口感也更细腻。

【学记感言】

坚守古早味令人佩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手艺正逐渐消失,明记猪肠粉却始终坚持以最原始的方式传承这份古老的味道,这种坚守传统的精神让人佩服。

作为现代年轻人,快餐对我来说已经成为普遍的选择,而这些古早味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显得不起眼。然而通过这次深入的采访,我逐渐了解老一辈人对于食物的标准和精神,这让我认识到,只要稍加关注,生活中其实充满了许多值得珍惜的美好事物。

身为一名学记,我觉得有责任将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记录下来,并呈献给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报道引起更多人对传统美食的重视,让这份珍贵的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负责人感言】

带给年轻一代不同体验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猪肠粉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不过对常接触快餐和珍珠奶茶的年轻一代来说,猪肠粉就成了非首选的“古早味食物”。学记通过采访传统猪肠粉店,看到平日没有看到或过眼就忘的风景,正正是学记队希望通过采访和报道,带给学记的不同体验。顺带一提,这是霹雳区学记队第一篇带视频的报道喔!

【扫描二维码观赏视频】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墙上挂着罗老板父亲以及奶奶的照片。
(9/4见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让顾客在窗户前下单的“叫粉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