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甫:“我根本分不清啥是襦、祅、背子,而文中常說的抹胸、肚兜、褻衣什麼的,我常無歸為一類。為免再無知下去,我還是耐心讀一讀這本書,長長見識。”
ADVERTISEMENT
《中國內衣史》作者黃強在自序中就直言,中國服飾相關的著作很多,但關於中國內衣的流變史、發展史、時尚史的著作卻沒有……至少在這本書於2008年出版前的確沒有,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未經考察,我不敢說“後無來者”、“僅此一本”。
這本書出版了十多年,也被我收藏了十多年,至今才翻出來讀。當時在廣州買下時,同時購買的還有《中國服裝史》,這類書籍於我基本是當作資料收藏,有需要時才會翻閱,不會特別去讀。
不過最近想讀些閒書,抬頭觀望自己的書架,一眼就相中了這本,原因無他,還是因為讀了太多穿越/重生小說鬧的。我偏喜古代背景的穿越/重生小說,難以避免有些作者對於人物服裝的描述,而這些描述對我來說簡直是“對牛彈琴”,我根本分不清啥是襦、祅、背子,而文中常說的抹胸、肚兜、褻衣什麼的,我常無歸為一類。為免再無知下去,我還是耐心讀一讀這本書,長長見識。
本書共分為11章,從上古時期的內衣說起,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明清分章分析,卻將宋朝與元遼金歸為一章而談,然後也分章談民國時期的內衣、現代與當代的內衣變化等,最後以〈內衣演進伴隨著意識演變〉收尾,可說是一本完整的中國內衣演變與文化相關的探索史。
《中國內衣史》以圖文並茂講解各種內衣的形制與結構,更貼心的一點,是在這些名詞後註明讀音和意思,讓讀者無需另外翻閱辭典瞭解讀音。
由於內衣名目繁多,讀完了整本書,其實記住的並不全,主要是記住一些重點,例如,“內衣外穿”、“褒衣博帶”等。
“內衣外穿”的還挺多,例如:袍,原來也曾是內衣的一種。再來就是曲裙、裲襠(古稱半臂,類似今天的背心)、衫(單衣)等。簡言之,這些內衣,貼身而穿,外加罩袍的便為內衣,若穿在外示人的,就是外衣。
相對的,我較熟悉的抹胸、肚兜等內衣,原來主要是宋、明、清婦女的內衣。而開放的唐朝,婦女不穿內衣,喜袒胸於外,即使穿了內衣,也會以內衣示人,以突出豐滿之美。
說了上半身, 豈能跳過下半身呢?
早期,古人無論男女皆不穿內褲的,下著裳,有者也穿直襠褲(無襠褲),後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服裝變革,將無襠褲變有襠褲,襠褲本來可外可內的,直接成為內衣(褲)了。而到了漢代,有襠褲和無襠褲的穿著其實帶著濃厚的社會階級之分。有檔褲是短褲,稱為“犢鼻禈”,為下層老百姓所穿的服飾,方便勞作。而長褲皆為無檔褲,是有身分階層人士所穿,這時期,上層人士仍抱持著寬襦大裳的審美觀,所以無檔長褲便為他們所喜,主要原因是方便便溺,然後又避免裸露腿部。
無襠褲這種讓現代人一看就覺得下面涼涼的服飾,竟然生命力奇強,直至明清時代,上層人士無論外衣多繁複美觀,衣裙之下所著的褲子皆為無襠褲。還是因為那個方便功能。至於現代,不曉得中國的小兒是否還有穿無襠褲?在馬來西亞,是不可能出現這些無檔褲的,無論小嬰兒還是不能自理便溺的小孩,皆穿尿布了事。
另外,本書也為我解惑,原來古時候內衣也稱“襪”,而抹胸也有穿在外面的時候,長度和韌度還足以讓人自縊而亡;還有,民國時期所說的“義乳” 原來是指乳罩,而非我們現在所瞭解的“假乳”。
至於先前提到“褒衣博帶”,指的是魏晉時的服飾。那個時代的衣飾,疏鬆寬大,穿著在魏晉男子身上,容易表現出悠閒、飄逸、風流的姿態,讓後人推崇羨慕不已,豈不知,那時代除了玄學盛行、好清淡,人們也吃五石散成風。而吃了藥後會發熱,但熱量散發不出體外,並且致使皮膚乾燥,若與衣服摩擦,就容易潰爛,所以那時期的人為避免皮膚潰爛就穿著寬大衣裳,“褒衣博帶”是不得以為之,不值得人羨。
服飾對我而言,外在的衣裳可不計品牌、價格,只要穿得舒服、不失禮即可。但對於乳罩的要求,可嚴格了,定要合身、舒適,也要穿得美觀,而且每個品牌的產品皆不一樣,需得親自去試穿才能買到對的。而我經過多年的體驗,如今只認定一個品牌,無論價格多高昂,就只能咬牙買,原因無他,因為這品牌的裁剪非常適合我的身形,一穿即合,這是其他品牌做不到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