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國家入冬了,夜加長加深;南洋這幾天早晨卻是日出提前,且都意外地涼,適合散步,也適合思考。
一邊吃著早餐,一邊瞥見手機上學生轉發了龍應臺的臉書文章。談到《目送》,原來〈散步〉一篇成了今年獨中統考的白話文理解題目。有本地學生傳了訊息向作者請教,於是作者龍部長親自回應,並附上了一兩考題,還邀請她眾多臉友一起發揮文字想像,只不過她不是考試局,沒提供答案。
ADVERTISEMENT
記得大學教授說他和名作家簡媜是鄰居,曾聊過試卷上的閱讀理解,結論是當作家遇到自己文章變成的題目時,得分未必比學生更高。出題老師的心思難猜,我想大家也挺好奇作家本人會不會答對吧!
考題說古代詩歌中的燕子常是漂泊的象徵,然後要考生略加說明“漂泊的燕子與作者的母親有什麼關聯”,相信瞭解中國近代歷史的考生不難回答。龍應臺是臺灣作家,所以要想到她母親那一代人就是在內戰中被迫搬遷,永遠地離開了內地省份的家鄉,跟著國民政府轉進,漂泊到臺灣,成了外省人。然而文章中並沒有提及太多的漂泊,有的只是作者和朋友之間的簡單對話,她回到家陪伴多疑失眠的母親,決定清早4點出門,牽起她已經失智不識字的媽媽的手,說去路底永和豆漿店吃豆漿──浙江淳安的豆漿。
散文是生活的映現,直抒胸臆。我用谷歌地圖查了屏東潮州的永和豆漿店,一共兩家,一家傍晚5點開到早上8點半,另一家4點開始營業,那時間果真“燈火通明”。深巷寒犬,路旁電線杆上有許多燕子,地面上有一條很長的白線,是燕子屎。龍應臺寫這樣的燕子成千上萬,凝結在夜空中,她彷彿壓低了聲調在訴說一種悲涼。燕語呢喃,輕喚離家的小燕,忘記自己曾經離家,她母親美君也是一隻燕子嗎?燕群的身影與美君疊合在白線上,翹望春天。
照我們學科的訓練,標準答案通常是這樣寫可以深化感情、凸顯主題、渲染氛圍,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我又遲疑了。作家停筆在這裡,是要說外省籍老人脫離社會,走不出時代的傷痛,默默黯淡在黑夜裡,甚至遭到人的嫌惡?
懷鄉主題寫了好多年,一代人青絲成雪。臺灣獨立與統一的問題總是在臨近選舉時被政客拿出來大聲嚷嚷,什麼“九二共識和平發展”、“今日XX,明日臺灣”、“票投XX黨,青年上戰場”等。等等,如果保家衛國的根柢是先讓百姓能夠擁有有形的家,房價不是應該控管嗎?誰不希望買下一處安穩的居所然後終身守護?
世界需要溫暖的故事
前幾天才看過臺北一位醫生寫的得獎文章,他們住院醫師已是相對高薪,卻仍買不起房子。他在行醫過程中聽到了肝炎病人M先生吐露的買房秘笈,自嘲被馴化,也想學一手,恰巧馴化的字根就是domus──拉丁文的“房子”。
燕窩是燕子被端走的家園,它們為兒女吐唾,意外成了現代時髦的補品,滋潤了富人。開頭燕窩結尾燕子,那是前呼後應。父母一輩人的犧牲養大了我們,我們這一輩人去臺灣逐夢、去領新加坡3.5時,想到了誰?回鄉照顧失智母親,絕對是辛苦的選擇。
我還不確定把自身經歷的痛苦說出來,是不是一種召喚?當作者寫下與母親共同生活的瑣碎小事時,她在邀請眾人來分擔共苦,然後期待同甘?
齊邦媛太老師在《巨流河》中寫道:“我出生在多難的年代,終身在漂流中度過,沒有可歸的田園,只有歌聲中的故鄉。”她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歌聲連動心頭的母語記憶,她把心頭的故鄉寫在紙上,千萬個我們被感動,被賦予力量。
燕子需要窩。
想到此刻烽火仍在亞洲的邊疆燒燃著,我們的世界迫切地需要歷史,需要溫暖的故事,需要點亮萬古長夜的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