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08/12/2023

巴刹

马来文

英文

木瓜

鹰童

南洋

方言

金刚经

语林续拾

語林續拾(下)/鷹童(居鑾)

作者:鹰童(居銮)

前文提要/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論語》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後面,緊接著便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緣故吧!

ADVERTISEMENT

有所不知,有所不懂,是人之常情,不宜求全責備。學無止境嘛!不過,由於我執在作怪,人有時候會仗著我慢,任其不懂,不自反省,進而做出不懂事、不懂禮貌、信口雌黃的行為來。這些都屬於“不知”的範圍。但孔子不生悶氣,依然誨人不倦,為之開示,不但不希求人家立刻覺悟,連這“不希求”的想法也沒有。過去有不少人把“人不知而不慍”解釋成自己心中懷道,即使不為人之所知,也不怨恨。這未免忒將孔子看得小了!孔子怎會有“我是懷道者”的念頭呢?《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世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四”以來,許多人愛批判孔子,恰如子貢所言:“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不懂,要問。您可以下鄉一一請教各處父老,“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即使跟前沒有您看得上眼或有資格指教您的人,您也大可以去請問古人。古人往矣,而古書在。開卷有益,問問無聲的老師,定然可以釋疑解惑的。

人本該“學而時習之”,所學能落實、用得上,自然“不亦說(悅)乎”了。“說(悅)”字從“兌”。說到做到叫“兌”。懂了,自然做得到。做不到,非真懂。做到了,就有能夠兌現的快樂。裝出來的嘻嘻哈哈沒有用,只會令人越發空虛。不要不懂裝懂。懂則悅,不懂則不悅。懂麼?

不懂?要問!

● 集市

緣,令那些到人間來做親友的人,暫時相遇。好比集市上的客人,一時雲集,很快卻要或先或後,一一散去,如同朝露一般。

,集市叫巴剎,可謂無人不曉;在新疆,集市叫巴扎,也是盡人皆知。一般書籍會告訴您“巴扎”是bazar的譯音,原是波斯語,而“巴剎”是馬來語pasar的譯音,也借自波斯語。庫珀(A. E. Coope)編纂、麥克米倫1976年版的《巫英詞典》(Malay-English Dictionary)就註明pasar來自波斯語(Pers.),拼作bazaar: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

南洋的“巴剎”,廣府話原有兩個讀音,一是pa sat,一是pa cat,前者是馬來語pasar的譯音,後者是淡米爾語pacar的譯音。由於最終普及開來的是馬來語的pasar,久而久之,淡語曾起過的歷史作用便遭淡忘了。更由於華語普通話的推廣,“巴剎”的華語讀音一經規範,其中的“剎”據說要讀如剎(煞)車的“剎”,不能讀成深山古剎的“剎”。這兩種因素交加在一起,大眾便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巴剎”是pasar的“華語”譯音了。

其實,我們看旁遮普語的bajar,就知道它是直接來自bazar;再看馬來語的pasar,就知道它不是,而是經過另一種印度語言的轉手,那就是榜噶哩語(孟加拉語)的pasara了。

● 瓜

《舊約》記載,以色列人回憶他們在埃及吃過一種叫abattich的甜瓜(〈民數記〉11:5),這應是尼羅河流域一種形似南瓜、蜜瓜的瓜屬作物。〈以賽亞書〉1:8還將“錫安女兒”(指耶路撒冷城)比喻為“瓜田的茅屋”。司密(W. Smith)的《聖經詞典》(Dictionary of the Bible)第1880頁指出:以色列人所說的abattich相當於阿拉伯人所謂的batikh,都泛指瓜。它不一定是某些《聖經》譯者所譯的西瓜。

庫珀的《巫英詞典》沒有註明馬來語betik一詞的來源,這不能不說是他的疏忽。顯然,betik就是batikh,只是進入馬來語後改指,也許因為木瓜不失為一種甜瓜的緣故吧。

● 芋顱頭

芋圓是福建小吃。閩俗把搓芋圓比成摩挲光頭,故稱光頭佬為“芋圓頭”或“芋顱頭”,見於下列這一闋童韻:

芋顱頭,硞橄欖。

十二歲,做阿嫲。

“阿嫲!”長,“阿嫲!”短。

阿嫲偷食油炸粿 。(按:閩音“欖”na與“嫲”ma 押韻,“短”te與“粿”ke 押韻)

地方戲有一出故事,講述劉全(閩音 lau tsuan)的妻子李翠蓮因為拔金釵施僧,被劉全責罵,憤而自縊,留下孩子,思母啼哭。劉全自悔,但求一死。正巧皇榜招募願往地府向閻王進獻南瓜的人。劉全便揭了皇榜,以死進瓜。這在過去是婦孺皆知的故事,《西遊記》第11回就有“進瓜果劉全續配”一大段,《聊齋志異》也提到城隍廟內有劉全獻瓜的塑像。不過,筆者年少時聽長輩講古,其中並無翠蓮施僧的情節,而是說翠蓮在家裡照顧孩子,孩子啼哭時,翠蓮便讓孩子摩挲她的膝蓋,哄孩子道:“來,來挲芋顱頭。”劉全回家,孩子也吵著父親要“挲芋顱頭”。劉全誤會妻子趁丈夫不在家時,勾搭上了某個光頭佬,便大罵翠蓮,翠蓮遂羞憤自縊而死。後來,皇帝的御妹在御花園盪鞦韆時,被鬼仔(閩語指鬼卒)鉸斷繩索,當場摔死,翠蓮便借屍還魂,而劉全獻瓜還陽,奉旨與御妹續配。

至於翠蓮的孩子看見母親變成了御妹的模樣,只是聲音依舊是翠蓮的聲音,是否還要母親讓她“挲芋顱頭”,那就留給聽故事的人自己去想像了!

筆者所知有限,相信一定還有別的的版本。希望您也能把聽過的版本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好麼?

語林續拾(上)/鷹童(居鑾)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