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政治無處不在,日常生活的政治參與途徑也有千萬種。從歷史愛好者及研究者的角度出發,除了民族國家的歷史,我們也應當重視區域史及邊境史,藉此認識人流、物流及知識觀念流動的過程,打破國族一成不變的神話。
ADVERTISEMENT
無論您是否自覺,身處現代民族國家兼民主議會制政體下的國民,人人無時無刻都是政治的參與者。個人對日常百態的喜惡,觀感匯聚成集體的意識,即可被政治解讀為民意,進而與選票建立關係。西方民主政治崇尚程序正義,尊重民意的同時,更要尊重程序,人人平等,固不會純以民意為依歸,這在英美習慣法系傳統之下的我國憲政,本屬核心價值。
然而,在傳統中國政治哲學觀裡,卻是道德之下人人平等,大德者必受命,失德者失天下,人人皆應聽其言觀其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因此,若個人日常生活的觀感,即可被合理地上升至國家政治有德失德、公義與否的表徵並受公議。
因此,在華人文化裡,政治參與其實並沒有什麼門檻而言。而從全球化、互聯網再到大數據時代,個人或許仍會認為自己不過是升斗小民,毫無政治力量,殊不知自己的生活即政治,也無時無刻不在受他者政治生活的影響。
從咖啡店到社交媒體,由百物起價到快餐減價,再從香港到臺灣,烏克蘭到加薩,無論您表態與否,在大數據的觀照下皆是一種表態,經由蒐集、轉述與批判,幻化為民意也不過是一眨眼工夫,卻總能掀起驚濤駭浪。離群索居、獨善其身之道幾稀,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蝴蝶效應,以及黨同伐異的認同政治。
正如政治無處不在,日常生活的政治參與途徑也有千萬種。從歷史愛好者及研究者的角度出發,除了民族國家的歷史,我們也應當重視區域史及邊境史,藉此認識人流、物流及知識觀念流動的過程,打破國族一成不變的神話;除了族群的歷史,我們也應當重視性別史和地方史,以此反思族群認同想象的成見,建立跨越經驗與人群的聯結;除了主流文化的傳統,我們也應當重視小眾文化的變遷,因為兩者互為表裡,惟有結合方能一睹全貌。以上看似都不是政治史,卻處處都是政治所在。
如前所述,在華人的世界裡,個人道德與集體政治有著文化內在的紐帶,這條紐帶卻是由華人潛移默化的歷史意識所維繫。林連玉基金屬下文化資產保存委員會多年來持續推動國內地方歷史書寫與文物保存工作,在我國的族群文化政治語境下,不失為推動人們日常觀念變革的前瞻步驟。
而實踐面上,也已有不少人正透過日常參與來重塑歷史話語,長期耕耘,開花結果。就近來說,柔佛南部便有加拉巴沙威P320社區空間出版的新書《26哩故事:沙威新村居民口述歷史》,又如北幹那那“想像北幹”出版的首本地方生活志《北幹人》,以書寫小人物小角落,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議題,探索記憶,反思歷史意識之所繫,如此參與加互動,儘管微小,即是政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