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2017年2月19日。
半山芭社區有120年歷史,馬來西亞獨立之前已經存在了,但一直以來的發展節奏都非常悠閒,社區劃建的初衷是為了安頓南來的華人移工。雖然半山芭社區的發展情勢跟鄰近的燕美區、武吉免登區相差一大截,社區規劃也稍顯凌亂,但半山芭人早已適應了這種狀況,過著安分守己的悠哉生活。也因為這種心態,半山芭人醉心於發展餐飲業,執著於傳統的烹調技藝,形成了半山芭的飲食商圈。
ADVERTISEMENT
半山芭商圈不斷擴張,但發展步伐緩慢,鄰近商圈迅速崛起、高樓林立,逼近半山芭社區商圈。蓬勃發展輸入許多外籍勞工,半山芭的老舊、廉價和鄰近,促使老社區成了異鄉人紮根的地方,如同百年前南來華人在半山芭紮根的情況,這裡是異鄉人的過境處,落腳、紮根、搬離重複上演。
半山芭商圈範圍說大不大,但匯聚了林林種種行業,除了巴剎鄰近的電子街、新建的冷氣商場、魚鳥街,還有對街的為食街、嘛嘛檔、茶餐廳、印刷店、修理書包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印刷技術越來越普及,書包已不流行一修再修,原本蓬勃的行業走入夕陽或轉型,新興行業如電子產品慢慢成為一方霸主。但是,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吃”永遠是屹立不倒的行業,牢牢佔據半山芭大部分的版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以這句摘自《史記·貨殖列傳》的名句來形容半山芭巴剎的景象,最適合不過。
半山芭是老吉隆坡人貿易來往超過半個世紀的社區,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建立在金錢上。半山芭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半山芭巴剎,每天清晨到上午,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有小販商賈,也有社區百姓。半山芭巴剎更是最接地氣、最市井、最多人生風景的地方。
顧客在攤位與攤位之間狹窄擁擠的走道上,跟大汗淋漓的小販討價還價。路過的人在身後推推擠擠,濺起路上一窪窪的髒水,弄溼彼此的鞋子,卻不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喧囂之間滲透著一種詭異的和諧氛圍。大家為了彼此的利益往來,忘我地沉浸在挑選、議價、達成共識、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程序之中。
半山芭巴剎周遭為數甚多的食肆,高級的冷氣酒家、市井的茶餐廳、粥粉麵飯、小吃包點等一應俱全。飲食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巴剎附近一定有好吃的。”半山芭巴剎的肉類、菜類、香料不僅供應鄰近食肆,是集零售與批發於一區的巴剎。半山芭巴剎有地點優勢,加上歷史悠久,攤販、餐飲業者、一般市民彼此間已建立起這份“熟門熟路”的感情。
半山芭巴剎的傳統規格,經常被議論為管理不當、排汙不善、欠缺衛生等,一點也不現代化,每每議論著要重新策劃,把攤販安排進駐新的建築物。但多年過去了,半山芭巴剎依舊以其傳統的規格、亂中有序的攤位,自成一格。
儘管半山芭巴剎重建計劃講了又講,但影響巴剎去留的並不是重建,而是世代更替的斷層,沒有年輕人願意接手才是巴剎老攤販所面對的問題。
在現代化巨輪的滾動下,半山芭巴剎逐漸走入式微,這與社會發展進程有莫大關連,交通越來越便利,許多更大規模、設備更完善衛生的批發市場林立等,都是將半山芭巴剎推向邊緣的因素。半山芭巴剎昔日的繁盛早已消退,留下老人苦守攤位,讓時間決定存亡。
也許可以趁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將半山芭巴剎的傳統規格包裝為觀光賣點,吸引外來遊客瀏覽馬來西亞獨特的“巴剎文化”、人文風景。
3大族群,共濟一堂
半山芭巴剎不是華人專美的市墟,走進巴剎,你會看見,巴剎攤販集齊3大民族,和馬來西亞3大種族人口比例成正比。從魚鳥街入口走進巴剎,會看見華人攤販擺攤的主要區域,若從Jalan Yew的入口走進去,舉目望去看到的則是以馬來攤販為主的攤位。
巴剎地形呈小斜坡形,斜坡上就是舊巴剎建築,非清真貨品的販售區就在建築物裡,賣的是豬肉、現宰的雞隻、牛肉、羊肉和辛香料,這裡的人潮與外面差個天與地。這棟室內巴剎建築由雪州蘇丹建於1956年,露天巴剎則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露天區域的華人攤販也有豬肉、燒肉販售,卻一點都不影響各族間的融洽相處。
在這裡,彙集馬來西亞各族飲食文化,販售的食材不管是生鮮類還是乾貨類,都與民族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調味料是構成飲食文化最重要的元素,馬來風味以南洋特產的辛香料、鹹魚為主;中華風味則以各種醬料、海味乾貨為主。巴剎裡的貨品分類精專,賣香料的小販不賣雞蛋,賣鹹魚的小販不賣牛肉,賣豆製品的小販不會賣魚類。
貨品價錢也整齊劃一,賣同樣貨品的攤販甲乙丙丁,價格統一,唯有貨品分等次,一分錢一分貨,同等級的貨品,比價三家會發現其實價錢相差微毫,童叟無欺,一般外來客依照檯面上顯示的價格交易。至於折扣,相信只有長期光顧的餐飲業者,才能以互惠互利的檯底價,拿到比街客散戶便宜的價格。
一個馬來西亞的大熔爐
清真與非清真之間的界線在半山芭巴剎是模糊的,沒有像豬毛刷子分得那麼一清二楚。半山芭巴剎的純樸在於,買和賣之間,就這麼直接簡單,沒有任何隱藏議程。真要說買賣之間到底還有著什麼?那應該就是生活吧。
市井小民穿梭於巴剎,為衣食住行忙碌張羅,尤其在消費稅覆蓋下,單單照顧好口腹之慾,也已沒那麼簡單了,一分一毫都用得計較,誰還顧得及細如毛髮的清真與非清真的區別?
巴剎也許是無消費稅的淨土,至少顧客沒看到賬單上的消費稅註冊編號和數額。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市場經濟牽一髮動全身,只要是在貨幣自由貿易的經濟市場體系下,沒有任何一個領域是獨善其身的,雖然如此,相較於有店面的商家,巴剎還是屬於低消費的區域。
這裡沒有涼浸浸的冷氣,沒有高挑的天花板,沒有潔淨明亮的瓷磚,沒有輕鬆優雅的背景音樂,有的只是悶熱的空氣、矮得幾乎壓頂的太陽傘、一地的髒水、嘈雜的人聲,還有雜陳的五味,巴剎裡一切的界線都那麼模糊,尤其是味道。
各種肉類海鮮的腥臭、各種新鮮香料的清香、各種蔬果的澀味甜味、各種乾貨鹹魚的陳香鹹香、各種辣椒辛料的辛香,在巴剎這個大熔爐裡已無法仔細區分,也許得把東西拿起來、貼著鼻子才聞得清楚,一如各族之間早已融為一個馬來西亞的文化差異,唯有通過極端精細的鑑定分類,才看得見。
相關文章:
半山芭搵食(二)半山芭尋味——老味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