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大年12日訊)沒把利潤擺在第一位,只擔心老街坊是否會捱餓!單親媽媽蕉葉椰漿飯堅持賣1令吉20仙多年不漲價,只因她吃過苦,知生活不易。
百大年花園清真寺旁有個不起眼的小攤位“Nasi Lemak Pisang Mak Som”,攤主高宋阿末(66歲)在當地賣蕉葉椰漿飯已十多年,不管是江魚仔雞蛋(切片)、雞肉、鹹魚或魷魚組合,搭配辣鹹味十足的叄巴,每包只售1令吉20仙。
這檔便宜好吃的蕉葉椰漿飯,也是當地街坊百姓心中的“米其林”。
凌晨2時30分備食材烹煮
高宋阿末每天凌晨2時30分左右起床準備食材及烹煮,清晨4時許與獨子聶慕斯達法(29歲)開檔,一般上午8時便結束營業。
她說,她年齡漸長,體力有限,每日只賣400包椰漿飯。
“以前一天煮20多公斤椰漿飯,如今年事高體力不支,每天只能準備15公斤左右的椰漿飯。”
堅持雙層蕉葉裹住香氣
高宋阿末說,之所以一直堅持用最傳統的包裝,即雙層蕉葉來包裹椰漿飯,因為要鎖住椰漿飯的香氣,以及確保食材維持半天都不變質或變味。
“若找不到香蕉葉,我寧可休業。”
她說,目前一公斤香蕉葉的售價為4令吉,她每天要用到約10公斤香蕉葉,不僅比用油紙包飯的成本要高些,也增加工作量。
“每天結束營業後,我至少要花4至5小時剪蕉葉。”
離婚 失業才萌起做生意
高宋阿末在兒子3歲時便與丈夫離婚,原本家住班茶漁村,為了討生活搬到雙溪大年斯里布特拉花園租住在當地的廉價屋。
當時她在一家塑料製造廠當主管,月領逾千令吉工資。惟公司2002年突然宣佈停業,未對員工作出任何補償。
“我當時也不知所措,但因為還要撫養兒子,只能四處打工。”
她當過清洗工、食店助理及廠工等,工資也從原來的上千令吉降至數百令吉,這才讓她有了自己出來做生意的念頭。
她的兒子後來也繼承了母親的廚藝,每日到攤位幫忙。
兒子放棄專業接手生意
聶慕斯達法畢業於瑪拉技術學院汽車系,曾在汽車維修廠工作,2015年經朋友介紹下,到澳洲採果,當時月入2500澳幣。
“我在澳洲打了3年工便回國幫母親做生意,希望減輕母親的負擔。”
他說,在國外時經常聽母親抱怨工作很累,才有了致辭回國接手椰漿飯生意的念頭。他表示會延續母親的理念做生意,照顧街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