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7:00am 15/12/2023

哀伤

黄俊勇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

谈生死媒介

死亡初体验

谈生死

儿童生命教育

生死教育

艺术治疗

失落

廖翠薇

生死学

丧亲

忌讳

绘本

哀悼

生命教育

拥抱

宠物

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談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課

报道:本刊 张露华、摄影:本报蔡伟传、辛柄耀

專家、家長都會說,孩子不可以輸在起跑點;然而除了學術教育之外,也是孩子必須學習的科目,而不是忌諱不談、不說,以孩子大了自然會懂的方式來讓孩子自己摸索。

每個人的第一次都不同,東方社會的家長都比較忌諱跟孩子談生死,遠遠看到葬禮就繞路而過,親友的葬禮孩子也是可免則免,無法缺席的至親葬禮也是含糊帶過,不會直接跟孩子談死亡,這種迴避的生命教育,或許會影響將來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

ADVERTISEMENT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生活中充滿各種跟孩子談生死的工具與時機,如兒童最喜歡的繪本,當中不乏生命教育的繪本;寵物,也是孩子的最愛,當寵物去世時,也是給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的時機;甚至是一花一草的盛放與凋謝,都可以讓孩子對死亡有一個初步的認知。

生命線協會社會教育組組長
幼兒園學生病逝,用繪本向同學解釋死亡

擁有20年幼教經驗的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社會教育組組長廖翠薇,在她成為輔導員之前,曾在一所幼兒園擔任老師。她曾經帶過兩名經歷生命教育的學生,讓她明白孩子不是不可以談死,而是大人不敢談。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她記得當時她還未上過輔導員課程,只是一位幼教老師。第一個處理的個案,是一名5歲的學生,因為先天性心臟有孔,在學校上了約半年課就離世。當時同學們問起“老師,為什麼xxx沒有來學校了?”“他還會再回來嗎?”……

於是,她就用繪本跟孩子們上一堂生命教育課程,之後孩子也沒有再提起那位病逝的同學。

“這個孩子編排到的班之前,校長事先問過我,是否可以接受一個心臟有孔的學生,我覺得沒有問題,校長就把他分配到我的班。因為健康原因,這個孩子不能參與激烈運動,所以我跟同班同學講解了他的情況,讓同學們照顧他。”

那一年幼稚園辦運動會,考慮到該名孩子無法參與的感,因此廖翠薇就詢問孩子媽媽可否允許孩子參與運動會,她會設計簡單的項目讓孩子參與,那一天孩子玩得很開心而同學們也很樂意配合,願意接納這位孩子。

“之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同校的表哥跑來我的班告訴我,小男孩去世了,我也很愕然,沒有想到就這樣走了。我有出席他的葬禮,也跟孩子的媽媽聊了一下,也許她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所以情緒還很平靜,表現得很堅強。”

第二次經驗,是一名面對喪親之痛的孩子。同樣是5歲。孩子的父親患上腦癌,已經到了臨終階段,但孩子一直不願意去見父親最後一面,無論媽媽或親人如何勸告,都不願走進房間見父親最後一面。

她表示,礙於她當時只是老師身分,難以開口去勸告那名孩子,也擔心家長會有其他想法,所以沒有給孩子做更多的輔導,如今想起來還是覺得有些難過。

面對喪親,大人小孩可以一起接受治療、互相陪伴

她坦言,她也是來自傳統家庭,小時雖然對死亡有疑問但不敢開口問,擔心大人的感受,帶著這種疑惑長大。

她提到,有的大人不明白為何孩子不願意跟他們說出真實感受,他們忽略了這可能是孩子的貼心,擔心自己的哭鬧會給大人帶來更多壓力,因而把自己的悲傷與疑惑壓抑下來。

當上輔導員之後,她也處理過一些喪親家庭的輔導,發現孩子們雖然沒有用言語表達,但卻用臉部表情來表達他們的悲傷。這些孩子會突然性情大變,從活潑變成安靜,食慾變差,這些都是他們壓抑情緒的表徵。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面對親人的死亡都需要時間走過悲傷,大人在悲傷之餘,也要對孩子的狀況保持敏感,要引導孩子去說出心裡的感受。當然大人也不要故作堅強,把自己武裝起來,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大人可以以互相陪伴的心態,與孩子一起走過悲傷期。”

“如果大人還沒有準備好,而孩子又出現狀況時,可以考慮讓孩子接受遊戲治療,讓他們的情緒得到抒發,大人與小孩可以一起接受治療。”

談論死亡不是年齡問題,而是教育問題

廖翠薇表示,幼兒園的兩段經歷,對於當時沒有輔導經驗的她而言,很難去判斷家長的情況,但她卻看到很多學生都有行為偏差的問題,因此她就報讀行為偏差治療課程和參加輔導員義工培訓課程,當上輔導員。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她認為,大馬非常缺乏兒童生死教育,家長都避忌跟孩子談論死亡,覺得等孩子長大後,接觸到不同的人就自然明白。

“我會跟孩子談死亡這個課題,以開放的心去表達自己,孩子也會很願意談自己的情緒。我記得幾個月前雪蘭莪州政府宣佈雪州允許花葬,我看到新聞後很高興的跟孩子分享,誰知道我兒子很認真的跟我說:‘這是一個消息,不是好消息!’”

她認為,談論死亡不是年齡問題,而是教育問題。跟年幼的孩子談死亡,可以從生活開始,如寵物死亡、花草凋謝、新聞報道,或用繪本輔助,都是談生死教育很好的機會,不用太刻意選擇適合的時間,但前提是大人必須先克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才能引導孩子如何面對這樣的事情。

藝術治療師黃俊勇
和孩子談生命教育,依不同年齡層做不同處理

藝術治療師黃俊勇也認同,從小就跟兒童談生命教育,讓他們不會帶著對死亡的疑惑長大。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不過,他強調,跟孩子談生命教育必須因材施教,根據兒童的年齡以不同方式來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死亡。

“好比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言語能力不足,就要用非語言方式來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死亡,可以藉助顏色、線條、畫畫、粘土等折衷方式去表達。”

“6歲以下的孩子,語言能力在發展中,所以要通過非言語方式幫助他們傳達。我曾經處理過一個個案,一個10歲的小朋友,父親過世後就出現成績下滑、發脾氣等現象,母親擔心他有心理問題,就找我給孩子做藝術治療。”

他通過粘土讓這個孩子捏出代表他家庭成員,從孩子作品中瞭解對於家庭成員變化的心態轉變,再通過詢問、觀察與互動了解孩子,然後再讓孩子畫一幅畫。

“這幅畫裡面有一顆星星,他說爸爸已經在天上了,從而知道他的心理狀態。之後我幫他整理哀傷情緒,讓他有一個抒發情緒的出口,逐漸回到正常生活。”

他表示,很多經歷過喪親的孩子,初期都會出現跟之前不一樣的狀況,如尿床、怕黑、飲食習慣改變、從以前的害羞變成暴躁,言行舉止完全改變,這都是他們對於死亡不瞭解所帶來的影響。

他表示,5歲以下的孩子不明白何謂死亡,大人也沒有說明白,以致他們以為親人會回來。7歲至12歲的孩子清楚死亡是什麼,但會嘗試找出一些死亡的原因,所以這階段的孩子很多疑惑與提問,當大人無法好好的開導他們,他們就會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以為親人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死亡。

“跟這個階段的孩子談死亡時,必須用比較直接的方式,不要說xxx睡著了,他們會感到疑惑而生起許多想法。如婆婆早上巴剎買了東西給他,他不喜歡而吵鬧,然後婆婆在下午發生意外去世了,他就會自責是自己導致婆婆發生意外。”

“至於12歲以上的青少年,知道死亡是不可逆,對喪禮、死亡有更多瞭解,所以更加不必忌諱跟他們談論死亡。”

大人先要有正確生死觀念,才能對孩子開啟生命教育

黃俊勇表示,當親人去世時,很多人都擔心孩子不懂而不提,但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哀傷歷程,也就是個人對死亡的初體驗,對死亡的不解沒有得到解答,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以後也用同樣方式來教育孩子。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他強調,缺乏生命教育沒有對錯,只是以後可能會複製自己的想法給孩子或別人。

因此,他建議錯過生命教育機會的家長,一定要自己先了解死亡觀,才懂得去陪伴孩子度過悲傷期。

“當自己瞭解死亡後,就可以根據孩子的年紀來跟他們談死亡。可以先從死亡概念開始,用孩子懂得的簡單語言來讓他們明白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有舉行葬禮的話就可以在葬禮現場直接做生命教育,讓孩子選擇要不要去面對,尤其是直屬親人去世。如果孩子願意面對,就可以讓他們通過畫畫或其他方式道愛、道謝,也藉此撫慰孩子的心理。”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他表示,當孩子遭遇喪親之痛時,需要一個人可以充當他們可依附的照顧者,擁抱他們的悲傷,所以身體的擁抱很重要,對孩子而言擁抱是很實在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被關心。

他以3種情緒來形容人的悲傷。第一種是失落,我們每天都可能會因為一些不如己意的事情而失落;哀傷則是永久性的傷痛,時間會比較久;是很重要的一種悲傷情緒,需要一個空間允許自己哀悼,允許情感流動,葬禮儀式就是允許哀悼的空間。

“我們在葬禮上為親人做的事情,如折金紙、上香,可以彌補我們心中的遺憾。同樣的,若孩子願意,也應該允許孩子參與,哪怕只是畫一幅畫送給死者,這都屬於藝術治療的一種,通過一些非語言互補語言不足的表達方式,而成人則可以通過這些儀式整理自己的心理狀態,減少遺憾。”

黃俊勇提到,生活上有很多的工具可以讓孩子認識死亡,繪本就是很有幫助的工具,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去認識死亡初體驗,如果缺乏對死亡的認識,孩子的錯愕會大於悲傷。

他認為,無論任何人都不要避諱談生死,畢竟死亡是自然的事,馬來西亞需要更大力道去推廣兒童生命教育,當有一天孩子們真正面對親人離世時能夠更容易釋懷。

他也提到一個現象,就是長輩與年輕家長在生命教育上的衝突,長輩都會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提及死亡或參與喪禮,年輕一輩也很無奈。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谈生死 生命教育是大人小孩的必修课

相關文章:

首屆Kaigo長者介護種子畢業,期許把介護核心概念發揚光大
臺灣畢柳鶯醫師/斷食善終──拿回生命自主權
香港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我死過,所以知道怎麼活
天文法師/在生死麵前,大人小孩都需要靈性關懷
佛光山開山寮監寺覺具法師/那些年星雲大師教會我的事……
羅耀明/華人社會向來避談生死 如何在生活中與孩子談“死亡”?
佛光山寺副住持慧開法師/真正的“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著去”的
如何走出喪子之痛?/將“死亡”轉化為“往生”,瞭解生命是永續經營的
吳若權/為自己打造安心暢快的人生下半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