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书强,这在大马演艺圈看似陌生的名字,媒体上却不乏他的身影。陌生的原因是他常年在国外工作旅游,近十多年都在台湾和上海发展。今年9月他回马参与舞台剧《同栖时间》的演出,是他首个在马来西亚的舞台作品。
ADVERTISEMENT
采访当天他身穿蓝白印花衬衫,温文尔雅的外表下精神显得格外爽朗,“你知道吗?首演后的隔天中午是演员特别放松的时候。”话题由他带起,健谈得像个邻家男孩。“我没看你给的访题呢,我喜欢现场受访的氛围。”
现场应对能力是他机敏个性里的一部分,在吉兰丹念独中时他便把志向放在新闻广播,大学选在美国念大众传播,毕业以后到新加坡投身CNBC国际财经电台,短短两年半从新闻助理晋升制作人高职。
“那时我每年都会到欧洲旅行,受背包客启发,我工作3年存了些钱后,决定辞职去英国打工旅游两年。快结束时我想要多拿一年签证游学,恰巧在一家青年旅馆认识了一位比利时Leuven大学的老师,邀请我到那拥有500年历史的大学去看看,最后我决定到那去念欧盟研究所。”
过后他回归新闻行业,加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新加披的亚洲总部打拼。4年后遇上2008年北京奥运,联合国国际组织(UN)招聘大众传播学识人才,他决定再次离职赶赴北京,而北京正是他演员种子萌芽的起源地。
“一天我经过北京蜂巢剧场买票看了场戏剧《恋爱的犀牛》,虽带些非写实让我看不太懂在演什么,但我很向往台上演员的状态。中学、大学时期我曾在学校演过戏,但我一直以为那是小朋友的游戏,不知道演员也可以是一份专业。”
跳出舒适圈开发潜能
当时的他工作很顺利、安逸,但内心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演员这份志业像道炙热的光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北京10个月的工作约满后,他被续约到联合国的亚太地区总部曼谷上班,期间他学习钢琴、演唱,期盼有天更接近那份向往。
“在新加坡认识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他的老师教导,工作每10年要有胆量拿两年的career break去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感觉时候到了,我便辞职去进修。我十多年的职业环境讲的是英文,中文不太好,于是我想成为双语演员,让自己到一个说中文的环境里。”
2011年他考进了台湾的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表演组),那年他38岁,但新的梦想才正要启航。
“在台北念书时才发现原来演戏涉猎那么广,舞台、影视、广告、MV、多媒体,我对每一样都感兴趣,不想局限自己。第二年我去试镜成功被甄选为电影学院合作演员,便开启了跨舞台影视的学习和工作。期间也曾到纽约HB Studio – Uta Hagen 及 Atlantic Acting School 学习表演。”
好学、勇于突破局限、打破一个又一个舒适圈,在东方人眼里的不安分灵魂,正是一名演员重要的条件特质。诚如他说,考上艺术大学也许是上天赋予的运气,为他打开这一扇门,又或许是考官看到了他身上有待开发的潜能。
在台北念书第二年他便开始忙碌演艺事业,7年后他迎来了到上海发展的契机。“到上海拍短片和排话剧,我喜欢那里像东方的纽约,充满生活气息,刚好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需要一个有影视和戏剧背景的双语老师,我便放下台湾的一切过去了。”
他所说的一切,包括经纪公司,以及多年剧场、影视、广告方面建立的工作基础。“在外人眼里我可能太冲动,但这些年每次我做出很可怕的决定以后,收获都特别丰富,这也是我越来越有勇气的原因。”
“小时候我爸曾对我说”‘你受的教育比我们高,做的决定会比我们好。’我听了很感动,现在更有感触,我发现很多朋友的未来都由父母决定,他们父母受很高的教育,我念完小学后父母就认为我受的教育比他们高了,但无形中他们给了我勇气和自由,让我去追求想要的人生。”
演员行业挑战大
他坦言自己是个典型的双子座,同时很感谢双子理性的一面。“我不是个随性到完全不做考量的人,我内心会保有成熟的部分,去支撑我的工作和创作。”
“过去我在一个激烈、混乱的新闻环境里工作,脏话满天飞,24小时每小时都有一场直播,要求零失误,什么奇奇怪怪的人都见过。”理性在这行业里是必要的,直播环境也训练了他的应变能力。但谈及压力,他认为演员行业挑战更大。
“考上戏剧研究所后竞争就很激烈,那些年我是承受着各种压力在台湾这么高标准的环境下把作品累积下来的。新闻媒体是份工作,但身为演员的那个压力在于‘我’就是作品,是团队里的一分子,演出的效果是个未知。当演员的状态是起伏的,所以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很容易会出问题。”
他曾为自己列出成功演员的7大要素:努力、热情、天赋、机缘运气、克服挑战的毅力、智慧情商、外在造型的可塑性。“演员不能只喜欢演戏而不努力或没有面对困难的毅力,也不能不去了解世界发生什么事或没有其它生活经历。”
现在,翁书强在上海担任表演系主任及高级导师已有5年,以英美写实表演教学。近年他有回马发展的想法,“多年在国外探索,丰富人生经历,希望有天能带回马分享,虽然这不是我的初衷,但能带回一些伴手礼是我的目标。”
“过去10年的演员工作我已凑足很丰富的作品,所以现在我会更谨慎地以团队、剧本和角色来挑选作品,重质不重量。往后希望一年可以有一两部好作品,让我全情付出,余韵很久,我就很满足了。”
更多文章: 吴伟才/地球文明的标志 跨界融合 以舞蹈展现生命力——《寻蓝》 融合茶、陶与舞:一场绝对的美学体验——昙花堂之“岛上行旅” 西北孤鸟/从“质本洁来还洁去”到“大团圆”──《谢师会》的人物重塑与改编 镜头下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我经过的那些人》摄影展 相辅相成的编剧文学与导演美学──台湾林孟寰 吴伟才/用视觉预告未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