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書強,這在大馬演藝圈看似陌生的名字,媒體上卻不乏他的身影。陌生的原因是他常年在國外工作旅遊,近十多年都在臺灣和上海發展。今年9月他回馬參與舞臺劇《同棲時間》的演出,是他首個在馬來西亞的舞臺作品。
ADVERTISEMENT
採訪當天他身穿藍白印花襯衫,溫文爾雅的外表下精神顯得格外爽朗,“你知道嗎?首演後的隔天中午是演員特別放鬆的時候。”話題由他帶起,健談得像個鄰家男孩。“我沒看你給的訪題呢,我喜歡現場受訪的氛圍。”
現場應對能力是他機敏個性裡的一部分,在吉蘭丹念獨中時他便把志向放在新聞廣播,大學選在美國念大眾傳播,畢業以後到新加坡投身CNBC國際財經電臺,短短兩年半從新聞助理晉升製作人高職。
“那時我每年都會到歐洲旅行,受揹包客啟發,我工作3年存了些錢後,決定辭職去英國打工旅遊兩年。快結束時我想要多拿一年簽證遊學,恰巧在一家青年旅館認識了一位比利時Leuven大學的老師,邀請我到那擁有500年曆史的大學去看看,最後我決定到那去唸歐盟研究所。”
過後他迴歸新聞行業,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新加披的亞洲總部打拼。4年後遇上2008年北京奧運,聯合國國際組織(UN)招聘大眾傳播學識人才,他決定再次離職趕赴北京,而北京正是他演員種子萌芽的起源地。
“一天我經過北京蜂巢劇場買票看了場戲劇《戀愛的犀牛》,雖帶些非寫實讓我看不太懂在演什麼,但我很嚮往臺上演員的狀態。中學、大學時期我曾在學校演過戲,但我一直以為那是小朋友的遊戲,不知道演員也可以是一份專業。”
跳出舒適圈開發潛能
當時的他工作很順利、安逸,但內心總感覺少了些什麼,演員這份志業像道炙熱的光出現在他的世界裡。北京10個月的工作約滿後,他被續約到聯合國的亞太地區總部曼谷上班,期間他學習鋼琴、演唱,期盼有天更接近那份嚮往。
“在新加坡認識的美國朋友告訴我,他的老師教導,工作每10年要有膽量拿兩年的career break去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感覺時候到了,我便辭職去進修。我十多年的職業環境講的是英文,中文不太好,於是我想成為雙語演員,讓自己到一個說中文的環境裡。”
2011年他考進了臺灣的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表演組),那年他38歲,但新的夢想才正要啟航。
“在臺北唸書時才發現原來演戲涉獵那麼廣,舞臺、影視、廣告、MV、多媒體,我對每一樣都感興趣,不想侷限自己。第二年我去試鏡成功被甄選為電影學院合作演員,便開啟了跨舞臺影視的學習和工作。期間也曾到紐約HB Studio – Uta Hagen 及 Atlantic Acting School 學習表演。”
好學、勇於突破侷限、打破一個又一個舒適圈,在東方人眼裡的不安分靈魂,正是一名演員重要的條件特質。誠如他說,考上藝術大學也許是上天賦予的運氣,為他打開這一扇門,又或許是考官看到了他身上有待開發的潛能。
在臺北唸書第二年他便開始忙碌演藝事業,7年後他迎來了到上海發展的契機。“到上海拍短片和排話劇,我喜歡那裡像東方的紐約,充滿生活氣息,剛好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需要一個有影視和戲劇背景的雙語老師,我便放下臺灣的一切過去了。”
他所說的一切,包括經紀公司,以及多年劇場、影視、廣告方面建立的工作基礎。“在外人眼裡我可能太沖動,但這些年每次我做出很可怕的決定以後,收穫都特別豐富,這也是我越來越有勇氣的原因。”
“小時候我爸曾對我說”‘你受的教育比我們高,做的決定會比我們好。’我聽了很感動,現在更有感觸,我發現很多朋友的未來都由父母決定,他們父母受很高的教育,我念完小學後父母就認為我受的教育比他們高了,但無形中他們給了我勇氣和自由,讓我去追求想要的人生。”
演員行業挑戰大
他坦言自己是個典型的雙子座,同時很感謝雙子理性的一面。“我不是個隨性到完全不做考量的人,我內心會保有成熟的部分,去支撐我的工作和創作。”
“過去我在一個激烈、混亂的新聞環境裡工作,髒話滿天飛,24小時每小時都有一場直播,要求零失誤,什麼奇奇怪怪的人都見過。”理性在這行業裡是必要的,直播環境也訓練了他的應變能力。但談及壓力,他認為演員行業挑戰更大。
“考上戲劇研究所後競爭就很激烈,那些年我是承受著各種壓力在臺灣這麼高標準的環境下把作品累積下來的。新聞媒體是份工作,但身為演員的那個壓力在於‘我’就是作品,是團隊裡的一分子,演出的效果是個未知。當演員的狀態是起伏的,所以如果沒有穩定的心態,很容易會出問題。”
他曾為自己列出成功演員的7大要素:努力、熱情、天賦、機緣運氣、克服挑戰的毅力、智慧情商、外在造型的可塑性。“演員不能只喜歡演戲而不努力或沒有面對困難的毅力,也不能不去了解世界發生什麼事或沒有其它生活經歷。”
現在,翁書強在上海擔任表演系主任及高級導師已有5年,以英美寫實表演教學。近年他有回馬發展的想法,“多年在國外探索,豐富人生經歷,希望有天能帶回馬分享,雖然這不是我的初衷,但能帶回一些伴手禮是我的目標。”
“過去10年的演員工作我已湊足很豐富的作品,所以現在我會更謹慎地以團隊、劇本和角色來挑選作品,重質不重量。往後希望一年可以有一兩部好作品,讓我全情付出,餘韻很久,我就很滿足了。”
更多文章: 吳偉才/地球文明的標誌 跨界融合 以舞蹈展現生命力——《尋藍》 融合茶、陶與舞:一場絕對的美學體驗——曇花堂之“島上行旅” 西北孤鳥/從“質本潔來還潔去”到“大團圓”──《謝師會》的人物重塑與改編 鏡頭下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我經過的那些人》攝影展 相輔相成的編劇文學與導演美學──臺灣林孟寰 吳偉才/用視覺預告未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