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光上廁所,就花了3年壽命?!廁所的封閉空間提供了一種逃避社交與外界壓力的方式;焦慮時往廁所躲,可以暫時讓腦袋喘一口氣。城市中的廁所,像是在公共空間創造出來的私密地帶,但一個“不安全”的廁所,儼然讓焦慮更加嚴重。
ADVERTISEMENT
人有三急時找不到公共廁所,或對不衛生的環境心生恐懼而寧願“再忍一忍”,甚至在本地小學也因廁所年久失修導致學生不敢上廁所,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稱這種現象為“尿道約束帶”(Urinary Leash)。
廁所也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要解開這條約束帶,首相安華宣佈將撥款1億5000萬令吉來維護和修理全國150個地方政府轄區的公廁。對設計師來說,一間好的廁所應該把當地民俗文化加入考量,實現基本功能之餘,也能包容各異的生活方式。要解決廁所焦慮——一間安全的廁所,到底如何安全?
“誒,我剛從那個廁所回來。”
“怎樣?乾淨嗎?”
馬來西亞人談論廁所,首先浮現的必然是衛生問題。好多次到了千鈞一髮的緊急時刻,即使前方80m的休息站有公共廁所,走進去繞了一圈,退出來默默跟自己說:還是再忍一忍吧。
AngkasaLab創辦人兼主設計師呂蕙妡頗感可惜,她曾在瀨戶內海藝術節時到日本一趟,“原本是去看藝術品,但有趣的是發現很多藝術品還結合了實際功能,其中就是公共廁所。”日本邀請當地有名的建築師設計公廁,並且提升整體體驗感,國人的使用禮儀也已成日常;然而在本地,基本衛生問題還有待解決,“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公共廁所,是一個比較骯髒的地方?”
沒門的廁所是不文明的?
廁所改革似乎象徵一個國家的文明,它經歷由開放至封閉的變革。古羅馬時期的公共廁所沒有門,男士排排坐在石凳鑿出的洞口,坦蕩蕩地邊解決邊聊天。那是一個半圓型的空間,牆上或許刻有希臘神話的圖案;像解決三急的私密場所,又似開闊的社交場合。
時至今日,一間不能關上門的廁所普遍上被視為失能,然而呂蕙妡指出北京至今仍有許多廁所無門,“不能說有門即是文明的開端,更多是生活習慣的關係。”
曾在北京生活5年的呂蕙妡觀察,北京人流行大澡堂文化,因此習慣坦誠相對。清朝遺留下來的四合院裡未必有廁所,因不想破壞原有的四合院生活方式,所以不能強加公共設施。
“當地居民用的廁所可能就是一個溝渠,有間隔但不高。我不認為那是不文明,而是那個地方仍然以這樣的方式生活著。”她說。
古早廁所長什麼樣?
廁所的發展無疑展現了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個解決人們生理需求的私密空間,需要讓人足夠安心,但很多時候不理想的環境卻會讓人心生恐懼。
“我沒辦法忍受味道,所以會很害怕上廁所,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大馬廁所品質協會(Quality Restroom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QRAM)主席哈桑哈姆扎想起60年代,兒時的自己住在鄉下,“我們的廁所在房子後面,晚上你要拿上手電筒叫上姐姐,我們靠著一點燈光小心地走過去。”
當年的室外廁所於他而言極為可怖,“我們害怕,因為那有一段距離。到了之後會看到一個排水溝,或者挖一個洞,把汙水、糞便都倒進去,水會往下流,從來都不會滿,就是個天然的糞池。”
在馬桶設計進化之前,因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施,人們會深入橡膠園等腹地隨處開解。而在馬來西亞,有一群人在汙水系統仍不完善之前,肩負著城市的公共衛生責任:每天凌晨天還未亮,成群結隊的夜香工友便被工頭分成幾組,登上俗稱“36門”的運糞卡車,派往不同地區收集以及清理屎桶。
根據檳城夜香工友勞動記錄《去汙》網站資料顯示,一般的工作程序是先從廁座坑底抽出糞桶,加上鐵蓋,換上乾淨的糞桶,再把糞便運送到車裡,最後統一送到汙水處理場。
大馬廁所的附加功能
1596年,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如廁又走進了新的時代。當然今天看向國外的廁所——抗菌材質、真空生態廁所、藝術場所一般的日本公廁……黑科技已然滲透生活,但當我們想起馬來西亞廁所的特色,或許還是地板溼溼的,以及那不知從何垂落的水滴、濺灑的汙水……
廁所除了讓我們解決生理需求,還可以如何在這個不大的空間裡,包容各種族的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在阿拉伯語詞彙中有這樣一個詞彙——“Istinja”,用於描述在穆斯林如廁後清潔的“淨下”行為。在伊斯蘭教中,“bersuci”意指清除身體上的汙穢物,Istinja也是一個重要的衛生規定,要求信徒在使用衛生間後徹底清潔。
哈桑哈姆扎表示穆斯林遵從教義保持自身清潔,而清潔有不同層次,即基本的身體、顏色與氣味,最終是感覺(Rasa)。穆斯林使用水的其中一個意義,即是保持聖潔(Suci)的狀態。
呂蕙妡表示,“我們主要族群是穆斯林。到了禮拜的時間,穆斯林需要清理身體,廁所是他們可以尋找水源的地方。”在“淨下”過程中,穆斯林主要會使用水來清除身上的汙穢物;若沒有水,也可以使用石頭、紙巾或布等其他物品。
電影《虎紋少女》就有一幕吒凡在廁所裡奮力要衝洗掉衛生棉上的血漬,清洗衛生棉似乎是馬來西亞穆斯林的民間傳統。在扔掉女性衛生巾之前,穆斯林婦女需要洗滌,以免邪靈吃掉上面的月經血。
然而在伊斯蘭教義中,沒有規定在扔掉衛生巾之前需要特殊洗滌,絕大多數是源自民間信仰。呂蕙妡反思,在設計廁所的當兒應該把當地民俗文化加入考量範圍,增加廁所的額外功能。“通過設計把功能分開以後,讓需要清洗的人群有特定的設施,可以更有效提高廁所的整潔。”
無障礙廁所的設計要點
“在使用公共設施時,我們可能並不覺得某些設施是障礙物,但對於一些特殊群體來說卻可能存在障礙。”呂蕙妡說。以扶手高度為例,我們站著感覺很合適,但對於使用輪椅的人來說,扶手的高度可能太高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按鈕打開的廁所門,會比起需要壓著扶手往內推才能打開的門來得更友善。
“有些設計我們身為普通人覺得合理不過,是因為我們與他們用著不同的方式生活。”呂蕙妡補充。這些差異體現了不同需求,也強調了設計的包容,確保公共設施可以滿足各種人群的需求,使其更加普惠和便捷。
具體而言,在一個廁格里,無障礙設施與普通廁所的差別在於空間、扶手高度以及細節。細節之於體驗——“通常設計時我們會有一個‘drop’,以防止水濺出來;但我覺得無障礙廁所不應該有drop out,而是有斜坡讓輪椅使用者緩緩進入廁所。”
進入後就是舒適的移動空間。平時門的寬度是900mm,但無障礙廁所需要增加供輪椅使用者的轉彎半徑(turning radius),因此最好有約1.2m的寬度。另外她也說,“廁所很少會看到玻璃隔間,除了保護隱私,還有另一個功能是讓視障人士更容易分辨門的存在。”
兒童專用廁所, 訓練孩子上廁所
逛商場時,父母帶著孩子上廁所不總是那麼順利。母親把剛滿6歲的兒子帶進女廁是否合理?父親讓女兒一個人上廁所又是否安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9年雙威金字塔廣場推出了Leo’s Junior Kids Toilet and Baby Room,一個專為兒童設計的洗手間和嬰兒室,可見彩色與明亮的設計,還配備了兒童專用的小型衛生設備,父母可以在廁所圍欄前密切監督孩子的如廁訓練,也能給他們足夠的隱私空間。在兒童專用廁所門口也備有閉路電視,以防止非監護人進入構成威脅。
相關報道: 【廁所大小事/02】上個廁所,背後隱藏著什麼心理暗示? 【廁所大小事/03】一間廁所合不合格,從這些小細節看…… 延伸閱讀: 【1號機密/01】公共廁所面面觀 【1號機密/02】這間公廁不髒不臭 【1號機密/03】馬桶大小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