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与奉献大典(Maha Kumbabishegam)是印度南方印度庙的重要仪式,每12年举行一次,也称作Kudamulukku或Perunchaanthi。Maha即大的意思,Kumba是指壶、罐或容器,Abhisegam是指涂油或洒圣水使之具有神性的宗教仪式。
按照南方印度庙的传统,感恩与奉献大典的用意是接引天地能量,更新和增添寺庙众神之神威与法力。具体仪式就是在金属容器Kalasam上洒圣水,由寺庙正门的大门塔Raja Gopuram开始,由资深宗教师引领,侧门门塔以及主神房间上方塔顶上的Kalasam跟着洒圣水、撒花。这个仪式是以门塔作为代表,通过洒圣水净化寺庙,使之更为圣洁。
ADVERTISEMENT

每12年更换Kalasam的谷物种子
作为感恩与奉献大典仪式中的重要物件,与Kalasam摆在一起的通常有芒果叶、米粒、花卉、颜色的线、椰子等。Kalasam容器内是有装东西的。
相传古代印度统治者为了防范天灾,担心农作物被大水或干旱摧残,于是择定良辰吉日,在寺庙举行感恩与奉献仪式,将粮食和谷物的种子装在Kalasam容器内作为储备。由于容器安置在寺庙最高处,即便遭遇大水灾,也不会淹到庙顶。待天灾过去,这些谷物种子就可以用来播种,造福人民。
12年是谷物种子还能生存的最后期限。每12年通过举行仪式,清洗或以新容器取代,重新更换容器内的谷物种子。发展到后来,已经有应对天灾的更好方法,每12年更换容器内的谷物,变成一种象征意义的形式。
Kalasam是以金、银、铜、黄铜、铅5种金属制成,门塔上金色Kalasam的数量从3个到9个不等,通常与寺庙的规模成正比,一般都是单数;而主神和副神塔顶上,通常只安置一个Kalasam。
感恩与奉献大典也是适于寺庙修护、扩建、增建神龛等工程的吉日。配合此项大典,也将举行祭祀、祈福、游神等活动,可谓是寺庙本身的大日子。
但并非每一个12年都展开浩大工程,有的时候只是小规模进行,例如简单粉刷;有的时候基于募款艰难,财力拮据或其他因素,个别寺庙可能间隔好几个12年之后才举行大典。有的寺庙会在墙上记录历年来举行感恩与奉献大典的日期。
稍微留意,不难发现我国各地都有印度庙先后举行感恩与奉献大典,雪隆地区也不例外。我就选择今年11月19日参与峇都喼阿耶帕庙感恩与奉献大典作为讲述的例子。


大典比12年前更盛大
峇都喼阿耶帕庙全名为Arulmigu Sri Ayyappaswamy Devasthanam, Batu Caves,位于黑风洞右侧,距离Petronas油站大约150公尺。Arulmigu的意思是“全能的、神圣伟大的”,Ayyappaswamy阿耶帕大神,即此庙供奉的主神;Devasthanam是“寺庙”的意思。
阿耶帕大神也叫做Dharmasatha、Manikandan,被认定为湿婆大神和毗湿奴大神的合体转世,其信仰盛行于南印度,属于禁欲之神。在这合体中,毗湿奴大神是以摩希尼Mohini女性化身出现。
与阿耶帕大神相关的神话很多,传颂最广的其中一则提到他是一名被遗弃者,庆幸被一位国王发现和领养,并有意栽培成为继承人。这男孩受王妃刁难,要求他去取老虎的乳汁,以医治本身的怪病。男孩不负所托,不仅将虎乳带回,还骑在被驯服的老虎身上,足见其能力之高强。


阿耶帕大神有一座祖庙,即印度南部咯拉拉邦Kerala沙巴利马拉山的沙巴利马拉庙(The Sabarimala Temple);峇都喼阿耶帕庙与祖庙有联系,而且是东南亚地区唯一洞窟阿耶帕庙。
我先后在2011年和2023年,两次出席峇都喼阿耶帕庙的感恩与奉献大典的仪式,对比之下,发现今年的大典比12年前更盛大,体现在几个方面:(1)整座寺庙包括洞窟内外,粉刷一新,增加神龛(例如哈奴曼神龛),优化硬体建设;(2)主持法会Yanthra Pooja的除了本国祭司,还有来自印度和新加坡的宗教师,反映彼此间的联系,寺庙纪念特刊的题词也反映这一点;(3)法会在正日(11月19日)之前举行5天,正日之后举行11天,信徒踊跃;(4)出席感恩大典正日当天的信众和参观者人山人海。

Arulmigu Sri Ayyappaswamy Devasthanam,Batu Caves
Jalan SM 1, Taman Sunway Batu Caves, 68100 Batu Caves, Selangor.
延伸阅读: 陈亚才/印度教徒额头上的点与线 陈亚才/峇厘岛印度教掠影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陈亚才/印度教与圣牛 陈亚才/印度教神祇与天上人间 陈亚才/印度神话与天地创造 陈亚才/马六甲印度庙巡礼 陈亚才/阿耶帕庙的朝圣苦行 陈亚才/马口印度庙奉献大典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关于印度教殡葬文化的内涵与仪式,《金翅鸟往世书》(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等经典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规范,本文简述几个要点。
葬礼中的家属祭祀
往生者的儿子、孙子、曾孙,兄弟的孩子都可以参与祭祀仪式。丈夫可以为往生的妻子祭祀,父亲可以为未婚的孩子祭祀。倘若已婚的往生者没有孩子,或未婚的往生者,其父亲更早过世,则其亲属可以替代进行祭祀仪式,例如:兄弟的孩子(若往生者是男性),兄弟的儿女(若往生者是女性)。遇到经期的女儿或女性亲友,不得参与祭祀仪式。年龄在5岁以下的孩子无需到墓园或火化场。
灵车
在灵车离开住家之前,若往生者是男性,则女性亲友,包括太太、孩子和孙子,以逆时针方向绕灵车三圈;往生者的遗孀必须以纱丽布(sari)遮脸。灵车行进途中,一路上洒芝麻和米粒,作为向途中的精灵借路。
灵车必须以椰叶或芒果叶等装饰。每一片椰叶只能切割成3段,造型类似向下的箭头。若是办喜事,椰叶切割的造型是向上的。
灵车到了墓园或火化场,棺木下车时,往生者的脚部方向先进入,表示往生者告别世间。若是墓园或火化场有供奉哈里詹德拉神(Lord Harichandra,即墓园守护神),在墓葬或火化仪式前,必须先祭拜此神。不论土葬或火化,由家属决定;但是两岁或以下过世者必须土葬。

葬礼用的小土瓮(Kollik kudam)
这个小瓮,土制,大口,以椰树的茎制成绳索,绑成3条,方便提携。小土瓮的用途是带火种到墓园或火化场,作为点燃火化遗体的柴堆;小土瓮也可以盛水。

土葬仪式
进入墓园时,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墓穴3圈,将棺木安置在墓穴的左边,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即死神阎摩(Yama)所在地。
成年人可以参与献米仪式,即将米粒象征式给往生者喂食三口,然后将米粒放在其胸前。往生者的男性亲友可以轮流进行献米仪式,然后洗手,再把手擦干。主持葬礼仪式者最后献米。此时可以解开原本绑着往生者拇指和脚趾的绳索。遗体必须转向侧面,以便右耳向上。
主持仪式者必须使用其左手的手背,将泥土推进墓穴,前后3次,其他出席者接着跟着这么做。墓穴填满泥土后,主持仪式者站在坟墓前方,左肩扛着小土瓮,右手拿着檀香木,以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坟墓走3圈,然后回到原点。
主持仪式者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小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完成3圈及刺破3次之后,主持仪式者必须跪在坟墓的前端,脸朝向南方,然后将右手拿着的檀香木放在往生者头部的位置。
仪式完成后,主持仪式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主持仪式者,并带离现场。主持仪式者不得回头看坟墓,此人在进入家门之前,必须先沐浴。
在火化场的告别仪式
到达火化场时,往生者的脚步方向先进入,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火葬柴堆3圈,将棺木安置在木堆之上,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此时将棺木的盖移开。若是采用现代电炉或煤气炉火化,就没有绕柴堆3圈的仪式。
主持点燃柴堆仪式者,左肩扛着一瓮水,右手拿着一支火把,以逆时针方向绕棺木3圈。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如此进行3次。以刀刺破土瓮,代表割舍,往生者的灵魂不会跟着回家。
往生者的儿子或近亲负责点燃火葬的柴堆。当柴堆点燃后,点火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点火者并带离现场;点火者不得回头观看燃烧的柴堆。

火化后捡骨
火化后捡骨时,必须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的将捡起的骨放进土瓮中。所捡的骨必须包含9个部分,即头部、双肩、双膝盖、双脚踝、双脚,象征完整的一个人。
装骨的土瓮之口用黄色的布包着,然后带到河边和海边,拿开包扎土瓮口的布,然后点燃油灯、诵经。原本主持仪式者把土瓮放在左肩,走向水中;当水位达到一定深度(通常到肩膀),拿土瓮者必须沉入水中,让土瓮漂流,本身走上岸,更衣后回家,不得回头观望。
葬礼结束后返回家里,门前要事先准备一桶水,水中加上印度紫丁香的叶子,另外再准备一条铁支(ulakkai)横摆在家门前。家属进门前必须洗手、洗脚、洗脸、洗口,然后跨过铁支;亲友也遵照类似做法。根据印度教的说法,铁支能够阻挡从墓园或火化场尾随的精灵。
延伸阅读: 陈亚才/浅谈印度教殡葬文化 陈亚才/屠妖节与正邪意识 陈亚才/来自印度原乡的地方守护神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