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清代詩人鄭板橋的〈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深受觸動。這首用數字堆砌的七言絕句堪稱數字詩的傑作。北宋哲學家邵雍也用數字勾勒一幅淡雅的田園風光圖:“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運用數字和量詞將煙村、亭臺與鮮花並列,鄉間景象躍然紙上,達到絕佳的修辭效果。
在古詩詞中出現的數字,哲理與意境兼備,增添不少文學趣味。唐朝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何等磅礴;明朝詩人屈大均的“桃三李四已成溪,六七花東八九西。一尺髻高愁墮馬,五更衾冷怨鳴雞”,把數字不按次序鑲嵌在詩句中,令人驚歎數字修辭的玄妙。
ADVERTISEMENT
村上春樹是數字修辭高手,作品帶有數字的有《1973年的彈珠玩具》、《遇見100%的女孩》、《1Q84》。小說中使用數字修辭的情節隨處可見,以《聽風的歌》為例,故事裡的“我”和好友“老鼠”花了一整個夏天“喝乾了25公尺長游泳池的啤酒,剝掉可以鋪滿傑氏酒吧地板5公分厚的花生殼”;“我”養成一種怪癖,就是喜歡將所有事物換算成數值,比方一上電車就開始算乘客人數,算階梯的級數,只要一閒下來便數脈搏。這樣的數字修辭可解讀為描寫小說人物疏離的生活方式,現代人的虛無與孤獨,正是村上一貫的創作主題。
中外電影或電視劇名帶有數字也很多:《第三個人》、《四月物語》、《七宗罪》、《海角七號》、《8號房間》、《金陵十三釵》、《長安十二時辰》都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就把數字玩得爐火純青,如在《阿飛正傳》裡有一段經典場景。影片中張國榮想跟張曼玉做朋友,想出了“看著我的手錶”的追求術。張曼玉問他 “幹嘛要看住你的手錶啊?” 張國榮說“就一分鐘。”於是張曼玉耐著性子等了一分鐘。眼看張曼玉上鉤,張國榮進一步追問:“今天幾號啊?”張曼玉答“16號。”張國榮說:“16號,4月16號,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這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得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追不回了。”
王家衛藉著《阿飛正傳》描述一名孤獨男子對數字的執著,而《2046》被認為是其續篇,一班開往“2046” 的神秘列車幫助人們尋找失去的記憶,非常村上春樹。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跟數字息息相關;時間、日期、金融卡密碼、身分證、電話號碼……大大小小的數字如影隨形。就如我們數不清天空有多少星星一樣,既然擺脫不了,與它和平共存就是了,誰叫我們是數字公民?
相關文章: 葉蕙/一個人生活 葉蕙/我的雙城記 葉蕙/世界末日之歌 葉蕙/18分鐘的感動 鬍鬚佬/鹹魚豬肉 林德成/不能只有我知道的香草趣知識 陳靜宜/醬料說出了秘密 張麗珠/青春的票根 彭健偉/從金馬60看致謝的方式 農夫/刷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