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0日讯)尽管冠病疫情已经年过去,经济仍未全面复苏,加上百物腾涨,在社会底层的很多家庭仍常面对入不敷出的困境。星洲日报基金会在这岁末年关,再度拨出超过40万令吉,捐给“情在人间”助学计划下的部份家庭,共203户贫困家庭获得一次性的特别生活援助金2000令吉。
星洲日报基金会副主席萧依钊说,这是星洲日报基金会近五年来第八次发出特别生活援金给受助学生家庭。在“情在人间”助学计划下受助学生每个月获得250令吉的学习援助金,上述2000令吉特别生活援金是额外发出的。
她指出,这些学生皆来自非常穷困的家庭,有些家庭孩子众多,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以打散工为主,收入不固定,平均每月收入800至1800令吉不等。每年开学前夕,许多受助家长因无法应付孩子的开学费用而发愁,纷纷向基金会求助。
她表示感激各方朋友对星洲日报基金会的信任和支持,让基金会能够有力量去扶持弱势群体, 包括孤苦老人、贫困学生、单亲妈妈及面对财困的老人院和孤儿院等福利机构。
退休姑妈抚养2姐弟
为了让社会人士多些了解贫困家庭面对的困难,我们这里叙述几个受助学生的情况,为了避免报道刊登后,造成他们生活困扰,我们只透露有关“同学”的姓氏。
赖同学今年10岁,家住峇株巴辖,有一个姐姐,今年12岁。寮国籍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两人经常吵架,父亲懒散,母亲最后离家出走。
母亲离去后,父亲也随之失踪。两位单身姑妈,已是退休人士,不忍看着姐弟俩被送孤儿院,决定抚养他们。他们靠两位姑妈的储蓄过日子,可是小姑妈于2022病逝,抚养两姐弟的负担落在64岁大姑妈身上,非常吃力。
单亲妈妈日打两份工养家
戴同学今年9岁,家住柔佛新加兰,有一个6岁的弟弟,刚上幼儿园。3年前父亲突然失踪,家中生活担子直接落在34岁母亲身上。
父亲走后,他们没能力付屋租,一家三口搬去与外公同住。母亲一天打两份散工,由于她是红斑狼疮症患病,只能在身体没出现状况时,尽量用劳力换取金钱养家。她每天打两份散工,长期处在高压的状况中,得了高血压。
父逝母患病靠接济度日
张同学家住双渓古月,今年15岁,有一位哥哥。父亲于2022因病往生。55岁母亲有类似痉挛性疾病,导致口齿不清、手指僵硬、行动不便,经常腰酸背痛。
母亲在巴刹向别的摊位拿一些瓜菜类摆地摊,扣除本金,也只能赚几令吉,一个月顶多可赚取300令吉。
3人居住的屋子是10多年前一些善心人士搭建的砖板屋,里面都家具不多,大部份是别人捐的旧家具。3人生活非常困苦,靠当地慈善机构接济度日。
母当清洁工撑一家七口
李斯是一位在霹雳州华小念书的印裔,父亲是一名棕油园工人,工作是采集油棕,薪水约1000令吉。2022年7月,他骑摩哆车到油棕园做工,途中发生车祸,他与迎面而来的罗厘相撞,造成右脚行动有问题。一年过去仍未完全复元,之前偶尔接散工,后来因为脚痛无法工作了。
一家七口全靠母亲清洁工一份薪水维持,生活十分贫困。李斯虽然是印度人,但语文学习能力很好,能说一口流利的华语。
原住民一家收入不稳定
丝汀娜是原住民,今年9岁,有3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住在离开小学5公里外的原住民村。
父亲今年40岁,是一名割草工人,收入不稳定,有时会去山区采野菜到市场售卖,卖不出去的便是他们的桌上菜了。
母亲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骑摩托车来回几趟载孩子上学。为了帮补家用,她也在村里卖一些日常用品。大姐中学毕业后找了一份洗碗工,薪水只有区区几百令吉。
“情在人间”助学计划
数受助学生获佳绩
今年SPM、STPM成续放榜,在“情在人间”助学计划下的多位受助学生以标青成绩考上中六,其中包括李盛斌(9A)、林志航(6A)、余佳欣(5A)及锺韦伦(4A)等,而考上大学的学生有陈芮颍、梁咏姗及廖于晴。
陈芮颍在STPM考试中以4.0满份的优异成绩考上马大环境建筑学院的产业管理系。她来自柔佛东甲,排行老三,上有一兄一姐以及两位15岁的双胞胎弟弟。
父亲于2012年患上癌症,为了治疗父亲的病,家中已花完全部储蓄,最后父亲还是敌不过病魔,于2017年离世。父亲生前是一名冷气技工,他离世后养家重担落入母亲(51岁)肩上。
母亲在父亲离世后,带了孩子和外婆同住,靠当书记微薄的薪水,省吃俭用把孩子拉拔大。
梁咏姗考上北方大学工商管理系。她来自彭亨文德甲的单亲家庭。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排行第三。父亲在她10岁时癌症去世,由母亲抚养4个孩子,仅靠母亲在豆腐档当助手的微薄收入养家。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母亲从不言累。
梁咏姗非常懂事,一直努力读书,如今也完成了大学梦。
廖于晴考上国民大学的建筑系。 她来自柔佛巴株峇辖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唯命。母亲是一位裁缝师,每天在家车衣,收入不稳定。廖于晴不忍母亲每天辛勤工作,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她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两人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