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21/12/2023

新诗

鲁迅

中华文化

小说

文艺

李开璇

使命

才华

马仑先生

马华文艺

华文刊物

文友

文坛

我的文藝前輩馬侖先生/李開璇(新山)

作者:李开璇(新山)

黃貴文先生問,有沒有空喝茶?我說有。以為中東的戰爭和以色列會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來到咖啡館,見馬侖先生也在那裡,就不約而同,換了一個題目:馬華文藝。

馬侖是馬華文藝的一面旗幟,看見這面旗你就知道自己走近了文壇。他總是隨時隨地讓人們接近文壇。他走向喝茶地點的時候,總是提著一個塑膠袋,裡面裝著準備送人的文藝書。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其他的著作。他替那些很少出來打交道的文友們送書。

ADVERTISEMENT

馬中斷交那些歲月,中國好像在地球上消失了,關於它的被轉述的消息都是些壞消息。中華文化成為國家的棄兒,中華兒女淪為二等公民。關於它的任何一件事都講不清楚,即便是純表演的舞獅舞龍不也被罵了一通?還有誰要跟你談馬華文藝?還沒開口,就覺得眼前彷彿站著一個獨裁者,你說什麼他都立刻反對。

然而我們憑著簡單的喜愛接近著它,感覺上是偷偷摸摸地進行著,彷彿做了一件很不應該的事。華文課開在下午放學後,其他同學都回家去了,全校已經一片肅靜,唯有我們這個華文班還有一點聲音。

喜歡新詩和華文刊物的幾個同學,私底下進行討論和分享,卻不讓學校和老師知道。書包裡的華文刊物,上正課時不能讓老師或巡察員看見,看見了是要被沒收的。我們的眼睛也就自然而然往學校以外的地方看。那時,幾家華文報的文藝園地,每個星期都會開出兩三朵文藝的花。好像開在沙漠上,非常的豔麗。

我讀書的時候要幫父母親做農事。家裡有幾畝橡膠園,“收膠”後的下午,有一點空閒的時間,便一面擦著手背仍舊發出臭味的膠絲,一面到住家附近一間雜貨店找報紙看。武俠小說和新聞往往已經握在別人手裡,文藝版卻鮮少有人問津。只要找到準沒有人跟你搶。可有時它無端端失蹤,因為店主認為這張不重要,拿去包東西或墊蔬菜去了。

通常也只有武俠和文藝我能好好讀上幾段,然而要從頭讀到尾卻很少能夠做到。一來環境吵雜,二來總有人邀我下象棋。儘管如此,作家們的名字被編者放在顯眼的地方,掠過眼簾又一再被提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易梵、雲裡風、原上草、一介、陳雪風、夢平、芭桐、馬侖、高坤鎮、凝秀等,隨便列舉便有這好幾個。感覺上他們是一群人,散佈在各地,有著共同的理想。

我那時不知道馬侖、夢平、芭桐、丘岷和邱子浩原來是同一個人,至於作家們寫了些什麼我也沒有特別的印象。不似高爾基、魯迅、巴金的印象深刻。然而他們將道地的生活寫了出來,說出了父母親們的心聲,我們少年的感受,這一點卻是沒有東西可以代替。

連篇累頁的新聞是特權人物的傳聲筒,而那些聲音都是些沒有營養的怪音,看了總是令人氣憤和不安,武俠小說則是逃避現實的麻醉藥。只有文藝的園圃裡散發著純真的生活氣息。它是一條涓涓的流水,我們在裡頭滌盪卻渾然不知。

夢平先生就坐在我的前面,我還保留著對他的仰慕,所以向來稱他為“前輩”。夢平寫小說很快,什麼題材似乎都可以應付,手到擒來遊刃有餘,雖然不怎麼在乎文字的雕琢。他談到好友高秀的時候,說高秀的文筆非常好,在他之上。然後說,他寫了大約200篇小說,當年在黃梨鄉的10年最為多產。然而並不是因為他特別有才華,而是由於勤勞。

嚴歌苓女士也說過同樣的話,當時她在發表一場演講。她說,寫小說不是有沒有才華的問題,而是取決於你付出多大努力。這是一項勞力密集的工作,作家是另一類工人,他們進行著腦力的勞動。

一隻孜孜不倦的工蜂

馬侖已達望九之年,顯得有些疲憊。但是他不願意呆在家中,老是要到處走動。我的兩個寫作的朋友黃貴文先生和宋銘先生都曾經載過他。有時候,他的兒子丘量棟先生把他載到聚會地點。

他說,有一次他的一個親戚載他到吉隆坡,經過一個花園時,他想起,碧澄先生就住在那個花園,趕忙按照地址尋上門去,果然見到了碧澄。他們就這樣成為好朋友了。前些年,碧澄來到新山,特別叫馬侖安排一桌文友互相認識。他們的圈子以這樣的方式不斷擴大。

他講話時聲量很低,周遭稍微有點吵,就會被蓋過。他又患有青光眼,給他的腦力勞動帶來不小的困難。然而他在青光眼的蹂躪下,竟在疫情期間完成了一部關於這個瘟疫的長篇小說。

這許多年來他寫了不少關於作家的事蹟,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似乎使他更加看透人生。他很隨意地談論著文壇的幾件趣事,估計我們認識哪些文友,就談誰。

想起當年馬華文史界有“三劍客”,就是方修、趙戎和馬侖,後來黃梅雨也加入這個行列。姑且不論成績如何,光是願意下放文史界的爛攤子當苦役,就已經叫人肅然起敬了。如今只剩下馬侖一人,可謂奇貨可居。他可是一張藍圖畫到底,緊握著馬華文藝的旗幟,不曾做過逃兵。

馬侖把一本新出版的《馬侖序跋導言及其他》推到我面前。這麼快!又出新書!我說,旋即看見封面內頁他揮灑的簽名,還是一貫的稱我為“李開璇兄”。真不好意思,我小他十多歲,應該是“老弟”了。馬侖自然不會在這裡混淆,然而他溫文儒雅的氣質總是經常無緣無故外洩。寫新詩的黃貴文先生也拿著一本,正在翻閱。

集子裡有四十多篇文章,是他多年來給文友的新書寫的序文、獻辭或俳句。他在這些文章裡暢談他們交往的經過,給這些同道適當的鼓勵和肯定。附上圖片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字裡行間也隨處可見他對文藝的評論和觀點。

曾經有人把這種現象評為文藝界的互相吹捧,責為不健康的風氣。當然,過度的和不符合事實的褒揚可以被這樣詬病,然而我們確實無需對這種現象過於呵責,實際上從這些所謂“吹捧”中寫作人並無什麼利益可圖。馬華文藝既得不到國家的認同,也缺乏系統性的支持,每個作家都是一根自生自滅的野草,彼此之間要是沒有一點感情,不是這樣互通聲息,單有藝術的評論又有何用?這三尺文壇能夠支撐到今天嗎?寫作人通常都很脆弱,沒有幾個生來就是百毒不侵的勇士。總覺得馬侖先生在寫作人之間的溝通串聯,正是好比一隻孜孜不倦的工蜂,呵護著它的巢。

馬華作家在華文文藝界大抵都稱不上“頂尖”。一來,這裡不是中華文化的中心,而是邊緣。邊緣大抵不會被中心看重,更不會被選為標杆。我們的作家的確也只是做些傳承的工作,扮演一個外國作家的角色。再多的“吹捧”,料想也不會改變這個認知。

對於“名聲”我們無需過於追求也不宜完全漠視,至於自己為什麼獲得那樣的名聲,或者為何失去了,又或何以受損了,都應該給與認真的對待。自己心中有把尺,不是別人一句評語就可以左右的。

正因為平凡,我們這裡的寫作人沒有頂尖作家那樣的思想包袱,不怎麼受“名譽”的影響,而是看破了天命似的寫生活拋給他們的題材,按照自己的能力走自己的道路。“頂尖”需要“平凡”襯托,綠葉牡丹,相得益彰。而平凡作者的付出也是付出,有同樣的意義和價值。

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馬侖。他所做的,何嘗不是我們以前所做的那些事,幾個文友經常互相聯繫的版本?只是,馬侖把它變成了自己畢生的,而我們只當它為一種社交活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