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隆雪華堂)終於100歲了!走過一個世紀是何等艱難,它不僅代表一個數字,還承載了無數變革和故事,延續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ADVERTISEMENT
隆雪華堂成立初期,得歸功於華堂倡導人陸佑。你可能很熟悉Jalan Loke Yew(陸佑路),但或許不清楚這號人物,以及他與華堂的關係。趁著百年紀念,華堂在8月份策劃了《百年傳奇:陸佑特展》,梳理各大事記,追溯陸佑當年的軌跡。
有別於以往,此次特展通過大量文獻考證,釐清很多謎團。與策展人李德偉暢聊時,才得知隆雪華堂所在地段的前身是估俚間,而當年陸佑又是如何將“豬仔館”變成今日璀璨奪目的隆雪華堂?
報道:本刊 林德成
攝影:本報 陳世偉
歷史照片:李德偉提供
“陸佑是成立大會堂的最大推手,可惜因當時客觀環境因素,不允許在建築內立銅像或相片。”隆雪華堂總秘書兼陸佑特展籌委會主任陳松林說道。
創建華堂時,英殖民政府設下條款,不允許有任何人物的象徵物品。隨後出現堂名之爭,雖然紛爭落幕,但之後亦沒有將陸佑的名字或雕像放進華堂。對此,他說,陸佑特展有兩層意義,對內是讓陸佑迴歸本位,肯定他對隆雪華堂的貢獻。
“隨著時代的推進,晚進對大會堂建設、專修、擴建等,都可見到捐獻者的公司或家人祖輩名字,反而見不到最大推手陸佑的名字。因此,此展是為陸佑先生正名,肯定他的付出及在大會堂內增添陸先生的元素。”
對外則是向國家行政機關和社會人士提供更完整的資訊,包括陸佑對吉隆坡的建設和貢獻。當時的華人社會有流傳一句話──葉亞來打州府,陸佑建吉隆坡。
擁有“錫礦大王”之稱的陸佑憑藉開採錫礦,以及承包英政府各種稅捐起家,一步步地成為商業大亨。加上他擅於交際,獲得英政府官員的信任,得以參與吉隆坡的發展計劃。自然的,吉隆坡成為他發跡的起始點。
陸佑沒親眼看到華堂竣工
陸佑是如何發揮倡導的作用?這是同悅媒體創辦人、文史工作者李德偉的一大難題。“當時大家只知道他率先拿出5萬叻幣。”這筆款項是作為興建華堂的倡導資金。如果換算成現在的幣值,是一筆天文數字。
對他而言,倡導是帶有創辦的意義。可是隆雪華堂在1934年竣工時,陸佑早已離世(1917年),並沒有親眼見證華堂的誕生。這樣一來,陸佑與建築物的關係便有了斷層。
於是,李德偉把焦點從華堂建築擴大到腳下的土地。“陸佑一直都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也是華堂最終建成的實際推動者。”
興建估俚間安頓南洋移工
他隨後拿出一份資料,指向一行字說,隆雪華堂所在地段範圍的前身其實是“估俚間”(Coolie Depot)或俗稱的“豬仔館”。陸佑當年也是“豬仔”,11歲來到新加坡中轉,之後前往柔佛豐盛港的礦場工作3年。約滿之後,他才恢復自由身。
直至1886年,40歲的陸佑移居吉隆坡。此時,他通過為英國駐軍運糧、承包稅捐積攢了一筆財富。由於有經營礦場的經驗,接下來幾年,他分別在安邦、新街場、叻思、古毛、萬撓、龍邦和雙文丹開發礦區,並把礦業擴展到各州。
為了安頓從中國招攬的勞工,他與甲必丹葉觀盛便聯名向英政府申請一塊土地興建估俚間,讓南來移工有一個落腳之處。這個估俚間的地點就在現今隆雪華堂所在的地段。1895年,吉隆坡衛生委員會(Sanitary Board,吉隆坡市政局的前身)批准他們的申請,而兩人也成為估俚間產業受託人。
“當年產業受託人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意味英殖民政府相信你,才讓你去託管,管理整個地方。”李德偉接著說,雪蘭莪當時還設立一個估俚間委員會,最初由甲必丹葉觀盛擔任主席。吉隆坡估俚間建竣的一年之後,他退位讓賢,由陸佑接棒。
“豬仔”制度名存實亡
從移民背景分析,勞工可分為“豬仔”,即契約勞工,以及來投靠親友的南來移民。估俚間便是安頓新抵步的“豬仔”。他們逗留的時間不長,很快就會被送往州內的礦場或出外州。
“豬仔其實是我們對當時勞工的形容詞,不是所有南下的勞工都是通過賣豬仔的形式而來。有一部分是投靠親戚,來到之後未必做礦工,可能做店員、雜貨店、木匠、裁縫師、鞋匠之類。”
然而,估俚間成立之後並沒有發揮作用。創立幾年後,礦業陷入低迷,礦場運作幾乎停擺。在19世紀末,“豬仔”制度出現動搖,到了1916年幾乎沒有舊式的估俚,而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成為合約勞工或其他聘僱形式。期間就有人提出要用符合人道和法制精神的制度去聘請勞工,不能剝削他們的福利和個人權益。
整合史料文檔時,李德偉發現那個時期,礦主亦面臨很多問題:
1 | “豬仔”抵步開始逃跑,導致許多礦主就血本無歸。 |
2 | 從事挖掘礦砂的勞工(稱坭井工)有法定工作時間,一天只能工作6小時。 |
3 | 英政府興建鐵路,從礦場挖走大量勞工,導致礦場陷入勞力短缺問題。 |
“到底有多少個估俚住進這裡也成了一個問號。”鑑於沒有文獻記載,李德偉也無法統計這些數目。他隨即說,漸漸地,礦主大概也意識到社會風氣有些不同。他們開始把估俚間變成錫礦總局(即雪森彭礦務公會的前身),成為礦務基地。
陸佑“退還”地契給英政府?
20世紀初期,雪蘭莪華裔人口急速增加,當地經濟蓬勃發展,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商貿中心。此時,陸佑、朱嘉炳、張鬱才等人便倡議成立一個華團,並想要把估俚間轉換成華堂。
想要轉換估俚間用途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依法是不能直接轉移土地用途的,諮詢法庭也表示無從干涉,加上受託人之一的葉觀盛去世後沒有向土地局申報,導致出現地契危機。
爾後,陸佑左思右想,想到一個好方法去解決地契危機,那就是“退還”地契。
1916年,也是陸佑逝世的前一年,他致函給雪蘭莪參政司,先以兩位產業受託人(陸佑和葉觀盛)違反地契原有用途(即經營估俚間)為由,建議撤銷原有的地契,再換一個新地契給華堂,從而保住英政府撥給華社的地段。
在信件中,他也交代清楚如何處理這個地段,包括不分籍貫供全體華社使用,作為開會、宗教和其他儀式、娛樂、講座和一般大會堂該有的公共用途。他還向錫礦總局保證,在華堂新建築物裡面會有一個會所空間供他們使用。
李德偉很開心地說,他們在國家檔案局找到該信件的原件副本,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文獻。“那封信很短,但是寫得很仔細,包括地段面積都寫得很清楚。”
一屋簷下有3個機構
他在研讀這些檔案時,發現是一個很巧妙的做法。根據參政司秘書的回信,信中提及“……the land for breach of conditions is being issued by the land office as suggested in your letter.”從信中內容就可以看到政府接受了陸佑建議,並順利轉換了地契的用途。
整個過程非常繁瑣,參政司秘書、市政當局、土地局和陸佑多番信件往來後,直至最後才確認華堂的土地面積,並頒發新的地契。可是,為何會遲至1934年才建好華堂?那又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當中因全球經濟蕭條緣故,工程暫時被擱置。經濟復甦後,他們繼續施工,但建築造價飛漲,籌建款項不足,不得不停工。這一切無法用三言兩語說完。
這封信件被視為有一錘定音的效果,即使陸佑去世了,無論是華堂日後的繼承者、華人領袖、英政府官方單位、錫礦總局都以這封信件內容為依據,繼續推進建設華堂的計劃,直至落成。“即使他去世了,英政府最相信的還是陸佑。”
李德偉突然說,你知道嗎,雪蘭莪中華商務總會當年在錫礦總局也有辦公室,但佔用的面積很小。因此,隆雪華堂實則是一屋簷下有3個機構。
“即便在陸佑離世後,這隆雪華社3大機構,在一段很長時間內都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華社得以發展,一同維護華人權益。(所以)陸佑留下的影響很深遠,已不只是他倡導建立華堂率先認捐的5萬元叻幣了。”
【多知道一點】何謂稅捐?
據華研引述《馬來西亞華人歷史人物-儒商篇:創業與護根》的資料,承包稅捐是指向政府承包餉碼,每年或一段時期內繳付一定金額,而取得對某種商品專利買賣權。礦主可以擁有一個地區的承包稅捐執照,以高價賣出鴉片、酒類和日用品給礦工,用來取代工資。這種以商品付工資的制度就叫實物工資制度(truck system)。
【備註】
文中所敘的隆雪華堂前身是估俚間並非指建築物,而是指華堂所在的地段。估俚間和華堂是兩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物,只是兩者都建在同樣的地段範圍裡面。
延伸閱讀: 【隆雪華堂百年02】華堂舊址“167號,茨廠街”,為何現在消失了? 相關稿件: 【老人再就業/01】老人重返職場因為家有“啃老”? 【難民教育/01】知識能改變困境 難民自強不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