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1/12/2023

焦点

吉隆坡

隆雪华堂

茨厂街

华社

猪仔

陆佑

隆雪华堂100周年

猪仔馆

李德伟

茨厂街167号

【隆雪华堂百年02】华堂旧址“167号,茨厂街”,为何现在消失了?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陈世伟

在策划特展时,文史工作者意外发现一段“被消失”的路段。翻查资料时,当年旧址是在“167, Jalan Petaling”,即位于(Jalan Petaling)尾端的路段。若不熟悉的地理,其位置大概就在陈氏书院附近。可是,当你前往茨厂街考察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门牌167号的遗址。隆雪华堂现在的地址是马哈拉惹里拉路(1, Jalan Maharajalela),莫非他们曾经搬迁过?为什么“167号”会消失?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陈世伟
历史照片:李德伟提供

早年,茨厂街的街头牌坊是游客的打卡景点,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游客可以先到仙四师爷庙上香祈福,再吃一碗新九如新记牛肉面或丽丰茶冰室啦啦米粉。一踏入茨厂街的牌坊,耳边顿时就会听到外劳拼命叫卖的声音,不断地招呼你过来看他们的商品,可说是茨厂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位于戏院巷的鬼仔巷崛起,顿时成了新的旅游。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入,附近的品泉茶室、青青咖啡馆、何九海南茶店、源昌隆咖啡店(百年历史邮政局改造而成)、铺满马赛克磁砖的Chocha Foodstore(马联旅舍旧址)、美真林咖啡馆几乎到了周末便人山人海。毗邻的警察局街、敦李孝式路、苏丹街冒出许多新式餐饮店、咖啡馆、酒店等,为整个老社区注入生命力,焕发生机。

站在建源茶行门口,向左眺望,就能够远远看到隆雪华堂的白色建筑物。

李德伟指着雕刻着“马联旅社”的五脚基柱子,接着说,这就是茨厂街的尾端路段,门牌是156号。你看,同排的店铺门牌号码都是双数,而对面的店铺门牌号码是单数,比方说“Wildflowers”餐厅的门牌号码是153号。

然而,沿着路段的喜来登福朋酒店地址本应采用“Jalan Petaling”,但现址却用“Jalan Balai Polis”。李德伟摇头说,不知道什么原因。

那么茨厂街尾端的最后一间店是什么?我们俩一直沿着走,最后找到门牌160号的建源茶行(前称建源茶庄)以及172号的陈氏书院。当你站在茶行门口,向左眺望,就能够远远看到隆雪华堂的白色建筑物。

“茨厂街街尾”去了哪里?

“其实有一个时期,茨厂街(曾经)有延伸到隆雪华堂。”李德伟分别向我展示了两张图,其中一张是1895年的吉隆坡市政局绘图,而当年的华堂位置还是“估俚间”。

根据1895年的吉隆坡市政局绘图,明显看到“Petaling Street”是有延伸到估俚间。为何会有很多铅笔痕迹?李德伟推测,当时的估俚间委员会可能拿了绘测局的图,在上面画了他们想要的土地面积。

一眼望去,那张图很明显看到“Petaling Street”是有延伸到估俚间(Cooly Depot),属于“茨厂街街尾”。另一张图则是完全不同的面貌,那是市政局在1916年批准给华堂的土地范围。根据绘图内容,估俚间门前的茨厂街路段已经“消失”了,整个路段变成一个三岔口。估俚间也已经标示为锡矿总局(Mining Association)。

那么“茨厂街街尾”去了哪里?李德伟说,当年雪兰莪爆发内战,战争后有重新整顿市区的道路规划,这段路也变成了一个小型交通圈。因此,“茨厂街街尾”是被缩短了。以致隆雪华堂之后只能改用美芝路(Birch Road),也就是现在的马哈拉惹里拉路。

依我观察,若按照现在建筑地理,“茨厂街街尾”应该就是“退”到喜来登福朋酒店的位置。

一个印章解开地址之谜

究竟李德伟是如何得知隆雪华堂的旧址在茨厂街?只见他嘴角上扬,迅速翻开手上的资料,指着一张图说,这是从雪兰莪政务司档案里面找到的,那是当年锡矿总局的印章,上面地址写着“Petaling Street”。当他看到这个印章时,顿时令他有了很多联想,便开始着手寻找更多资料。

根据市政局在1916年批准给华堂的土地范围绘图,估俚间前面的“Petaling Street”路段已经不见了。李德伟说,依据雪兰莪政务司档案,在1895年,估俚间委员会通过的申请估俚间毗邻土地议决案当中,有说明要这片地围成一个院子。

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吉隆坡市政局写给政务司的信件,当中清楚注明1895年颁给估俚间的地段位置就是位于茨厂街的路段。信中内容写“我对批准这块保留地没有异议,但边界应按照红色标记的位置,即在茨厂街,并且与茨厂街形成直角,另一端则分别与Birch路和屠宰场路形成直角。”

随后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早期兴建隆雪华堂的绘测师伯特尔.迈克.艾弗森(Berthel Michael Iversen)的女儿露丝.艾弗森.罗利特(Ruth Iversen Rollitt)撰写了一本著作《Iversen: Architect of Ipoh and Modern Malaya》,书里就提到父亲正在进行“茨厂街的雪华堂”建筑工程,但露丝误以为茨厂街是马哈拉惹里拉路。姑且不论此误,这个资料亦佐证了隆雪华堂当年旧址就在茨厂街。

李德伟从锡矿总局的印章发现它的地址写着“Petaling Street”。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证实茨厂街当年是有延伸到这里。”

“167号”一直都在原地

有了上述的证据,李德伟终于可以厘清很多人的“失落号码”迷思。他说,未解答这个谜底之前,很多人对华堂的地址一直感到很混淆。有些人想追溯组织创办的历史,发现早年与华堂同在的锡矿总局和商会的地址是“167, Jalan Petaling”,便心生怀疑是不是曾经有迁移到茨厂街。

“已经不见了的167号其实就是这里。”当年,隆雪华堂创办之后有3个组织共用同一个建筑物,分别是华堂、锡矿总局和雪兰莪中华总商会办事处,后者是在1912年才迁进锡矿总局里面。所以,这3个组织早期一直都在这个地段,共用同一个地址。

这是吉隆坡市政局写给政务司的信件,当中清楚注明1895年颁给估俚间的地段位置就是位于茨厂街的路段。

在1923年8月23日,朱嘉炳、张郁才与刘良颜等人在锡矿总局所召开的华侨大会,地点也就在隆雪华堂的现址,一直没有离开过。换言之,隆雪华堂是在这块土地深耕,打下百年根基。

“今天,雪森彭矿务公会办事处还在隆雪华堂底楼。隆雪中总是直到1995年在安邦路自置大厦后,才搬离这里。”

这是大约1910年代的雪兰莪中华商务总会的照片。当时背后的建筑物就是估俚间,也就是现在的隆雪华堂地段。

用谷歌地图佐证想法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李德伟为了佐证自己的猜测,在谷歌地图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把“167, Jalan Petaling”这个已不存在的地址输入谷歌地图,搜索它所在地点,结果搜索出来的位置是茨厂街尾端进入交通圈的地方。

之后,他又继续输入167号前后的几个门牌号码,同样显示在附近的位置。他坦言,或许这个不是一个很严谨的学术研究方式,但可以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突破瓶颈。

李德伟说,有时拜灵感所赐。当他看到茨厂街的绘图时,霎时明白了很多事,可以将很多线索串联起来。

正因为这个实验,李德伟更加有信心,并想要来茨厂街查证门牌排序是否如他所想。“有很多路,路名虽然还在,但是(周围建筑)号码后来有重新组合。可能这(茨厂街)是老区,它没有变过。后来也更加肯定我们所想的东西是对的。”

后记:

李德伟笑称自己在修建植物,把一棵高耸大树的杂枝清除掉。“比如困扰大家的167号在哪里,是不是有搬迁过,甚至说(前身是)估俚间,这些有证据吗?”

与他交谈时,他分享了很多搜查文献档案的心得,间中需要耗费很多心神和时间,逐一梳理和分析各种繁杂的资料。不过,他自谦地说,有时“尪公走过”(福建话,意指神明经过),突然点醒了他,让他从这些资料当中发现端倪。

“你会觉得,哎呀!这就是关键,为什么大家会找不到。”最后,他成功将这些文献线索串联起来,让整个隆雪华堂历史更有依据,而不是停留在口述历史的阶段。

这里就是被消失的“茨厂街街尾”路段,已经改建成一个小型交通圈。图中的左上角是陈氏书院,右上角是隆雪华堂。

【备注】
文中所叙的隆雪华堂前身是估俚间并非指建筑物,而是指华堂所在的地段。估俚间和华堂是两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只是两者都建在同样的地段范围里面。

延伸阅读:
【隆雪华堂百年01】陆佑是创建华堂推手 为何华堂曾跟他 “撇清”关系?
相关稿件:
【看见彩虹/01】天上的彩虹,掉落烦尘
【城市铁道路线规划/01】下一站,展望发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