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記憶與忘卻的選擇過程,屬於我們的轉型正義或許還遙不可及,主流史觀不可能瞬間鉅變,因此如何記錄和保存非主流的記憶,才是當務之急。個體與集體記憶的不客觀,不妨礙我們努力心平氣和地去聆聽,那一道道流放的傷痕和單戀的永恆。
上週飛臺北參加研討會,恰巧碰上寒流降溫,與內子雨夜偕行,從松江南京到林森北,嚐嚐深秋鰻魚,懷揣著熱量,冷風中奔返長春國賓,只為趕一場《五月雪》。或是檔期將盡,我在電影院裡遍尋不到她的海報,放映場里約40張座位,填了個小半滿,觀影全程肅靜,直到片尾曲終,人悠悠散去,除了我一個踉蹌,沒再落下多少動靜。
ADVERTISEMENT
即便該片尚未能在本地上映,關於這部電影的反響與評論早已在網上開了花。老實說,一連串的隱喻,話劇式的定格,電影進行到一半,我已老不耐煩,一口老痰頂在腦門上,莫名的憋屈令人躁鬱。直到最後一幕,阿英從無聲到有聲、復歸無聲的表達,讓電影中一直被刻意壓抑的情緒瞬間釋放,引導觀眾一同宣洩,實現穿透第四堵牆的共情。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撇開諱莫如深的3個字花,就如電影的前導花絮中提到的,這也是一部探討著神權、政權與父權議題的作品,也賦予了該片跨國界、跨種族、跨文化交流的空間。但我仍然想把視角收得窄些,聚焦在該片的“拿督公”與“娘惹”兩大意象,且儘量不劇透,來談談我的觀感。拿督公、娘惹在片中都代表了華巫文化融合,也是華人在地化的符號。拿督公保佑華人,卻在政治寓言的巨壓下斷首,從此未能複合。娘惹是柔美且多元的,卻無力抵抗父系社會的文化霸凌,只能選擇依附。
在學術研究中,拿督公常常被視為是本地原始泛靈自然崇拜及聖靈聖蹟崇拜的綜合漢化版,在華人民間信仰裡,一般常見的拿督公就是具備華人認知中的馬來及穆斯林特徵之土地神。電影裡完全展現了拿督公作為本地華人崇拜神祇的特徵,卻將拿督公擺在替華人“擋災”的位置上。在我看來,電影中拿督公神像的損毀與漠棄,也象徵著文化融合的中斷;相比之下,電影中的娘惹只能孤芳自賞,完全得不到任何人的肯定,不斷經歷著主動與被動的失語過程,最後只剩下精緻糕點與美麗衣裳。現實中的娘惹文化,一方面被物化追捧,同時又無比邊緣,失語程度不亞於電影表達。所以在我看來,除了表面上很淺顯的513,《五月雪》還有一條刻畫文化霸權的暗線:從乩童到拿督公,是“迷信糟粕”、“怪力亂神”;從拿督公到娘惹,是“華夷之辨”、“Bahasa Jiwa Bangsa”。
有批評認為,這部電影視角過於單一,未能呈現族群衝突背後的複雜性,讓“華人”成為單純的受害者,並無助於實現轉型正義。觀影隔日,天氣回暖,我漫步於二二八和平公園,有耳無嘴的白色恐怖時代已逝,銘記衝突並不會迴歸衝突。歷史是記憶與忘卻的選擇過程,屬於我們的轉型正義或許還遙不可及,主流史觀不可能瞬間鉅變,因此如何記錄和保存非主流的記憶,才是當務之急。個體與集體記憶的不客觀,不妨礙我們努力心平氣和地去聆聽,那一道道流放的傷痕和單戀的永恆。屆時,除了共情一刻的相擁而泣,但願也會有和解的平靜與釋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