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理財意識若從小培養,對個人的人生規劃是一種加持,也有助於國家發展建設。若是如此,教師這方面的培訓還需多加關注。
ADVERTISEMENT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的指令,八字輩應該還記得學校有一個“學生儲蓄計劃”,級任老師都會在每個星期固定一天,充做銀行出納員,為班上的學生辦理存錢事務。尚記得我們每人都會有一本“存摺”。到了那一天,我們就會帶著存摺和錢到學校,讓老師幫我們記錄。那時,同學的反應一般,每週固定存錢同時款額還挺可觀的都是那寥寥數個,其餘的都是幾十仙。年復一年,週而復始,六年級畢業的時候,畢業生便可以從“戶頭”提出所有存款。
當然,這項學生儲蓄計劃最大的目的在於培養“儲蓄的習慣”,而不是比較結存數目的多寡。只不過,自打離開了小學後,這計劃的結果如何,我就無從得知。
我曾在給學生授課時,討論過一個星期需要多少零用錢才足夠的話題。為了更具體瞭解數額的多寡,我們用每個星期50令吉作起跳。在那一堂課中,學生們紛紛表示下課和放學後參加課外活動或補習班需要購買食物,一天10令吉已是最低消費。若是哪一天把錢多花費在其他用途上,當天的吃食就堪憂了。因此,50令吉對大城市的小學生來說只是保守消費。難道他們就沒儲蓄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些學校食堂是有訂餐服務的,家長若是有為孩子訂餐的話,孩子們就可以有更多存錢的籌碼。
這些孩子當中,有的相當精明,只靠著每星期的零用錢也能存了一筆。有一些反其道而行之,花光光可以再向父母親要,多餘的才想著存起來。有些孩子在學校的吃喝全由父母安排,平時的吃穿用度也由父母購買,他們其實沒有所謂的零用錢。
另一個讓我們的討論更活躍的就是“紅包錢應該給父母還是自己存起來”。在整個“辯論”的過程裡,雙方都僵持不下。贊成由父母代為保管的都說父母幫忙把錢存進銀行戶頭是在為孩子存教育費;不喜的則會說自己存紅包錢才能學習理性消費及管理錢財。
其實這些話題討論的最終目的是想了解時下小學生的消費模式和理財觀,同時也瞭解他們對父母親的想法。在整個“辯論”的過程裡,學生提出了許多和自己切身的情況和假設,沒有正規的辯論賽制,只有純粹的辯證理由。
由於是親子辯論,我們也從中理解到父母的引導是可以促成孩子理性消費、正確支配。其中,分配、儲蓄和記賬是基本要素。我還記得一位家長在發言時說,會把孩子的紅包錢規劃一下,用在投資方面,以錢生錢的方式儲一筆教育費,也讓孩子知道投資的好處。
不過,投資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之前,首相安華曾表示,他將和教育部及高教部展開討論,希望能把投資理財納入學校的課外知識中,讓學子從中受惠。這個建議若能實現,對莘莘學子來說都是獲益良多的。因為不是所有家長都懂得投資之道,正確的理財意識若從小培養,對個人的人生規劃是一種加持,也有助於國家發展建設。若是如此,教師這方面的培訓還需多加關注。這樣才能不離初衷,我們的下一代才能真正達到全民理財的目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