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10am 24/12/2023

安焕然

边缘评论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

海洋史

“中国因素”

安煥然教授.從海洋史看東南亞

在此東南亞的海洋區域,“中國因素”又扮演怎樣的角色?起什麼作用?這也是我們需要去正視的問題。談東南亞,不應忽略“中國因素”。

ADVERTISEMENT

今天談點比較專門的學術課題。因這兩年為GIT旅遊學院給導遊上了好幾場講座,在談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以及談古代馬中文化交流的歷史時,都會涉及。講鄭和下西洋,說華人的南來和繁衍,也會涉及中國海洋史以及不同時代的海洋政策。

什麼是海洋史?這是一專門的學術領域,涉及歷史思路及其歷史視角。就像今天如何看待“一帶一路”,我們既不能侷限於在地本國人的本位主義坐井觀天,也不應僅是從中國或西方的立場來看問題。我們必須從整體來看,從彼此之間的互動和互聯關係來看。

在海洋史這學術領域裡,日本學者的論述頗有見地。例如羽田正編,小島毅監修的《從海洋看歷史》就指出“海洋與人”的互動和交易類型,突出了“海域”概念。這“海域”不是自然地理的認知,而是指以海洋為媒介,海域對人類來說是一個生活空間,是一個作為人、物品和情報的移動與交流的場域。羽田正提說,過去我們習慣從國家單位來看歷史,那是以陸地為中心來思考人類活動的傳統思路。但若“從海洋看歷史”,整個視野大不同。

“海洋史”研究其實是一個跨越國境的“全球史”視野。這種海洋史思路及理論淵源可追溯自年鑑學派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以地中海研究而展開的“海洋史”。其《地中海與菲力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即以地中海歷史置入世界史的框架中,以“長時段”的視角去透視地中海世界的歷史發展軌跡,展露此區域所存在的緩慢的、重複的、週期性又具有連續性節奏的地中海世界之“總體歷史”(total history),從而開啟了二戰後以海洋場域為研究單元的史學研究範式。

但是這種以地中海為區域中心所展開的海域史研究,仍是具有西方中心觀的偏向。為轉換這種偏差,1985年,印度裔學者喬都(K. N. Chaudhuri)《印度洋的商貿與文明:從伊斯蘭興起至1750年經濟史》借用了布羅代爾的理論結構框架,強調海域的整體性及其主體性,但其重點在於,這個長期存在的遠程商貿之海域,並不是在西方,而是印度洋。喬都把眾人的研究視野擴大至亞洲海域。

而把關注點移來東南亞,事實上,早在1930年代,荷蘭學者範尼爾(J. C. van Leur)在研究印尼的海洋貿易時,已關注到亞洲海域的“共生性”。為糾正和反省過去常站在“殖民者碉堡”和“洋船甲板”上來看東南亞的“西方中心觀”,當代學界已紛紛翻轉其研究視角,嘗試以東南亞為中心來看待東南亞的歷史。

尤其是在二次大戰後,東南亞各地爭取獨立建國,加上冷戰時期的現實需求,東南亞作為一個“區域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其中,英國史學家霍爾(D.G.E. Hall)的《東南亞史》,可視為代表之作。霍爾的重大貢獻在於他強調了東南亞的統一性和自主性,把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以往的“西方中心”傾向。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安東尼裡德(Antony Reid)的《貿易時代的東南亞,1450–1680》,更是借用年鑑學派費爾南、布羅代爾的“總體歷史”研究範式,以東南亞海域為主體,論述1450年至1680年東南亞的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然而,安東尼裡德的歷史視角其實還是存在問題的。其所論及的東南亞貿易時代雖然關注了東南亞區域城市、商貿等各方方面面,卻忽略了對這區域以外,如中國海洋政策對此區域影響的重點分析。書中雖言及中華帝國的海洋政策會影響東南亞區域的海貿生態,但就其具體的實況,缺乏深入探討,也難以從中窺探東南亞的一些“小國”(如馬六甲王朝)是如何崛起的關鍵契機。

東亞、東南亞或南海區域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性”?這海洋區域的“自主性”是否有其一致、共同的“整體性”?在此商貿海域中的各國和各港市,有無其各自的獨特性和歧異性?這些都是當代東南亞史學者及強調“在地性”、強調內在的“自主性”,主張網絡互聯的海洋區域研究學者需要再深入探討的課題。而在此東南亞的海洋區域,“中國因素”又扮演怎樣的角色?起什麼作用?這也是我們需要去正視的問題。談東南亞,不應忽略“中國因素”。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