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好学校,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素质。谁扑灭了老师对教学的热情,谁就该受社会谴责。
ADVERTISEMENT
几天前,同样是大学讲师的老同学打了通电话来叙旧。通话中,他说他对教育已没有热情,也不再觉得教书是个责任。对现在的他来说,那只是份工作,周而复始的学期授课让他感到安逸,带团出赛之类的反而让他觉得琐碎。他坦承,他对学生越来越不耐烦,但因为仍喜欢学术研究,所以没打算转行之类的。
这跟我回忆里的他不一样。想当年,他就是鼓励我当讲师的那个人。当初博士班毕业后,我南下新山,他则北上吉隆坡。头几年,他时不时就怂恿我也举家搬迁到首都。他当时说,在大地方,因为学生多,所以潜质优异的学生更多,他很享受栽培新生代。
后来,他的亮眼表现给他带来麻烦。系院开始加码他的工作量。带学生出赛本来是个缘分,结果变成了不能不做的KPI。他的学生评估分数很高,所以他都被分配数百人的大班。各种社团活动,最后总落到他身上。
我问他是否有跟高层反映,他说:有啊,但校方总以能者多劳来回应他。这看似赏识,实际上是甩锅,他觉得被无底线的利用来抬高校方的名声。最后,他承认他躺平了,也拒绝鸡血沸腾。
隔天,我联络我当年的博士院导师,也跟她提起了这事。她说,在课堂里,除了对那门课有深度认识的专家,其他人都不会知道老师有没有认真授课。这就好像食客不会知道厨师少放了什么酱,少加了多少料,有没有炒偏一盘菜的味,有没有省略一道料理的工序。
外行只知道好不好吃,老饕才懂味道正不正宗。毕竟,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正不正宗对不同人来说有好不好吃的评论。厨师有时得在原味与客源间二选一。在贯彻教学理念与取巧教学过程之间,有些老师,也在二选一。
“怎么说呢?”我问。导师接着回答:“有些老师,兢兢业业的授课,尽可能确保更多的学生不只听得懂内容,还懂得在实际环境里的应用。有些老师,上课不是念课本,就只在讲着自己当年的威水史,到了学期尾,才来给准得不能再准的tips。”
“所谓的认真,除了把课教完,把授课时数凑足,还有根据高教部设立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来出考题、改考卷,然后把教学资料整理一下存备份。这些工作,都是看得到,也算得到的工作表现。能够跟着要求完成一个学期的所有工作细节,是敬业精神。学生个个考高分,是教学表现优异。从校方营运的角度来说,这老师没问题。”
“但,这是教育吗?”她问:“学生有没有开窍,有没有领悟,有没有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有没有扩充自己的思考范围,有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强项,这些才是教育该关注的。”
“难就难在,这些都是虚质的。外人看不出,也算不到,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所以,老师要不要做到这几点,全看自己想不想,而不是KPI里的得不得。”
“要老师做到以上几点,首先就是要有对教育的热情。要有热情,就不能施予重负。人就是如此,你一旦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对工作的心态就会从积极向上转为生存至上。你别觉得所有人都能越战越勇,你要承认性格多元化的现实。你得守护老师们的热情,而不是压迫老师去达到校方的业绩。”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一间好学校,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素质。谁扑灭了老师对教学的热情,谁就该受社会谴责。因为,吃亏的总是学生,几年时间只换了张文凭,头戴四方帽却脑袋空空。”
导师最后说:“当然,你可以对好老师这般期待。那些鱼目混珠的,另外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