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乐清有座名山叫雁荡山,雁荡山以北的地方叫“北雁”,这是汤余铭画名的由来。他自称“北雁山人”,是为提醒自己不忘家乡。70至80年代,汤余铭主要创作宣传画和年画;90年代起,他找到佛教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创作题材,这一路走来,他又经历过哪些心路历程?
此外,汤余铭与女儿的互动也值得一提。汤余铭的女儿亦非等闲之辈,究竟她是什么来历?父女之间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这期的【非常人物】,就来认识“北雁山人”汤余铭吧!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特约 张佩莉
摄影:本报 黄冰冰
以画笔勾勒世遗的居士画家“北雁山人”汤余铭月前到吉隆坡走了一趟,为明年画展物色场地。他没有把画作带过来,只用平板展示作品,虽然只是在小荧幕上看他笔下的古石窟和名山大川,但也为之震撼。
今年80岁的画家声音轻柔,有着一种文人的气质,待人蔼然可亲。上个世纪70~80年代,他从事专业美术工作,主要创作宣传画和年画。那些年他的名声也许不太响亮,但他画的《毛主席视察东方红公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四周年》《向大海要粮》《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领航》《吉庆有余》《鲜花献英雄》等画作却家喻户晓,知名画报常用他的画做封面,在一些沿海地区还会看到他的宣传画高高竖起来,给前线军人打气,激起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白天为政治、为时代服务,下班后则潜心练习水墨画,一有时间就走进山水里采风写生,打下山水画的基础。1985年,中国刚刚开放门户,北雁山人就代表工作单位赴日本考察,也带了一批署名北雁山人的山水画到千叶办展,作品被抢购一空。
他当时就知道了中国山水画市场潜能大,是收藏家喜爱的画种,但是,他并不想投市场所好,为了卖画而画画,“画家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能寄托生命的创作目标。”


走进中国古文化 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北雁山人听从内心的声音,大胆放下铁饭碗,一心想要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他摸索了几年,吃了不少苦头,还是觉得自己的画作少了一点什么,最后他意想不到的是,牵引他找到方向的竟然是外国游客。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旅行,我很好奇,外国人来中国到底想看什么?结果我发现答案是古石窟,是名山古刹,”外国游客仰慕崇拜的眼神,在他心里投下一颗震撼弹,“我觉得,外国人那么热爱中国古文化,为什么我们不去爱呢?”
北雁山人就这样走进了中国古文化,画石窟,画佛教名山。 1998至2010年的12年里,每年初夏至初冬八个月,他都在五台山闭关画画,学习佛理,研究世遗和自然文化遗产,成了一位居士画家。
那一年他大约是50岁,所以他常常这么说:“50岁以前的艺术并不属于我自己,因为都不是我想画的,而是别人要求我画的;50岁后,我找到佛教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创作题材,此后的艺术,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
除了画画,北雁山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会长,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投入毕生心力。他一字一句地道:“世界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和记忆上的遗产。”

把残缺变健全——修复古石窟
“以画作修复世遗”,没看过北雁山人的石窟画,很难领略这句话的涵义,但看到画作后瞬间就懂了——古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后已千疮百孔,那些无可弥补的残破和缺损都被画家的画笔整治复原了,于是,原本残缺的变得健全;原本蚀变不清的,如今有了鲜明繁复的细节。


相机可以记录,却无法做到修复,“镜头也不一定能把最重要的、精华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抓下来,它跟人的眼睛看见的不一样。”他解释道。譬如,洛阳龙门石窟里的一尊迦叶造像是没有了头的,两旁的力士也不知所终,北雁山人实地观察,再参考历史文献,请教五台山的僧众,写形传神,还原了迦叶高鼻深目的原貌。
缺手断臂的佛像,其“修复”过程不得见就比较简单。“因为佛像有各种手势,手上的法器也不一样,”他除了实地考察石窟里的其他造像,也到当地寺院求教出家人,翻阅大量佛教经典,找出复原依据后,才把缺了的地方画上去。


北雁山人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让我联想到文物保护专家的考古测绘,只不过,考古测绘是结合现代科技和历史文献,把石窟“搬”到电脑上,用3D数位化技术进行虚拟复原,北雁山人则没有用上什么高科技产品,他有的只是画笔,以及一颗炽热真诚的心。用笔画画,也是用心在雕刻,把佛像画出来。
“作为艺术家,就有责任按照佛理、年代以及其他佛像的形象进行参考,在画面上尽可能恢复造像的原貌,不要让大家看到少头、缺脚的佛像,要让观者感到心情愉悦。”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声音铿锵有力。
画石窟佛像 激发世人去珍惜和保护
他又说:“画石窟佛像,首先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真爱、敬仰,是一种歌颂;其次是对古石窟文化的保护,因为石窟本身会自然风化,还有人为的破坏等;最后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石窟文化遗产这块艺术瑰宝,从而激发世人更多地去珍惜和保护。”
北雁山人的第一幅石窟画,画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五窟前室里一尊颔首微笑的佛像。当时他在佛像前驻足仰望良久,在心里不断问自己:“要怎样画出质感?要怎样画出精神来?”他看着石像,想像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敲打,一尊尊的佛像破石而出,“他们用手一点一点地,小心翼翼地,把每一个细节打出来。那是多么的艰难。”他的心里溢满感动。

“几代人才完成一个石窟,石窟艺术是伟大的,在他们面前我是渺小的。”他叹道。这些无名艺术家深深激励着他,作画时,那叮当叮当的敲击声老是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他说道:“我觉得我画画也要学习古代工匠的精神,把佛像一点一点用墨叠出来,有的地方用焦墨,有的地方用水墨,叠的过程,就好像在雕刻一样。”
北雁山人的三维立体绘画手法,是受到一位日本大和尚指点后开创出来。“以前的人描绘佛像都用勾线手法,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过去画油画和国画的经历,中西结合,创造三维空间效果。”
看画册上的《云冈佛》,只觉得佛像形神兼备,明暗凹凸的岩石肌理极为真实,充满立体感和岁月感,像是千年前一斧一凿敲打出来似的,屏息静观,仿佛也听到了那叮当叮当声。
北雁山人发愿要把中国的石窟圈系统化地画出来,从云冈石窟出发,到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足山石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等,中国十二大石窟他都画过了,也画了部分印度和尼泊尔石窟。透过画作,他让绚烂的古文化走出了荒野,走向世界。

佛教名山 另一喜爱题材
打自上世纪90年代,北雁山人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走遍千山万水,踏访名山古刹,为创作收集充足的素材,把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文化遗产画下来。
除了古石窟,佛教名山也是他喜爱的画画题材,而要画出山的灵气,就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一边展开画册上的《泰山迎朝晖》,一边把三次上泰山采风写生的经历娓娓道来。

“第一次上泰山是1969年的夏天,跟着同学上去,当时只觉得泰山很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有很多历代皇帝和名人的题字,震撼人心,但要怎样画泰山,当时还不知道。”
“第二次上泰山是1982年,一边走,一边速写,把泰山画一画。那一次,我感受到了‘登泰山而小天下’,感觉泰山如钟,它稳稳地立在那里,像英雄一样。”
“第三次上泰山是2009年,那次是想好构图才上去。我站在山顶上,看到前面东边的云在动,下面和西北边的云也在动,感觉我好像站在中间,云在周围转动,感觉好像泰山在定乾坤,又感觉泰山像一个民族英雄,耸立在平原上,迎着太阳,其他的小山像万马奔腾,朝着太阳的方向前进。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泰山的灵魂。”作画的构图也随着出来了,“泰山像个英雄立在半空中,前面是阳光照到的地方,是亮的,后面的后山是暗的;云围绕着山,树顺着云走,像在转圈圈。”
十大名山他都看过了,但还是经常心心念念,期许自己每两三年要重游一次。“你不可能一次就把山看见,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山会有不同的面貌,你要走几次,把所有的山峰都看一遍,收集下来,然后画出心里对山的感觉。”他由衷地道出心中所想。
女儿的叮咛 父亲的欣慰
北雁山人还有另一个万众瞩目的身分——中国女星汤唯的父亲。每次接受媒体访问,记者免不了要问起女儿,个性随和的他总是笑笑,有问必答,但之后会温柔地提出要求:“汤唯就不要写了,只谈画画和世遗就好,不要模糊了焦点。”但我还是辜负了他,用一个短篇章写他和女儿,因为少了这个部分,这篇稿就不算完整了。
说起女儿,北雁山人笑得欣慰又幸福,开口就说:“汤唯叫我不要为名利而画,要为了能进去博物馆而画,她希望我每一幅作品都要下功夫,都可以收进博物馆!”
女儿也热爱艺术,喜欢跟父亲一起品画,也喜欢收藏父亲的画。“她喜欢构图简洁的水墨画,看到喜欢的,就叫我留给她。我特地刻了一个印章,她要的画,我就盖个章留给她。都是小幅的画作啦,但她也收藏了我的一幅大型自在观音。”说话时,他的语调比平时更轻快,笑得更开怀。
去年,汤唯凭借电影《分手的决心》获得4座影后奖杯,这位父亲送了女儿八个字,作为祝贺:“抱璞守真,虚极静笃”。“我希望她的心灵保持虚和静,不受外界打扰,因为别人今天喜欢你,明天不一定喜欢你,所以你要保持笃定。”对女儿的疼惜,溢于言表。
两年前,北雁山人早期的宣传画和年画登上微博热搜,标题为“ 这些画原来都是汤唯爸爸画的”,至今收获了1.4亿阅读次数,让北雁山人惊喜交集。
这件事,也让他感悟很深:“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做事,只管努力去做就好,不要问结果。当年我在单位画画,也是只管努力去画,不问结果,今天这些画被网友找出来,有那么多人关注和喜爱,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福报。”(原稿上传于26/12/2023)
更多【人物】文章: 导演蔡崇隆/如果冷漠让你不舒服 那请你不要继续下去 马来文学家林天英/一无所有的日子 诗是逃离的出口 台湾休闲农场之父张清来/开创农场魅力 盼休闲农业能得诺贝尔 舞蹈家林怀民/别离云门 乐享云淡风轻 华文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文学或有一天变小众 但仍然存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编按: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设计师,你觉得会是什么?时尚?自由?还是活泼?这期【非常人物】的主角,是位自认为好奇心重的设计师。好奇心如何与设计挂钩?他又因好奇心有过怎样的独特体验?
现在,一起来认识设计师包益民吧~
报道:本刊特约 张佩莉
摄影:本报 黄安健
TEDx Petaling Street “跃”年会宣传照上的包益民西装笔挺,双手插裤袋,气场全开,尽显“国际知名设计师”、“亚洲华人创意教父”的精气神,不过,年会当天站在舞台上却是另一个判若两人的形象──两鬓斑白小平头,黑T恤黑长裤黑色帆布鞋,一派随兴。后来在场外专访时,他还随身拎着一个塞满杂物的环保袋,像邻家的大叔从隔壁家走过来。
在台上,他分享了自己过去30年的成功秘诀“BABABA:Believe in Action(相信行动)”,虽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但部分内容至今言犹在耳:“减肥不成功,因为没有很想要减”,又以电影《Inception》盗梦者把想法植入人的潜意识作为比喻,阐述“当你目标明确,确信这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时,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个比喻精准无比,力道十足。

包益民一直都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他曾经说过“前方有个旗子,就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又说“我就是想从一个一般的人,变成最好的人”,读过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和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曾任职世界顶尖的广告公司,30年来跨界广告、媒体、艺术、品牌管理、时尚设计、房产规划、AI等产业,他向宇宙下的订单,都一一显化。

只在见客时才穿得像个人
这天特别留意包益民的衣着,是因为知道他除了是设计创意人,还有另一个身分──时尚爱好者。
谈到当天的全身行头,他耸耸肩说从头到脚都是平价服饰,因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穿着舒适,“因为今天要演讲,穿得还比较像个人,平时上班更随便,因为很少需要见客户。”顿了一顿,补充一句:“但我有好的衣服,真的要见客时才穿。”
因为穿了一身黑,左手手腕上那枚酒桶形表壳亮黄带的腕表也显得格外抢眼,一问之下,原来是时下明星、运动员和富豪争相收藏的瑞士品牌Richard Mille的自动腕表,以轻巧纤薄见称,“很轻,我蛮喜欢的。”他抬了一下手腕,淡淡说道。
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奢侈品是意大利Armani的冬装外套,但却只穿了一天,忆及这桩往事,他莞尔笑了。

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
包益民的父亲是外交官,父母亲长驻国外,13岁时,他才跟着父亲到巴拿马生活。话说那一年他在巴拿马念完中学,准备到美国深造,临行时父亲塞了500美元给他,要他去买一件好的冬装外套。“一般人可能会花100块去买,因为30年前100块美元已经很多了,但我却笨笨的用500块买了一件Armani,结果穿了一天就拿去退,因为觉得太奢华,不实用,又觉得自己太年轻应该不适合穿Armani,所以就拿去退了,买了一件60块钱的冬装外套!”
至于为什么是Armani,“不是因为它是名牌,而是觉得它特别好。”他后来常常回想这件事,觉得自己似乎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看到好东西会很好奇,想要去摸,想要去看。”
毕业开始工作后,包益民才真正拥有人生中第一件名牌精品──川久保玲的冬装外套。“好像是3000块美金,几乎花掉所有的薪水,”但这件外套他一穿就是10年,那10年里,他就只有一件冬装外套,“每次穿,都觉得它是最好的,衣服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好看!”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渐渐明白到,设计人就应该对美乃至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份原始渴求和执著,借由切身体验,培养美感意识。
他说“设计是不需要读的”,“因为设计需要的是创作者本身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生活每个环节的思考与沉淀。”他鼓励设计师多去体验不同的事物,因为“做设计,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与其说包益民喜欢时尚,倒不如说他喜欢品味美好的事物。“我喜欢的东西还蛮广的,车子、房子不能说换就换,但一些小东西,像家具、肥皂、牙刷等就比较容易,我第一个会先看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他说,要做到“跟别人不一样”并不容易,所以别具巧思的产品总是可以一秒抓住他的眼球。第一步是搜寻,第二步则是体验,做一个产品体验者,“这是一个never ending的搜寻过程,重点不在于你是不是找到最好的,而在于你一直想要搜寻更好的答案,到最后,它变成一个习惯,你会持续追寻更好的,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伙伴,你一切的一切,会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在生活中,包益民很重视家的感觉,喜欢有设计感的房子。他是法国设计鬼才Philippe Starck的超级粉丝,位于台北的家,设计灵感就来自于Philippe Starck所设计过的酒店。至于车子,他喜欢Audi彻头彻尾的德国风格,认为“开什么样的车子”很重要,“要不我就不开车。”
还有戴手表,他很坦然地说道:“我其实长期以来是不戴手表的,因为我喜欢的手表,我买不起我就不戴了。那也是一种习惯,就是说,我心中最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拥有,我宁愿不要其他的!”

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
包益民曾经坦荡荡地宣称“绝不做穷设计师”,询及话中的深意时,他笑笑道:“就像我喜欢找跟别人不一样的牙刷、肥皂,我也喜欢谈一些别人不谈的事情,很明显的,设计师都不喜欢谈钱,所以我就故意去谈钱。”
他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只是,努力攒钱不是为了打造金山银山,而是为了可以体验高品质的生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他提高声调,理直气壮地:“我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我只是敢花,可是不代表不辛苦,所以花钱时,我会珍惜它换来的体验,因为我知道这些体验可以帮助我未来赚更多钱。当然不全是为了赚钱,钱只是让我有机会去体验更好的东西!”
他将话锋一转,侃侃而谈:“其实,体验不一定要花大钱,品味也不是靠金钱累积的,它需要花一点钱没错,可是不是绝对,你还是可以用一个比较省钱的方式去体验。譬如看歌剧,可以选下午没有人要看的场次;譬如一家很好的餐厅,吃一顿饭很贵,但喝一杯咖啡还是可以负担的;又譬如说我想去日本吃“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但很贵,我不想要付那个钱,所以我找了10个富豪一起陪我去吃,他们付钱,我带路。”
事实上,年轻时的他对金钱无感,直到疫情后才开始学习理财。他感慨地说道:“我以前从来不理财,也非常不喜欢存钱,对钱没有感觉。没钱了?好啊,我们再去攒钱,我认为钱是可以再攒回来的。我必须承认这是很大的缺点,疫情暴发时,我碰到很多困难,觉得储蓄其实还蛮重要的,才开始对金钱比较敏感。”
不好玩就不做了
包益民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也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2004年以自传形式出版《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他背部全裸、斜倚着靠垫摆出安格尔名画《土耳其宫女》中裸女的优雅姿势登上封面,令人侧目。封面出位,书名一针见血,书中写的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感触和体悟,发人深省,在台湾卖了3万本,登上诚品书店2005年销售量的“Top 100”。
说到底,包益民就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活到这把年纪了,依然不失玩心。“我喜欢快乐,喜欢玩,我把工作跟体验放在一起是因为好玩,不好玩我就不做了!”
玩心最重要的元素是好奇心,“我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有好奇心,生命才会好玩,没有好奇心,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吉隆坡逗留的那几天,他不但去了TRX商场,还趁上台演讲前的空档,在会场楼下的便利商店逛了一圈。
不过是一家很小的便利店,一览而尽,有什么好看的?他笑道:“就是好奇啊,马来西亚人吃什么样的泡面?这款口香糖为什么会在这里卖?为什么你们吃这样的冰淇淋?哪一款头痛药卖得最好?这里卖什么样的玩具?小孩玩这个玩具时在想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
逛菜市场,他也一样可以逛很久,逛得津津有味,“我会看每一个摊位,心里想为什么要把菜这样子放,然后消费者得到了什么。”大多数时候,他会站在消费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整个产业,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有些人不以为然——一把年纪了,什么东西没看过?!他哈哈笑道:“ 我就是好奇,没办法,我觉得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天 ,就是老的开始。”说完,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妥,又急急解释:“但没有关系,老没有什么不好;但我觉得我很幸运,不晓得为什么 ,我还蛮好奇的。”
更多【人物】: 以细节调味 用素材塑形,葛亮酿造小说真实感与温度 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甄文达 /推广中餐文化也探索美食 期待遇见心动的美味 影视界里的侠士毛尖 为人民看烂片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