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巖畫是人類與他們所處地景之間的一種連結方式,一種想要在土地上留下印記的強烈慾望,一種深深根植於人類本性的互動與表達方式。”——節錄《近打穀巖畫簡介》
ADVERTISEMENT
巖畫是不是一種塗鴉藝術?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份古人原始的創作形式。巖畫可以是一種無意識的日常創作,古人用線條、圖騰、符號、色彩,將所見所聞繪製在巖壁上。但也有可能是有意為之,在溝壑縱橫的巖壁上,繪製族人狩獵、放牧、舞蹈、祭祀的景觀。
不論創作動機,這些恆古的巖畫已經成為彌足珍貴的文獻,題材非常豐盛,勾勒出古人的生活情景。非洲迄今保存大量的巖畫群,亦因為有這些分佈廣泛的巖畫,學者得以解讀非洲史前人類的文化。
我以為,看巖畫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想像,得遠赴國外才能欣賞這些驚豔的作品。直至認識了近打穀監測站,才打破了我既有的框框。我跟隨他們深入近打穀石灰岩洞,親自尋找蟄伏在洞裡的巖畫,心中有些許的激動,畢竟眼前是數百年曆史的黑巖畫,人生哪有這麼多珍貴機會與古物近距離接觸。如果巧遇紅巖畫,估計是獲得老天眷顧,因為紅巖畫的年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從1959年至2019年,考古學者在近打穀只發現3個巖畫遺址。2019年以後,在非政府組織和村民的幫助下,他們發現了多個黑巖畫和紅巖畫遺址,至今已超過40處遺址。《近打穀巖畫簡介》作者蘇招月是專研國內巖畫的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馬來半島的巖畫分佈、巖畫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這些年,她便跟隨這些民間組織,用學術方式記錄這些巖畫,破譯巖畫的密碼。
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非常簡單易懂的巖畫入門手冊。礙於篇幅有限,許多巖畫不能盡錄,蘇招月只能挑選具有10個巖畫遺址內容,盡其所能涵蓋所有的巖畫形式和種類。而這10個遺址就已經找到超過2000個巖畫。
為何選近打穀?或許是地理緣故,近打穀本身有很多巖洞,是唯一同時有紅巖畫和黑巖畫的地區。截至2022年,霹靂州總共發現了約40個巖畫遺址,而近打穀就有超過30個,可以說是一個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蹟區。
蘇招月頗有心思,由於發現大馬許多考古書籍皆以馬來文為主,不是所有人都會主動閱讀馬來文版的考古書籍。因此,這本書以中文、馬來文和英文三語呈現,希望能觸及更廣泛的階層,普及考古和巖畫常識。在展示巖畫圖片時,她亦會附上消除複雜背景的“線條圖案”,讓讀者能看清楚究竟是什麼圖案。不過,要容納三語的文字,排版方面很考功夫,從閱讀體驗而言,會略顯不太流暢。
這本書還有另一種用意——重新認識和了解大馬。我們經常會想出走,抓緊機會到國外探索悠久的歷史文物和遺蹟,開闊眼界,充實人生。不妨回過頭,重新在大馬走一遍,好好地探究這片土地的歷史故事。
文字報道:
巖畫守護者蘇招月/追尋巖畫深邃之美與文明足跡
【近打穀探洞/01】近打穀石灰岩洞,大自然的歷史博物館
【近打穀探洞/02】古生物化石,發現史前的生命軌跡
【近打穀探洞/03】刻在巖壁上的畫,解讀古人的生命密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