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焦点财经

|
发布: 8:12pm 28/12/2023

可负担房屋

可负担房屋

可负担屋也滞销? 系列2 | 可负担屋“便宜”了谁

文/许晓菁
(档案图:马新社)

众所周知,全马种类繁多,参与建设的联邦和州机构多达20个。

机构多并非一定好办事,尤其各州有各法,与中央政策无法协调一致,没能瞄准目标而供应。

ADVERTISEMENT

延续上期所述,供需不匹配、收入赶不上物价等因素,导致低于30万令吉售价的住房也滞销。

更何况,近年政府推出了适合M40收入群体的可负担房屋,使到这个市场的门槛变得更广,“可负担”的界限和意义更模糊了……

各州计划五花八门

随手拈来就有十多种,由不同机构推出的可负担房屋计划,申请渠道和条件不尽相同。

首先,供给收入低于3000令吉者的廉价屋,有人民组屋计划(PPR Dimiliki)、最贫困人口住房计划(PPRT);收入5000令吉或更高的,有亲民之家计划 (RMR)、为军人而设的房屋计划等等。

同时,各州各有房屋计划,例如直辖区房屋计划(RUMAHWIP)、雪兰莪房屋计划(Rumah Selangorku)、柔佛的RMMJ、槟城的PMM等等。

早已不限于低收入群

可负担房屋早已不限于低收入群。供给月入1万令吉者的不少,如大马理想房屋计划(Rumah Idaman Rakyat)。

各朝政府推出过不同名堂的计划。最大型的是为M40群体而设的一马房屋计划(PR1MA),由时任政府在2014年推出,让人以可负担价格买到较高品质的房屋,售价可达40万令吉。销售对象大都是中高收入群,月入1万5000令吉以上也有资格申请。2014年,时任政府还推出过我的家园计划(MyHome),供月入3000令吉至6000令吉者申请。

来到2023年,团结政府宣布将在吉隆坡推出昌明邻里计划(Kejiranan Madani),包括了5项可负担房屋 —— 昌明关怀住宅、昌明住宅、昌明和谐住宅、昌明整洁房屋,以及昌明恩惠房屋。

昌明房屋系列主打拥屋或租赁,月入7000令吉或以下的M40家庭、月入4000令吉的单身者都有机会在城市购屋,而无力买房的M40、B40和弱势群体,可以低租金租住。

新计划多针对中高收入群

全国购屋者协会(HBA)中文组主任陈钟灵认同,可负担房屋计划太多,不仅会混淆买家,越来越多为中高收入群而设的项目,不禁让人担心是否还能惠及真正的低收入群。

“月入过万的申请者,可说是少数高收入人士,已不是政府需要补助的对象,甚至月入七八千令吉的也不是目标群。可负担房屋应重点供给月入低于5000令吉的人才对。”

为什么会延伸到这个范围?陈钟灵说,据他所知,由于地价和成本走高,开发商不得不提高房屋售价,例如,槟城的可负担房屋有的高达50万令吉。

“这样一来,唯有中高收入群可以承担了,他们成功申请房贷的机会一般较高。也许是这样,不少新的可负担房屋针对这群人而设。”

28日已见报须发布 可负担屋也滞销? 系列2
陈建铵认为,当可负担房屋价格和市价房屋差距不大,两个市场就会形成竞争。(受访者提供照片)
市价VS可负担价
谁胜出

大马房地产中介师协会(MIEA)主席陈建铵观察到,随着当局推出转供M40群体的房屋,使到可负担房屋和市价房屋之间出现竞争。

较劲之下,哪一方会胜出?陈建按说,“当然,可负担房屋无论如何比较便宜,不过却高度密集、设施不比市价项目吸引。衡量之下,较有能力的首购族,宁愿在公开市场买房,免去申请可负担房屋程序。”

另一方面,他看到,不少前来寻求咨询的中低收入首购族,普遍面临信贷资格不足的问题。

“他们背负着各种贷款,可支配收入少,难以获得房贷,要购买可负担房屋也不容易。”

所以他说,建设更多的中价可负担房屋,反而会引起两个市场的销售竞争,继而演变成滞销。

此外他指出,可负担房屋参与机构太多,有的部分执法不足,在审查申请的过程或出现漏洞。

“例如,高收入者包括投资者都买得到可负担房屋,这已是多年来的情况,这些人会把房屋出租而不是自住,使到可负担房屋无法发挥其意义。”

近年有发展商把可负担房屋和一般市价单位建在同一个公寓项目。陈建铵说,这种做法没不妥,但有的客户表示不喜欢公寓里有可负担房屋。

“而房产中介不被允许推销可负担房屋。种种原因使到这类混合型项目的销售或会较缓慢。”

买家心声 
包女士:盼真正有需求者受惠

“我算是首批购买为M40群体而设的可负担房屋的人。2015年,在直辖区房屋计划下,申请到位于甘榜班登的公寓,面积900平方呎,3房2浴,价格约30万令吉,在8年前算是中价屋了。也许条件合适,申请过程蛮顺利。

早期并不能出租,只能自住。不久听说直辖区政府考虑放宽限制。刚好我们决定搬回家乡,于是把房子出租直到现在。据知,目前该公寓超过一半单位在出租。

屋况至今没什么大问题,都是些琐碎民事,因为单位多、空间密集,管理有欠周到,停车位也不足。

整体来说,可负担房屋对年轻人是很好的支援,能以低于市价在市中心拥有第一间家。可惜,城里可建之地渐少,新的可负担房屋越建越远,导致乏人响应。依我所见,屋价走高、地点不合适,令到首购族和中低收入家庭望屋兴叹。

反而,听闻不少投资者以取巧方式买下可负担房屋,例如用亲友的住址来申请直辖区房屋。还好长达10年的禁售期,避免出现炒楼情况,但不确定是否奏效。

希望政府从根本着手,做好一套有效的政策,才能让真正有需要补助的人,住到品质好的可负担房屋。”

无全国协调中心
缺综合数据

当局坦承,可负担房屋有5大挑战。早在2019年,政府发布的大马可负担房屋政策报告里,就指出这5点:人民无法追上房价、不同地区的房屋供求不匹配、缺乏一个综合系统来解决供需匹配问题、政策协调不够集中化,以及买家面对房贷融资困难。

全国可负担房屋分配不统一也不协调。因此,协调中心一天不成立,各州政府和机构的房屋计划就难以有效进行。

此外,有数据才有正确指引。当局承认综合数据库很重要,这是解决房屋资讯不对称、供需不均衡的关键。

“缺乏数据指示,导致多州有大量未售出的可负担房屋。唯有完善的数据是市场供应指南,让政府和发展商用作开发项目的依据。”

当局坦言,虽然各州有住房数据和申请人登记系统,可是这些系统“各自安好”,没有互通和集成的功能。

“家庭收入、买家特征和偏好等资讯难以搜集,限制政府调整住房供应的效果,无法有效达到买家需求。”

何时才能做到全面分析,有序供应,有效执行?

可是到了2023年,仍然没有完整的全国可负担房屋协调系统。

缺乏集成系统,长远并不可行。真正有需要的人群,还是无法住进可负担房屋,而滞销仍会是一个长存课题。

下一期,听听发展商怎么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