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9日综合电)中国科学院过程工作研究发布消息指出,近日提出“鼻内口罩”的新策略并创新给药剂型,经小鼠和人鼻腔数字模型,人呼吸道仿真模型验证,发现可在鼻腔壁处形成保护层,实现对病毒气溶胶的拦截,并能够令病毒失活。
ADVERTISEMENT
气溶胶是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研究人员设想在鼻腔设置“关卡”或“护盾”拦截病毒,基于多年的生物剂型工作研究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过程工作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光辉和研究员魏炜团队创制了“鼻内口罩”,喷一喷,就像在鼻子里戴了一层口罩。
它由携带正电荷的温敏型水凝胶(GEL)与表面高表达病毒受体的微米级细胞囊泡(MV)嵌全而形成保护层(MV@GEL)。温敏型水凝胶的状态可随温度变化,温度低时像液体,温度较高时则形成水凝胶。
当病毒气溶胶进入鼻腔,正电荷的GEL能够拦截吸附负电荷的病毒溶胶颗粒,阻断向下游气管和肺部传播。嵌合在凝胶中的MV能够进一步诱捕病毒进入囊泡内让它失活,以护鼻腔上皮细胞不被病毒感染。上述“拦截”和“失活”的协同作用,降低了病毒感染的风险。
研究团队与过程工作所提科学与工作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利民团队展开交叉合作,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颗粒模拟(CFD-DPS)技术计划在呼吸行为下气溶胶颗粒的鼻腔内分布状态,证明MV@GEL对气溶胶颗粒的截留率达93.2%。
上述研究18日发布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目前仍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实际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人员表示,鉴于有关体系构建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未来有望通过更换微米级细胞囊泡上的病毒受本,快速构建针对不同病毒的特异防护型“鼻内口罩”。(星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