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率是一個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的問題,只是裡面涉及到教育體系政策、學生的求學態度等不算敏感,但卻可能引起政治爭議的內容,如果無法攤在陽光下一一訂正,則出臺再多的改革措施,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也終究是一紙空文。
每當談及大學生就業率不理想的時候,主調就會不自覺被帶往市場不景氣這個老舊旋律。在大環境不好的今天,無可否認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ADVERTISEMENT
要認真探討並找出解決之道,自然不能如此搪塞。影響大學生就業率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畢業生科系和市場的供需關係,大學生本身和教授的素質不可忽略。
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慕斯達法沙末日前就表示,高教部將在推出更多措施,力求降低全國10.1%青年失業率,因為這些失業青年以大學畢業生佔大部分。他表示,造成大學畢業生失業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不具備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與技能。
高教部長的講話或多或少反映出政府有察覺到問題癥結。且先從外在客觀條件談起,“名牌大學”本就有著很好的“品牌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所幫助。同時知名度高及聲譽好的大學,會擁有更廣泛的校友網絡和更多的資源,可以成為畢業生踏入社會的引路人。同時名牌大學在財務方面不會捉襟見肘,聘請高素質的教授不是問題,這對提升教學水平和產出優質學生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綜觀我國大學在這些客觀條件上,基本上還是可以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部長提出高教體制需與市場需求接軌,積極推動以符合市場需求為主的大學課程,以加強高教界和業界的協同作用,便是很好的轉變。其實大學教育是否足夠多元化,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率的重要因素。
傳統的學科教育固然重要,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跨學科、綜合性的知識和技能需求也在增加。一些新興領域的課程和技能培訓,可以讓畢業生具備若干符合當前和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因此大學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讓學生在不同領域都有所涉獵,做到提升學生在本科之外的綜合競爭力。這可以在整體情況不利於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工作時,具備綜合競爭力可以讓他們不至於只能待業家中。
倘若客觀的硬體條件沒有毛病,則需要檢討的便是教育的行政策略了。我國在及格分數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且不理網絡那些二十多分就及格的傳言,在80年代當獨中仍堅持60分才能及格的時候,國中40分就已然及格卻是事實。因此如果我們要認真地的剖析為什麼“不具備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與技能”,就必須無條件的將市場無情的供需選擇擺在首位,從而回過頭去要求大學生交出能夠為市場接受,“符合市場要求”的自身條件。
大學生就業率是一個看似複雜但其實不然的問題,只是裡面涉及到教育體系政策、學生的求學態度等不算敏感,但卻可能引起政治爭議的內容,如果無法攤在陽光下一一訂正,則出臺再多的改革措施,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也終究是一紙空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