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報紙專欄生涯,始於2022年,每星期一篇,在正職與副業兩忙下,咬牙苦撐,最折墮的一次,要在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撰稿,編輯擔心力有不逮,達不到交稿期限,獻議交件期限調整,但被我回絕,每念及此,要對這些日子引致編輯在工作上的諸多不便致歉。
ADVERTISEMENT
對於本地流行音樂發展歷程,拼拼湊湊,始終缺少完整系統的全面梳理,要進入更細節、更廣泛的資料整理與蒐集工作,僅憑一己之力,其結果想必一事無成。但做起事來,我自問是個不輕易放棄的人,把使命扛在肩上,自給奮筆疾書的動力,累積下來也有不少本地音樂場景、文化歷史脈絡的內容,文筆風格遊走於理性感性戰鬥格之間,早期筆鋒毒辣,殃及無辜,傷情不詳,此後便屢次檢討反省,提筆前周密思索,字字為營,不圖名利,但求從文章帶出有營養的啟發。
2023年頭,我做了一件壯舉:閉關1個月,把焦點從傳統新年歌,轉移到新穎的新年歌,在網上共聽了逾60首單曲與7張賀歲專輯,比往年數量要多了一倍,滿腹心得,下筆如有神,稿子字數近5000字,至今未發表。從歌單來看,不確定是市場萎縮,抑或製作成本有限,專輯收錄的歌曲數量明顯不如以往,甚至不超過10首,唯獨988收錄了12首歌,從2009年至2011年收錄了10至12首歌,後來從2012年至2021年,將近10年的時間,歌曲數量一直維持在5首以下,今年總算有反彈跡象。賀歲歌的戰場,不再是以商家媒體主場了,一些傳統賀歲歌手在Youtube上的所有歌瀏覽量加起來都不及一首網紅新年歌的一半。
平臺音樂收聽記錄
雖然名義上是樂評人,但總感覺與本地當下的音樂場景脫節,追聽新發行作品的管道不足。幸好,疫情漸緩,演出場景又熱鬧起來,不只掀起演唱會熱潮,也包括各種規模,各種形式的音樂節、音樂會,還是可以讓我補補課。2022年只看了4場音樂會,2023年看了十幾場,大致恢復疫前的平均值,可喜可樂。電影看了40部,更是個人史無前例的密度,在忙到分身乏術,被工作與生活壓得快喘不過氣時,還能享受文青生活,還是挺幸福的。另外,在Spotify的個人“年度總回顧”上,我全年花了51,678分鐘聽音樂,比去年聽多了11.1%;當中又總結出今年聽了1035位歌手,來自本地的獨立音樂人:鄭思恩、李逸菲、吳諾貝、Melisa YC,4人在今年內發表了各自的新單曲,也憑一股血氣,合體籌辦策劃小型音樂會,臺前臺後相濡以沫般的交融與共鳴,一曲方罷,樂迷報以熱情的掌聲,令人莫名感動,印象相當深刻。
閉眼回想一整年看過的演出,最難忘的還包括“城市巨響音樂祭”,事隔多日,我還記得觀望舞臺演出時,被震得魂不附體的激動和新鮮,我在Bayangan的巔峰演出感激涕零,起初只屬Herri Hamid一人樂隊,後來變成了5人樂隊——新加入兩位電吉他手、一位貝斯手、一位鼓手,使樂隊聲勢壯大,演唱〈Pahit Manis〉時,能量強壯,感染力十足。另外,Coldplay在上個月於武吉加里爾舉辦的演唱會,是我有生之年參與過最大規模的演唱會,看完,我寫下這樣的心得:“那場滂沱陣雨,為如夢似幻的演出帶來更多色彩,夾雜於雨水之間的紙花煙花,美得讓人不想清醒,感覺抑鬱症都快被治好了。”這很可能是我一整年最珍惜的現場記憶。
從文章談音樂素養
多虧Swatch手錶爭議,讓我有機會受訪,並不是個喜歡拋頭露面的人,但如此大膽的題材,我沒拒絕的理由,不光是談談“彩虹”在音樂中扮演什麼角色,也藉此打破讀者、聽眾,甚至宗教師、極端分子對於“彩虹”等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年尾,我也採訪了“國光無線電社”唱片行,獲益良多。這樣的訪談是個人專欄生涯長久以來的夢想,我相信音樂並不能脫離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而獨立存在,在“輕薄短小”為尚的時代,有深度的樂評或與音樂相關的文章還是有可為的。
這一年的精彩專輯有Dato’ Maw《選錯》、王子慧《甜夢》、Eiva《慢慢》、Yuna《Battle》、Budak Nakal Hujung Simpang《Darsana》、Lunadira《Bitter》,無論是否親自創作,他們都貫徹了對作品的全盤主導,做出了忠於自己,相信也忠於時代的專輯。馬來西亞這地方說大不大,卻能涵育如此豐富多元的音樂場景,身處這個時代,有緣見證這一切,我想我是幸福的。
g
更多文章: Tom Phan/2023年度歌曲之選 林佚/聖誕歌:〈O Holy Night〉前世今生 林佚/從周星馳《大話西遊》到新年歌:聽嗩吶的不俗之處 林佚/我的生日playlist Tom Phan/你的歌單不是我的歌單 林佚/如果有一把木吉他,你該怎麼玩? Tom Phan/大型演唱會指南 林佚/屠妖節,可以聽哪些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