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人工智能必然是其中一種基建。人工智能取決於網絡的力量、網絡的效率與及人的質素。
ADVERTISEMENT
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的科技系統,它對傳媒已經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傳統的文字主導媒體,目前人工智能其中一個最強和最直接的就是處理文字資料轉化為“內容”的能力。人工智能會否由“文字”處理的記者或作者變成未來的“編輯”角色?人工智能能整合網上大量資料和數據,變成不同類型的文章,完全可以代替記者或者評論員的角色。
人工智能雖然是一種新工具,但背後始終需要有人去操控或處理,除非人工智能出現自我自由意識,否則一位傳媒總編輯,始終都是這個傳媒的大腦。但是傳統傳媒的分工,例如文字編輯又或者內容編輯,各種編輯功能早於數字化時代之降臨,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但我們要注意:今天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是以英語模式為核心的,以英語出發的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在傳媒的未來發展,能否取代編輯的角色?甚至乎未來人類接收傳媒的方式會否完全改變?
傳統的傳媒:報紙、雜誌、電視、電臺分得清清楚楚,但是今天,尤其是千禧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接觸傳媒的習慣,是從社交媒體上吸收傳媒資訊。社交媒體吸收了傳統傳媒的資訊後轉化為社交媒體的內容,再傳送到不同的受眾,社交媒體重視的不是“深度”知識傳播,而是創造流量,流量決定一切。
文字媒體在未來會否變成少數精英的閱讀媒介?而大部分群眾都是看二三手的視頻;例如YouTube、抖音的平臺代替傳統的傳媒。但是有一點必須搞清楚:傳統傳媒的功能和角色會否改變“以記者為本”、“以編輯為核心”而轉化為科技流量主導呢?創造傳媒內容的價值已經不是由人,而是整合和轉化網上的資訊,再把這些資訊度身訂做給希望看到那些資訊的觀眾。這就是目前社交傳媒計算方法。
同溫層(Filter Bubbles)的觀念就是例如支持某種政治立場的人,他只會重複地看到他支持政治立場的內容。傳媒本身扮演的跨界別、監督政府的角色能否繼續?取決於人工智能的功能,它會否代替人?而且因為人工智能的運算速度快,未來傳媒的競爭速度是以秒計算。新聞是馬上就有,過了三分鐘後可能已經不再是“新”聞。未來傳媒的發展必需進行系統更新和改革,人工智能只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改革部分,整個網絡生態會完全取代“傳媒”;互聯網以及手機這個電子世界裡,人工智能將會扮演一個更重要資訊控制與消化角色。未來必然出現人工智能記者,訓練某些人工智能負責某類型的新聞例如財經體育政治文化;特定內容主題功能的記者又或者編輯。
最近有一個很有趣的發展,就是日本政府把所有政策文件數字化,交由微軟的人工智能系統協助回答國會議員,與公眾相關的政策問題,節省官員們回覆議員們詢問的時間。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應用人工智能例子,這也會影響傳媒公眾對政策的瞭解和認知。傳媒機構需要擁有人工智能的力量去分析數據以及政府海量的政策,從而產生更有深度的新聞和具分析性的評論文章。
未來必然出現所謂“人工智能基建”。目前我們說的基建:大橋、鐵路、機場是傳統基建。在未來,人工智能必然是其中一種基建。人工智能取決於網絡的力量、網絡的效率與及人的質素。
亞洲是一個多言語的地理環境,亞洲地區,尤其是東盟國家,應該建構一套符合東盟需要的人工智能政策。東盟裡有泰文、馬來西亞文、印尼文等。英文是東盟精英的共通語言,但是不同語言的人工智能可以促進大家互相認識。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媒體上,是否可以建構一個有效的東盟系統?人工智能在東盟裡就可以扮演翻譯、傳達不同訊息的溝通角色和功能。人工智能也可以拉近國與國之間語言上的隔膜,今天東盟的精英語言也是英文,英文是不同東盟社會的一種精英媒體,人工智能的出現會否衍生另一種更新形式的媒體?例如華人華文媒體及中國在東盟地區影響力,提高中文的地位,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協助東盟國家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馬來西亞是唯一仍然保留著完整華文教育系統的國家,所以未來馬來西亞除了發展傳統的華文媒體以外,是不是應該引進人工智能開發一個新類型的傳媒平臺,發展一些能夠分析中國和東盟的人工智能傳媒平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