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导航

|
发布: 8:00am 02/01/2024

建筑

教育导航

人文社区

建筑设计

新纪元大学学院建筑系

Architor

合建社

建築是殼文化是靈魂 人與建築相輔相成

报道:本报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蔡伟传
為了讓戶外風景形成一幅畫,Architor側重空間的改造,使用升降門取代傳統門,模糊室內和室外,打造灰色地帶。

求學時期,蔡佳宏受到新紀元大學學院建築系講師傅德發(Ambrose Poh)的影響,他和弟妹秉持“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創辦了“”()。他們希望創造與人相契合、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讓設計成為無限可能。

“我覺得建築只是一個外殼,它真正的靈魂就是人的文化、人文。”他說。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報 陳星彤
攝影:本報 蔡偉傳

採訪當日,蔡佳宏選在瓜拉雪蘭莪的五號公路咖啡館碰面。

正午的漁村豔陽高照,迎面拂來的風溫熱,不帶一絲涼意。步入相約好的地點,絲毫沒有想像中的悶熱。

咖啡廳採取開放、通透的空間設計,走到盡頭便是當地居民捕漁獲的河畔。傍晚時分,訪客亦能拿起放在一旁的摺疊椅子,到戶外享受日落餘暉的美麗,享受漁村生活的休閒美好。

如是融入當地人文社區的設計,便是出自Architor的作品。Architor由蔡家手足共同經營,主要負責社區教育、人文藝術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建築工程。

蔡佳宏表示改造社區建築不容易,需要當地居民的配合,才能真正讓人文與建築相結合。位於巴西不南邦(Pasir Penambang)漁村河畔邊的五號公路咖啡館,便是社區與在地人文結合的最好例子。

童年渴望有個完整的家

哥哥蔡佳宏負責設計這塊、老二蔡幸餘處理文職工作、老三蔡易晨主要承包現場工程。何以不專注經營穩紮穩打的商業建築,分身為社區打造注入人文的建築物?老二和老三分別望向蔡佳宏,一切或許還得從他們兒時說起。

在3人的童年記憶中,家人總是不湊在一塊。由於父母為生計忙碌,三兄妹被迫寄宿在親戚家,對於彼此的瞭解不深。家中擁擠的空間,無法讓一家五口擁有私人空間,因此打造“足夠讓家人擁有溫馨幸福生活”的家,自蔡佳宏很小的時候便深植心中。

“小時候,家境不允許我們買玩具。母親會教我們親手做玩具。”無論是玩具槍、機器人,用紙皮做房子,兄弟倆的創造力由此培養。他說:“從小有基本的概念,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自然對製造領域越來越瞭解。”

蔡佳宏在新紀元大學學院求學期間,受到室內設計系的講師傅德發的啟發,對建築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哥哥蔡佳宏(左)負責設計、老二蔡幸餘(中)處理文職工作、老三蔡易晨(右)主要承包現場工程。

“我意識到,建築不只是追求美觀或滿足人們的需求,它也是國家、社區的一部分。”他接著說:“建築影響人,人也影響建築。”畢業後,他曾到澳洲、新加坡等地開拓眼界。問起最終為何返馬,更叫上弟妹一同經營Architor,他表示還是那句“以人為本”。

“回去原點吧。如果要影響社區,得先從身邊的人開始影響,再通過他們影響外面的人。”

建造人文社區建築物難度高

除了建築本身,蔡佳宏也希望透過其作品,幫助社區保存以及發覺自身文化。

“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建築物與個人的關係。”他進一步說明,主流的建築趨向工業式,承包商大量生產,不會根據個人客製化居家設計。因此,Architor主打的是為屋主量身打造,“房子擁屬於他的品味,按照他要的空間大小設計,完全出自個人的想法。”

在咖啡廳的空間改造上,Architor使用旋轉門,讓建築物增添新意。

而“以人為本”的概念,除了套用在個人出發的設計,亦能用在社區、學校或俱樂部。他說:“人們離開家出來也需要場所,這個場所也會有各自的品味代表,所以也能針對群體客製化場地。”

建築連接人與社區

但這樣新穎的想法,在馬來西亞並不普遍。在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空間,也需要屋主或店主,甚至社區的配合。

“社區這塊是不能強求的,更傾向當地人的自發性,不是說今天我在你這裡買塊地,就可以了。我們更像是外來者,所以希望可以跟當地人一起進行。”

以開在漁村裡的五號公路咖啡館為例,這裡曾是空置的海產加工廠,經過Architor的精心設計與改造下,這裡轉變為文藝氣息濃厚的咖啡館。有關工程背後的故事,他說:“老闆來自漁村,對社區的大小角落非常瞭解。我們達成環保共識,也希望融入在地特色。因此,我們找來當地工匠,使用他們的技術。”

改造百年老房子:位於龍邦的一所老木屋被白蟻腐蝕嚴重,屋主要求保留內部結構,蔡易晨坦言這就是改造老屋的最大難度。(受訪者提供)

過程中,他們也運用當地的材料,如咖啡廳地上的木板、餐桌、放置物品的鐵架,甚至使用鍋製成的洗手盆,都是二手的建材。看似創意無限,蔡佳宏無奈透露:“做社區通常資金都很不足,所以我們會盡量善用本地的資源,有什麼就用什麼。”

對此,負責啟動工程這塊的蔡易晨,要分享的故事可多了。

做人文社區挑戰大

“因為我們做的東西很不一樣,所以一般的工匠沒有經驗,他們會很懷疑(做法)真的可行嗎?”指著後門的升降開關,蔡易晨闡明:“由於預算問題,只好放棄機器改手動。但這個門有一百多公斤重,升和降都是問題,只能不斷跟鐵匠討論怎樣讓這個想法實現。”

看向最終成功造出的升降門,當下好奇,為何如此艱難Architor仍執著於最初的設計?蔡佳宏表示,在此咖啡廳的項目上,他更側重在空間的改造。

“動線、光影、影子……日本古代建築室內都是陰暗,外面比較亮,從室內看室外的風景就像在看一部電影,這樣的想法套用在這裡,在咖啡廳內看向外頭的漁村風景,就像在欣賞一幅畫。”話音剛落,戶外下起了雨,坐在室內的客人吃著美食、喝著咖啡,望向開放式的盡頭,風聲和雨聲交織,彷彿在看一副立體的畫。

打造共享工作空間:在Architor的項目中,包括在一名議員的服務中心樓上打造活動空間。蔡佳宏使用廢棄木,並用白色重新油漆,讓該空間瞬間摩登起來。(受訪者提供)

“這也是為什麼不能做傳統、左右打開的門,如果你加兩扇門,就不像一幅畫了,一定會有東西卡那邊,遮住戶外風景。”他解釋,以往建築空間設計都會分室內和室外,但他對於模糊兩者,創造出的灰色地帶,深感興趣。

“其實就是讓室內融合室外,或者說半戶外。這也跟‘以人為本’有關係,對我來說世界萬物都有灰色地帶。”而在施工完成後,店主亦會加上自身的設計,如畫作、鋼琴、當地歷史故事等,為咖啡廳增添不少小心思。

蔡佳宏為此表示:“我覺得建築只是一個外殼,它真正的靈魂就是人的文化、人文。”

相關稿件:
材料工程師點石成金製造優質產品
泥土牆壁會呼吸 鄧文濟深耕人類與土地連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