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儿童是社会宝贵的资源,他们拥有卓越的智力和创造力,当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他们升学之路定会顺畅无阻,毫不费力拿到学位时,殊不知他们面对一系列独特困境,让他们在求学之路上障碍重重。
遭大专学府拒收、社交适应、学科选择及适应大专学术环境等,皆是资优儿童升大专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各单位透过深入理解资优儿童在升学阶段的需求后,才能更好协助他们创造更公平及包容,且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的学术环境,这对资优儿童极其重要。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特约 叶心圆
摄影:本报 陈敬晖
根据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正常人的智商范围落在90至110分之间,这世上约三分之二的人智商会落在平均分数100分,而资优儿童则高达130分以上;与同龄相比,资优儿童生来就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他们可在一个或多个特定领域表现出惊人的潜力与天赋,包括体育、艺术、音乐、科学等。
大马全国资优儿童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Malaysia, NAGCM)近日在双威大学办了一场以“支持资优儿童:提早接触高等教育”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教育心理学者英德贝儿‧山都博士、辅导与咨询心理学与资优教育专才罗琳达‧尤索夫助理教授、双威大学美国教育学校文理系主任贾妮达、吉隆坡卫理学院注册官吴永华主讲,主办单位也邀请前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为开幕嘉宾。


担任国家精明宝石计划中心兼NAGCM顾问的英德贝儿‧山都博士(Dr. Inderbir Sandhu)在讲座会上讲解,资优儿童的大脑可表现出独特的连接模式,增强了神经通路,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让他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与同龄孩童相比下,资优儿童的特点尤其明显,他们拥有出色的记忆力、对事物有丰富的想像力、高效的处事率,也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天生具有求知欲,会质疑和深入探索各种感兴趣的课题,或许在别人眼中性格有点古怪,他们甚至有一股成熟的幽默感。”她说明,资优儿童属高强度和敏感性体,他们的情绪敏感,同时具同理心,这些特质有助他们深入学习,对周围环境持有敏锐度。
一般人认为资优儿童智商高,父母无需担心孩子的学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德贝儿博士称,资优儿童在学习上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学术、社交和情感方面的挑战。
她逐一讲解,在学术方面,资优儿童或因标准课程的“无趣”而感到无聊,缺乏挑战性使他们陷入缺乏动力的困境,这情况反导致他们成绩不佳,继而引发沮丧及自卑感。
“自我要求极高的资优儿童,更可能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导致焦虑、拖延症,难以完成课业。”
在谈及社交层面,她说明,资优儿童难以找到共同兴趣和能力的朋友,缺乏社交情感下,或提早感受社会孤立,引致情绪管理问题。
“至于情感方面,资优儿童比同龄人体验更强烈的情绪,在年幼时开始对存在主义产生质疑,令人担忧的是,若他们在学校和生活都缺支持,将导致他们备受孤立沮丧。”
她表示,资优儿童需要支持与理解,才得以充分发挥潜力,避免陷入负面的学术和情感的恶性循环。
加速学习制度 重拾对学习的乐趣
当资优儿童表现出超乎其年龄或班级程度的能力、知识及技能时,加速学习制度是否合适他们呢?英德贝儿博士指出,这项教育模式将让资优儿童比同龄人更快速完成课程,提供更具挑战的学习体验,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乐趣。
“加速学习模式涵盖多项层面,包括年级/科目加速、课程压缩、伸缩性提早修读大学、双课程或先修课程,及专业指导。”她说明,当加速了年级与科目,资优学生有机会快速推进,超前完成同龄学生的学业。“课程压缩让学生专注于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学习,课程伸缩则结合了高级和常规年级课程,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
她认为,资优儿童提早进入学校或大学,取决于学生是否准备好迎接更先进学习环境,这允许学生同时修得高中和大学学分,提前体验大学水平的学习。”
“尽管加速学习制度对资优儿童是一项具有价值的教育策略,但必须考量个人需求和情况,以确保加速学习真正发挥功效。
课程设计的水平和复杂性应与孩子的程度相配,个别化的课程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挑战,却不至于过于困难而失去动机。”
她认为,透过适当的加速学习,将有助资优儿童在求学之路上茁壮成长,充分发挥潜力才最珍贵。她也温馨提醒家长,保持开放沟通及持续支持是加速学习制度的关键,建议家长与学校和教育领域人士维持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进展、学习加速的原则和方法,更好支持孩子的学习旅程。
优点 |
学业成绩提高:更快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优异的学业成绩 |
增强动力和参与度:更具挑战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情 |
社交成长:与同学互动,扩展社交圈,培养社交技能 |
培养自信和自尊:成功完成加速课程,有助提升学生自信 |
为高级学术追求做好准备:有助学生在未来追求更高级学术目标 |
挑战 |
与同学的社会隔离:由于学习需求和速度不同,或会与同学产生社会隔离 |
情绪压力和焦虑:快速的学习节奏和高要求的课程,或带来情绪压力 |
难以跟上加速课程的要求或难度 |
缺乏同伴或老师支持 |
上表为资优儿童加速学习制度的优点与挑战。

教学方式应超越传统 打造启发性学习环境
高等学府过去普遍与资优教育缺乏连结,使得资优儿童的求学之路面对挑战,但国内教育领域渐注重资优儿童的教育发展,双威大学美国教育学校文理系主任贾妮达(Dr. Janitha Nadarajah)认为,资优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超越传统,透过各种教学与评估方式,打造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实验室课程、课堂活动、讨论和小组作业、演示分享、游戏和短视频,多元化方式旨在激发资优儿童的学习兴趣。
“我们也会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例如把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场景相关联,也鼓励他们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再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或应用基础知识。
“营造学习环境非常重要,通过教室空间设计,培养资优儿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技能,再通过清晰课程活动,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框架。”她强调,资优儿童也可按照本身的节奏学习,且灵活性选课。
贾妮达认为,资优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也难免会面临焦虑、自卑、羞怯等情绪,这需要特别的关注。为营造安全舒适的课堂环境,她鼓励班内设小组讨论、可在课堂里走动及互动,确保学生跟上课程,每隔20-30分钟休息,有助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在聊天群组友好提醒作业和评估。
她认为,另一项重点则是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建立良好教育环境的关键步骤。

国家精明宝石计划中心 每年举办面试
辅导与咨询心理学与资优教育专才罗琳达尤索夫副教授(Dr. Rorlinda Yusof)指出,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的国家精明宝石计划中心(Pusat PERMATA@Pintar Negara)每年会举办一次面试,以识别全国8至15岁的资优学生。
她指出,获遴选的学生需通过UKM1、UKM2和UKM3的面试,有机会进入国家精明宝石计划课程。
“UKM1面试评估是以线上方式进行,UKM2则会进一步进行测试,成功通过的学生将受邀参与一项为期两至三周的学习营(PPCS),该学习营将提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为基础的课程。
“对于11至12岁的学生,他们将参与进一步的筛选测试,如果他们通过所有这些筛选测试,则获录取入学。”

吉隆坡卫理学院注册官吴永华指出,该学院可录取最低年纪15岁的资优学生就读该校的教育计划。
他透露,在做出录取资优学生决定前,校方曾多次讨论,包括教学方式、资优学生的情绪与社交能力、独立性等问题。
“15岁的话尚算成熟,但年龄低于10岁的话,我们曾讨论他们会否与其他同学交流?会否被欺负?甚至会不会自己点食物?”
他称,学院最终秉持第二次教育理念,决定接受最低年纪15岁的资优儿童,无论如何,他们必须通过面试评估。

更多【新教育】: 【专访台湾成大前校长苏慧贞】永续发展目标 培育未来社会永续人才 【21世纪教育01】 传统与数码间的选择 【21世纪教育02】 电子化时代 纸本书仍有优势 【21世纪教育03】 幼儿教育更需要人际互动 【21世纪教育04】 让教育回到最初的模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新教育】: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