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是否能有效地幫助制定政策也高度依賴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希望政府與大眾能共同完善該數據庫,從而改善政策的制定與實行。
ADVERTISEMENT
團結政府今年實行的首項改革是開始試行主要數據庫(PADU),期望通過更詳細的國民資料來改善政策制定的過程。其中一個顯著的變革是將重要或基礎支出納入考量,採取可支配收入作為參考,而非過去的純收入。
相比之前的機制,這項變革無疑是進步的。它將有效改善各種政策,例如津貼制度的準確性。
以三個收入相同但成員不同的家庭為例:第一個是月入1萬的單身人士,第二個是一對各月入5000的夫妻,第三個是一對夫妻,並育有兩名成年孩子的家庭,四人各月入2500令吉。
以上三個家庭的總收入相同,都是1萬令吉,然而他們的基本生活開支卻有著顯著的差異,導致了生活素質也大不相同。然而過去的津貼制度因僅參考了家庭收入,即將以上三個家庭相提並論,這就侷限了現有津貼制度的準確性:一些因工作成員較多,但都處於低收入水平的家庭無法獲得應有的幫助。
如果將基本支出也納入考量,那麼情況將大有不同。以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馬來西亞家庭開銷報告的平均開銷作為參考,那麼第一個家庭需花費478令吉於食物與飲料,第二個家庭需為此支出693令吉,而第三個家庭在此項的開銷則漲至899令吉。即便只將此項開銷列為基本支出,上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也大有不同:第一個家庭每人為9522令吉,第二個家庭每人為4653令吉,第三個家庭則每人為2275令吉。因此,通過PADU將可支配收入納入津貼制度估計能極大改善該制度的有效性。
然而,政府也需關注該數據庫的一些可能會降低其效率的侷限。首先,可支配收入來自於兩個主要元素,即收入減去基礎(必要)支出。而與此前機制的漏洞一樣,如何確定國民的真實收入與通報收入一致是一大難題。我國因為收入來自於非法經濟活動以及為了減少乃至避免繳稅而少報收入等現象都在限制政府測量國民收入的準確性。
以前者為例,我國地下經濟(或影子經濟)被估計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0%,這相對高的比例將導致許多國民的真實收入被低估。而以此作為可支配收入的計算基礎將削弱其可靠性。
經濟部長此前曾表示該數據庫能標記收入與財產的不符的情況,如通報拿著最低收入但名下卻有著高價豪車。如果該數據庫在這方面的效率理想,那麼或許能有效地減少真實收入被低估的現象與影子經濟的影響。
其次則是如何定義基礎(必要)支出。統計局現將13種開銷類型分為三大類:基本需求(包含食物與飲料、住家與水電費等、交通,以及餐廳與住宿服務),其它基本需求(包含衣飾、健康、通訊、教育)以及可選(包含菸酒、傢俱裝飾、娛樂運動與文化、保險與金融、保養與其他)。
哪些開銷應被納入可支配收入的計算基礎是一個問題,而被納入的開銷類型需以什麼數額作為基礎又是另一挑戰;不同地區所需的數額相差甚大。仍以統計局的報告為參考,平均家庭開銷用於食物與飲料在登嘉樓每月為1032令吉,於沙巴則為712令吉;哪怕在同一州,登嘉樓城市此項開銷為1063令吉,郊區則為976令吉。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用的是“家庭”開銷,因此一些成員較多的家庭將有著更大的開銷。政府在參考時想來會依據人數進行調整。
而PADU有將國民的住址與工作地點記錄在案,如果能以此作為計算根據,那麼能極大地將這方面的誤差降低,並能讓政府根據不同生活地區的生活成本進行調整,得出一個更準確的開銷數額用於可支配收入的計算。
此外,現有數額都是以家庭作為單位。在報告裡,家庭(isi rumah)指的是居住一起,共用預算的一戶。以之前三個家庭為例,如何分別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一個現有的疑慮。一個低收入家庭裡的成員有可能因為無法分戶導致總家庭收入被高估,會否因此導致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造成偏差也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事項。
運用更詳細的數據來制定政策是一個值得我們肯定的決策。實行更有效率的政策,例如更準確的津貼制度,無疑能讓政府在改善社會情況的同時幫助政府建立一個更健康的財務狀況,讓我國在短期和長期間受益。然而,該數據庫是否能有效地幫助制定政策也高度依賴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希望政府與大眾能共同完善該數據庫,從而改善政策的制定與實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