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灵再也4日讯)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委员长拿督吴恒灿指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是一本收集了区域性使用不规范的华语词语的词典,可作为大马中文使用者的参考资料,但却不能因此而变成规范。
他今日接受《星洲日报》电访时说,语范对于这本词典的编者所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但他强调,这本词典只能作为国内外中文使用者的参考资料,不是规范或获得官方认可。
ADVERTISEMENT
“这本词典只是代表3位编者所收集的词汇、变异字、方言采用的华语字、杂粹字,某个区域或族群的方言,它可以作为国内外中文使用者的参考资料,但是不能因为有了这本词典而变成规范字,或获得官方认可。”
他说,每个人都可以遍写类似的词典,但民众千万不能把它变成规范的工具书。
负责编写这本词典的汤志祥此前接受本报电访时说,既然已经收录进词典了,也就是正名了,大家就安心的、大量使用这本词典里所记录的大马华语。
吴恒灿呼吁日后若要编辑类似华语词典的人,不妨参考语范已经统一的语范手册,因为里面记载的华语词语,已经在政府的课本或报章所采用的字眼。
他表示,语范的成员涵盖了教育部属下的课程局、考试局、课本局等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则有华总、翻译协会等代表,所以所编辑的语范手册是经过认可的。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里面收录了2182条特有词汇,许多都是大马华人的日常用语,但吴恒灿对一些词汇有所异议。
他举例说,“keropok”,在语范的手册翻译成“鱼饼”或“虾饼”,但这本词典却翻译成“哥罗卜”。
不过,他强调,语文是活的,语范对这本词典抱着开放的态度,可能一些不规范的词汇,经过使用者的同意后,会变成规范。
他举例说,已故国家级艺人丹斯里比南利在1960年代拍摄电影时,经常用“Pawagam”来表达电影院一词,当时受到马来学者的批评,指这用字污染马来文,但是经过三四十年的沉淀,国家语文局已把这用字变成了马来文规范字。
他也说,在七八十年代,民众把手机称之“大哥大”,而随着时代变迁后,现在的规范字是“手机”。
他补充,这本词典一些用字,譬如“酱紫”目前还不是规范字,但是不排除日后会变成规范,一切交由社会和使用者来决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