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如假包換的清真寺,但它坐落在華裔居民佔90%的社區,而且建築具中華風格,建築物紅色的部分很顯眼,以致它建成啟用後,許多人誤以為是一座華人寺廟。
這座融合了霹靂馬來文化與中華風格設計建成的清真寺,是坐落於邦咯島上的吉靈丸大街。它除了有一個通過字義直譯而來的中文名:慈善清真寺(Masjid AlKhairiah),還因這座清真寺內把1000個祈禱文“貼”在建築物的牆上,因此也有千禱文( Seribu Doa)清真寺的美名。
ADVERTISEMENT
在這清真寺對面經營物流生意的華裔商家馬偉齊告訴記者:“來島上旅遊,經過的華裔旅客多會誤以為這是一座華人廟,結果踏入清真寺時錯愕的問,這到底是廟還是清真寺?”
他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穆斯林巫裔旅客身上,一些巫裔旅客經過時以為是廟,不打算進入,但看到牌樓上寫著的斗大阿拉伯字,明明就是清真寺。
政府出資興建與發展
“這座清真寺自2020年6月建竣開放後,迎來許多國內外各族旅客,當中許多本地華裔旅客,對於一座建得像廟的清真寺,坐落在華人區而感到驚訝。”
也是邦咯島青年領袖的他說,這座清真寺的存在大有好處,除了為邦咯旅遊小島增設人文旅遊景點進而帶動旅遊業發展,對於促進各族間的文化與宗教認知也大有助益。
“一些本地華裔旅客在知悉這是清真寺後,先入為主的以為這肯定是由華裔穆斯林興建、管理的,但通過詳讀簡介與探問,知悉這是由政府出資興建與發展,而且100%由巫裔穆斯林管理與敬拜的清真寺後,讓他們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改觀。”
百年原寺建於1926年
早年由海南迴族穆民管理
慈善清真寺並非是全新建造的清真寺,它的原寺建於1926年,而這座具中華風的清真寺是於2017年,由時任霹靂州務大臣兼邦咯州議員拿督斯里贊比裡的建議及爭取撥款下,獲得建設與發展。
也是邦咯島民的慈善清真寺管理委員會委員之一的阿布峇卡受訪時說,這座清真寺早於1926年就已存在。
“據說,當年是由最早到邦咯島找生活及定居的中國海南迴族穆斯林及印裔穆斯林共同創設與管理,當年使用這座清真寺者也是這些來自中國與印度的穆斯林。”
他說,第一次興建的清真寺非常簡陋,就是一座木板屋建築物,第二次翻新是於1946年,直到2017年才由時任大臣贊比裡提議及爭取到撥款翻新改建。
“來自中國的回族與印裔穆斯林後裔應該還有許多人留在邦咯島,但若不說不問,也沒有人知道這些穆斯林的身分了,因為多已被同化,他們如今的身分就是邦咯島的巫裔穆斯林。”
現由巫裔穆斯林管理
他說,如今使用與管理這座清真寺的信徒,100%是島上的巫裔穆斯林,主要來自吉靈丸、直落尼巴、大丸及附近一帶地區的居民。
詢及贊比裡為何會提議翻新一座具中華風的清真寺時,他說,根據官方簡介,贊比裡當時是提議,既然這座清真寺是在華人區,左右都是華人住家或店屋,就建一座中華風的清真寺,以便突顯宗教包容,文化共融的特色,同時有助於推動旅遊業。
阿布峇卡說,除了以上因素,還有就是還原或紀念中國回族來到邦咯島,並在邦咯島定居與繁衍數代人的歷史有關。
設計濃濃中華文化元素
他說,這座清真寺的外觀,一看就能感受到中華色彩,如建築外牆與窗戶都有著類似八卦圖案的設計,還有入口的圓型拱門,內牆的磁磚繪圖等,都屬於中國的吉祥花卉,有著濃濃的中華文化元素。
“通過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協會的協助,在1000個祈禱文中,也有一些是用中文書寫的,而且清真寺裡也收藏了中文翻譯的《古蘭經》,用於贈人。”
詢及當地巫裔穆斯林對於興建了這一座像廟多於像清真寺的建築物有何意見,他說,持贊同意見者肯定多於異議者,因為真正瞭解伊斯蘭的人,都知道伊斯蘭是宗教,無關種族,並非“種族信仰”。
“在中國的穆斯林比馬來西亞多,當有不同種族的信徒時,肯定的信仰本身也會融入一些種族文化的色彩,這是非常自然及真實的現象,況且伊斯蘭教義也倡導包容。”
開放不同種族宗教旅客入內
他提到,自這座清真寺建竣後,就開放讓國內外不同種族與宗教的旅客或民眾進入參觀,這有助於促進伊斯蘭的推廣,何樂不為呢?
“參觀者進入參觀時需穿著得體,如穿短褲者會被要求穿上長袍(Jubah),這是一種教義,也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宗教與文化知識,大部分的旅客都欣然接受。”
他說,雖然這裡沒有特設導覽員,但如果有訪客要多瞭解伊斯蘭及這棟建築物的設計,還有這座清真寺的歷史等,他或其他委員都非常樂意講解與分享。
馬來人稱“廣東”華人叫“海南”
海南迴族後裔樣貌似華人
“邦咯的馬來人,叫我們‘廣東’,而邦咯的華人就叫我們‘海南’。對於我們,也都非常樂意的被這麼叫,畢竟這本來就是我們這一族的原始身分。”
除了臉型特徵或樣貌還像華人,無論是談吐與穿著都已被本地馬來人同化的3名中國海南迴族後裔慕拉(63歲)、阿斯瑪(62歲)及阿都拉沙(50歲)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異口同聲的這麼定位自己的族裔身分。
年紀最大的慕拉說,阿斯瑪是他阿姨的女兒,阿都拉沙是他舅舅的兒子,他們都是海南迴族來到邦咯島的第三代後裔。
他說,他的外祖父名叫阿末阿巴斯,中文名叫哈秉漳,是他們家族裡第一代來到邦咯島的祖輩。
不會說海南話 更不會看華文
“來到我們這一代,都已被同化,不會說海南話,也不會說及看華文了,但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海南,也曾回過海南探親。”
慕拉說,當年的海南迴胞宿舍就坐落在目前的慈善清真寺旁,目前清真寺內保留下來的百年古井就是歷史遺物,而當年的這座清真寺,應該就是海南迴族與住同一區的印裔穆斯林共同建設、使用與管理。
“我們這群海南迴族後裔都喜見政府把這座清真寺翻新建成中華色彩的清真寺,惟更希望政府或清真寺管理委員會可以在簡介中加入中國海南迴族與印裔穆斯林的歷史背景,這會讓這座清真寺的存在更有意義。”
第三代後裔曾回鄉探親
目前在邦咯島一家酒店當廚師的阿都拉沙說,他的父親生前都有告訴他,自己是中國海南迴族的後裔,因此他也曾回鄉探親,海南三亞當地的親人在接待他及親友時都非常的熱情,就像久未見面的親人,讓他感動。
“屬於邦咯海南迴族的後裔,應該已繁衍至數百人之多,而知道我們是海南後裔的邦咯馬來同胞會叫我們‘廣東’,華人就叫我們‘海南’。我們當然不會介意,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的身分之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