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思考筆記

發佈: 8:00am 07/01/2024 4171点阅

種族主義

電檢局

陳利威

思考筆記

pendatang

族群分裂

種族主義

電檢局

陳利威

思考筆記

pendatang

族群分裂

陳利威.直接面對種族主義最壞的結局

從電影學的角度而言,《外來者》在情節上是緊湊合理和一氣呵成。雖然部分情節顯得戲劇性,但作為一部介於現實和虛構之間的電影,荒誕之處是可接受的。戲裡頭的大背景不真實,細節之處卻異常真切,直指我們社會的不成熟和無知。

ADVERTISEMENT

本地電影終於描述了種族矛盾,《外來者》(Pendatang)試圖與當今社會對話。這部電影前陣子通過眾籌製作,為了避開的審查,通過優管免費播放,可見導演和背後團隊的用心及企圖。這電影構思了最壞的結局,是對我們社會善意的提醒。

作為探討種族問題的佳作,它將成為未來類似題材必須參照和超越的作品。《外來者》從華人的視角出發,卻又跨出華人本位,讓人反思族群關係,遠比陷入和鼓動種族主義的《末基勞》來得有水準。

故事主軸把族群的對立推到了極限。一起交通事故,國內,需要各自在民兵執法分區內自治,各族互不往來和越界。這樣的大綱背景很有意思,即模擬了最壞情況來開展對當前政治的諷刺。

故事情節圍繞在一個華人家庭、馬來女童、執行官、好友的姐姐和邪惡的民兵頭目。一家人被安排在一個馬來高腳屋入住,而在高度隔離的法律下,任何與其他族群接觸者將遭受高達25年的牢獄。那家人剛安頓下來後,卻在家中悶頂閣樓發現不速之客,一位楚楚可憐的9歲馬來女童。故事由此展開。

這部電影虛構的背景,雖然不是真實發生過,卻又存在非常真實的部分。首先是,它讓觀眾不禁思索當前國家的族群現實,並提出批判。看看優管觀眾留言即可見這一點。一個留言如此寫道:“如果各族都要求最極端的訴求,就會有投機分子利用,並欺壓我們以達到他們的個人利益和目的。”電影中有權有勢的角色,華人和馬來人都一樣,利用亂局來取得個人利益。這正反映了我國的現實。

第二,電影調侃了華社的一些弊端。其中最有力的是華人社會或馬來西亞社會普遍存在的提供賄賂作為解決問題的習性。戲中那家人為了不惹事,給予民兵獻金以獲得保護。另外,司機為了順利通過路障關卡,車內準備了不少香菸,遇到路障時就塞給民兵以獲得通融。

第三.電影也針對華人種族主義提出批評。不少電影中的對白,多次出現了我們社會中普遍對彼此的種族偏見。一家之主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一開始打算舉報馬來女童,在妻子和孩子的反對下才作罷。之後馬來女童還幫了他們一把。一般人的種族刻板印象,其實是流動和還有反轉餘地。反之,卻也有像民兵頭目般如此固執和極端的存在。不過,他們權力的背後,包含著利益的控制和分配。

從電影學的角度而言,《外來者》在情節上是緊湊合理和一氣呵成。雖然部分情節顯得戲劇性,但作為一部介於現實和虛構之間的電影,荒誕之處是可接受的。戲裡頭的大背景不真實,細節之處卻異常真切,直指我們社會的不成熟和無知。

唯一一個吹毛求疵之處是,民兵頭目想霸王硬上弓那家人女兒的部分。那是一個以男性霸權角度的安排,我以為戲中批評了我國的政治現實,卻讓自身掉入另外一個問題,是可惜的。

在寫這篇稿時的短短10天后,觀賞人數已經達到了68萬8千人次。如果以每張票18令吉計算,已經是超過1200萬的電影票房了,遠遠超過了《富都青年》9天的100萬。當然網上的觀賞未必會化為實體票房保證。

電影製作團隊,以一己的判斷認為無法通過國家電檢局的無情剪刀而自我放棄一試的機會,是這部電影另外一個遺憾之處。在此時此刻,不正是應該挑戰國家的尺度,正像電影的大背景一樣,天馬行空,無畏無懼。畢竟,現今政府內部,希望被視為開明者,大有人在,應該善用這個機會。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8:00am 24/03/2025 4.6千点阅
张晋玮.从美国反种族主义政策看大马

根除种族主义,注定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期来看,教育是关键;短期内,严惩任何挑起种族对立的人是良方。

根据马来西亚社区传播中心的数据,2024年种族歧视相关事件的数量远高于其他非选举年份。

报道指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显示种族歧视问题已深植于大马社会。

应对种族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完美的政策可循,但其经验仍值得我们参考。

1960年代,肯尼迪(John Kennedy)与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先后推行“平权措施”,旨在纠正教育与就业领域的历史性种族歧视。

这些政策揭开了美国与种族主义斗争的序幕,也奠定了日后多元、公平与共融(DEI)政策的基础。

据彭博社,早在70年代,美国政府就推出惩罚机制,对不遵守平等机会规定的承包商罚款。

到了2000年代,DEI政策渗透整个企业界,各企业纷纷推出有关平权的培训课程、申诉机制以及成立多元委员会等。

2020年,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与警方冲突中死亡,引发了全球对系统性种族歧视的抗议浪潮。这一事件加速了美国社会推进多元化、公平与包容政策。

自美国社会与种族主义宣战,相关政策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1978年,加州大学因在招生时为少数族裔保留名额,被控上法庭。

法院最终判决,种族配额违宪,但将种族作为众多考虑因素之一则被允许。

这一个“以种族分配名额违法,但作为促进学生多元化考量之一则合法”的概念,为美国平权行动定了法律基础。

反观大马,预科班多年来实施固打制,为特定族群保留名额,这种做法与美国的政策方向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1987年,《2000年劳动力报告》预测,美国劳动力新增人数中有29%将是非白人族群。

此消息引发反弹,批评者指责社会过于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却忽视了白人男性的处境,甚至指控这是“反向歧视”。

后来,反对平权行动者布鲁姆(Edward Blum)针对多项DEI计划提起诉讼,控告快餐店、律师事务所与保险公司等,指它们“反向歧视”,即歧视非少数民族。

回到大马,有的华裔企业在聘请员工时,要求求职者会讲华语,结果被批评为种族主义。

但从法律角度看,语文要求并不等于种族配额。只要公司能说明这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就不应该被误会为种族歧视。

2010年代的美国,即便是少数民族,也有人反对平权政策。有一位亚裔女生控告政府,把大学名额给了成绩较低的非裔学生。

根据2023年的盖洛普民调,高达68%的美国人,包括52%的非裔美国人支持最高法院废除以种族为基础的大学录取政策。

在企业方面,DEI政策遭遇的反弹愈来愈大。许多员工感觉被迫接受特定的意识形态,认为自己没有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

随着特朗普重新上台,该政策被正式“宣告死亡”。

从美国历史看,打击种族主义的最大难处在于,任何强调族群差异的政策,往往都会被视为“反向歧视”。

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完全不提种族,避免任何与族群相关的标签和言论。

看回大马,对于报告指种族主义事件数量上升,这也未必说明社会变得更糟,它也可能反映越来越多人敢于发声和批评不公。

根除种族主义,注定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期来看,教育是关键;短期内,严惩任何挑起种族对立的人是良方。

在政策层面,与其制定“保护特定族群”的政策,“种族色盲”政策可能更加公平和有效。

你也可能感興趣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