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個熱話題。近日看到油管上出現許多AI製作的“全球100年城市面貌”、“全球各國美女”、“古代神話人物還原設想圖”等等,全都做得很仔細。此外,現在的人也更懂得如何利用電腦來製圖,繪畫史上各個畫派皆能模仿,似模似樣,乍看還以為梵谷塞尚雷諾瓦統統都復活了一樣。
ADVERTISEMENT
那麼,AI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藝術創作嗎?
事情兩面看。
在速度上,人工智能絕對可以快速完成。無論在收集參考資料、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根據需要重新組合,在這些點上,人類的速度望塵莫及。
在組合設計上,它沒有人類在思維上的猶豫,可直截了當按照要求去完成組合,而且做得十分完美,就連要求任何筆觸,任何光線效果,任何色彩糅合,都可以做到天衣無縫。
甚至,在組合的時候,還可以應付“變化版本”的要求。AI通過各種“可以達成目的”的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更多次或無數次的“隨機選擇”,製造出就連人類也無法想像的畫面,在燈光裡遨遊的鯨魚、長翅膀的藍鯨、有著麋鹿大角的鸚鵡、在水晶裡跳舞的仙子,沒有人工智能“想”不到的,只有你“指令枯竭”的。
AI甚至能製作出人手無法完成的境地,它的數碼計算格式可以讓製作空間去到無窮無盡,這種計算境界,就算人類想到,也做不到。
說真的,假如只是為了商業用的包裝設計、配圖插畫、文案裝飾、主題配搭,在這些應用上,人工智能確實“快、準、細”,甚至“奇”。
但我也說了,事情兩面看。
假如仔細去看一幅真正人類的創作,你就會發現,任何一幅創作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哪怕達芬奇、梵谷、莫奈,因為他們都是人類,只要是人類的手筆就不可能真的有完美,也就是說,或許筆觸裡有些缺陷,有不足,有遲疑,有矛盾,有斟酌的餘地。這就是一幅原作裡的“感性指紋”,模仿不來的。
完美與缺陷之間
這些就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至少目前真的還不行。因為人類的所謂完美就是不一樣的,缺陷,也不一樣。完美與缺陷裡都會包含著人性的不穩定,情緒在細節裡的峰迴路轉,完全不可捉摸的感情。
就算在所有輸入信息都足夠時AI可以模仿出一個梵谷,好吧就算連筆觸都很像了,但AI無法自己成為另一個未知的、不一樣的梵谷。因為輸入的都是現存資料,AI不可能擁有尚未出現的信息。
所以,你可以讓它模仿、組合,甚至把達芬奇和梵谷混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將蒙娜麗莎搞怪一番,把文藝復興名畫扭曲,把梵谷的星夜做成變奏版本,但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成為一個自己創作的獨立思維,因為它一直都在“製作”,不是“創作”。
人性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工整的。人性的創作裡,除了自己獨家的美還有自己獨家的缺陷,創作在表述上看到的並不就是一切,其實還深深地隱藏著許多更深入的層次。人類的作品只有在人類的觀感裡才能看到這些專屬層次,或許莫奈某一抹半透明的藍色另有所指,或許雲朵飄在某一個特別姿態下別有用心,這些都無法變成用以輸入的資料,AI善於歸納、組合、重建,但無法“體會”。
目前的AI,其實還是很容易“穿幫”的。你問它貝多芬的身世、遭遇、創作年表、個人風格這些它都能回答你,但你問它〈命運交響曲〉第二樂章第四節是貝多芬的什麼情緒?或者梵谷在《櫻桃樹》裡是在想著什麼?假如它能湊出一個樣板答案回答你那還好,搞不好就吊機了。
更多文章: 西北孤鳥/航向藝術的彼岸──精準的《奧德賽之魂》 不安分的靈魂──演員翁書強 吳偉才/地球文明的標誌 跨界融合 以舞蹈展現生命力——《尋藍》 融合茶、陶與舞:一場絕對的美學體驗——曇花堂之“島上行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