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及香港漫画教父黄玉郎笔下的漫画角色,你会先想到《天子传奇》的姬发?《神兵玄奇》的南宫问天?抑或《龙虎门》的王小虎?坦白说,黄玉郎创作太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漫画,每一位粉丝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浓眉大眼英雄,化身主角闯荡江湖,行侠仗义,感受江湖世界的爱恨情仇。刚步入74岁的黄玉郎,一生可说见证了港漫发展的高峰与低潮。而他至今依然不断创作,与时并进,近年更是主攻手机漫画市场,为港漫注入新活水,另辟新天地。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陈启基、林德成
视频:本刊 陈愐壮
香港漫画(港漫)在90年代曾创造黄金时代,每一次新鲜出炉的彩色薄装漫画总会被读者一扫而空。尔后,港漫走出香港市场,成为一股软实力,向海外各地输出香港本土文化特色、语言魅力,加上画家擅于捕捉武打动作,用电影分镜形式呈现出来,令人看了大呼过瘾。这样的绘画形式也让港漫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惟随着日漫崛起,盗版漫画猖獗,迅速吞噬港漫市场,互联网此时亦慢慢兴起,令到港漫陷入低谷,整个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现在)仲低潮过我入行的时候,估都估唔到。”黄玉郎举例,《龙虎门》在高峰时期一期可卖15万本。步入1980年代,销量仍然能保持在10万本以上。直至2010年,销量开始一路走下坡。当问及最近新作《英雄十八》销量时,他回答,“勉强可以。”

如今,人手一机,消遣娱乐太多。纸本漫画仿佛被时间无意识地推向边缘,昔日读者与纸本漫画渐行渐远,转身投入到虚拟世界。他直言,手机文化占据了人生大部分时间,不断往生活的每一条缝隙里面塞满资讯、娱乐、视频,几乎没有时间给漫画。与此同时,盗版漫画非常泛滥,读者更倾向上网看免费漫画。
“我们一出版不到两小时就被人放上网了。变成你可以在网上看,根本不用花钱(购买)。”
身为玉皇朝出版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纵使漫画产业被人称为夕阳工业,他依然不弃,坚持在漫画路上前进。他心想与其被科技打垮,何不利用科技推动漫画事业?因此,四五年前,他把目标转向网络漫画市场,特别是手机漫画(或称条漫)。
《英雄十八》点击率过4千万
现在注意力是最值钱的资产,想要抢到网民流量,必须抓住他们的眼球和兴趣。这些年,条漫已经变成全球流行趋势之一,读者人数和市值不断攀升,各类平台都在抢读者,有些制作公司还迅速将热门漫画IP改编成动画,开发影视或游戏产品。
黄玉郎很早意识到条漫的潜在商机,无奈一场疫情打乱全盘计划,迟至2023年,他才在腾讯动漫出版《英雄十八》,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484万人点击。
“(点击率)都叫做不错。是不是最好呢?一定不是,一定要过亿我才算满意。”
他本身希望在手机漫画市场有所成就,接着能带领香港漫画家一起往这个途径发展。“(其实)不是你说要发展手机漫画就可以,当中有很多人事问题,两地文化不相同的问题。我都经过大半年时间去解决,作品才正式上线。”

功夫和武侠是两回事
对港民来说,《英雄十八》具有非常浓厚的香港情怀。他将故事背景设计在1969年,当时香港仍处于暗黑年代,黑社会与警察勾结,贪污成风,社会上也出现很多欺压事件。此时,就有英雄站出来抱打不平,捍卫百姓权益,不向恶势力低头。
乍听之下,令我马上联想到他的经典作品《龙虎门》(1970年出版),同样是主打英雄路线。他笑称,港漫很重视侠义精神,相信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我们当然做回自己香港漫画很有优势的武打(题材),这是他们(其他国家)画不到的东西。”



毫无疑问,武侠是港漫的一个主流题材。黄玉郎笔耕60年,钟爱武侠主题,莫非受到金庸小说影响?“可以这么说,我们画了功夫漫画之后很受欢迎。其实,画功夫漫画不等同于武侠漫画,功夫和武侠是有区别的。”
“打功夫就是打功夫,未必是行侠仗义。但是武侠是注重在‘侠’字,一个懂武功的侠客。”而黄玉郎却融合这二者,他笔下的角色是会敢于仗义执言,反抗压迫。
港漫要跃出纸本
显然漫画未来的发展必须跳出纸本,并结合各种衍生产品,以延长作品的生命周期。
在构思作品时,黄玉郎会一并思考整个完整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开拓衍生产品,扩大作品IP的影响力和价值。“一个漫画的(销售)收入未必足够去抵消成本。”

以美漫为例,漫画销售量是不如预期。为何漫威或DC漫画改编成影视后会卖座?主要归功于现今的CG特效或精美制作,吸引很多人入场观看。他问,有多少入场的观众是真正看过原始漫画的?他补充,单靠销售漫画肯定不行,只能在影视或游戏方面寻找出路。
不过,日本漫画市场是一个例外,亦令他羡慕。日本有非常成熟的漫画产业链与风气,漫画家可以很自由地发挥创意和构思多元题材。同时,日本有庞大的读者群,能够支撑整个漫画产业发展。当然,日漫市场也难免遇到网络漫画冲击。根据日本网报道,网络漫画市场的规模在过去5年已经扩大了1.5倍。
“我们自己有很多IP在手,不断有人来谈授权。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制作更多新的IP。”黄玉郎透露,目前已有公司购买改编《神兵玄奇》的动画和游戏版权,预计会在2025面世。
我不免俗地问他,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哪些元素?他立刻大笑说,哎呀,这个问题太广泛了。不过,黄玉郎还是给出心中的标准——最好的故事就是令人感动的故事。
然而感动人并不容易,他坦言需要用很多剧情和时间去铺排。“令人激动(的故事)也很多,譬如王小龙之死,令到很多读者激动。”可是,他自己从没想过《龙虎门》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最喜欢《龙虎门》和《神兵玄奇》
在众多作品中,黄玉郎最喜欢《龙虎门》和《神兵玄奇》,而《神兵玄奇》又与其他作品不同,它是以神兵为卖点。究竟这个创作灵感源自何处?原来他当初看到电脑游戏刚起步,很多年轻人花钱购买一盒盒游戏带回家玩。那个时候,他脑海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以往漫画都以人物为主,不如试一下以兵器为主。
一开始他是先构思兵器,像是天晶剑、虎魄、神农尺等等。之后每把兵器再配一位神明,比如天晶剑搭配女娲。接着,把时代背景定调在古代,再注入一个世界观,就有东方、南宫、西城和北冥四大世家的恩怨故事。
有趣的是,《神兵玄奇》出版之后都会附送一个微型的神兵模型开信刀。“出版的时候,我就在想要如何宣传,因为那时候港漫市场比较低潮。不如就送‘兵器仔’,做一个4吋长的天晶剑。”当他以赠送兵器为宣传噱头,立即提升漫画销量,紧接着又带动了一股兵器热潮。

作为公司营运者,黄玉郎现在已经很少起稿,大多数是参与故事构思。然后决定每一个角色的造型。“我算是一个总监制了,要过了我这关才可以制作。”

是否担心AI打击漫画业?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在迅猛发展,但黄玉郎并不担心AI会打击漫画行业,反而想要拥抱这项技术,尝试用AI去编写故事。
“AI可以协助你修补所欠缺的文字修养。我是没试过,会试一下。”至于AI能制作漫画已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黄玉郎则反问,AI会有创意吗?“AI能做到什么程度,我真的不知道。可是我觉得它在创意方面不会比人类厉害。”
“创意是无中生有,AI是你必须要有东西,它会帮你组合。很多资料它可以很快地抽取出来和组合,它可以令你的故事架构很完整。但是你叫它想一个没有的东西,相信还没到这个程度。如果到这个程度,它(已)取代人了。”
针对想要进入漫画业的人,黄玉郎给了两条建议——多学多画和以画为乐。“以画为乐的含义是,可能画画的收入很少,但是当你以画为乐,可以填补你经济上的损失,你才能不断地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你发挥出才华,那个时候你可能就会发达了。”

相关视频: 【非常人物】黄玉郎:我失败的事太多了! 更多【人物】文章: 媒体工作者闾丘露薇/报道受限改写小说 记录时代的心意仍没变 北雁山人汤余铭/听从内心 找到生命的创作目标 导演蔡崇隆/如果冷漠让你不舒服 那请你不要继续下去 马来文学家林天英/一无所有的日子 诗是逃离的出口 台湾休闲农场之父张清来/开创农场魅力 盼休闲农业能得诺贝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行内人说,封面设计是专辑的引言,有的专辑光看封面,甚至还没播歌,就能迅速知道这张专辑的音乐内容是大胆地玩中西合璧,结合古今中外的音乐元素,体现创作人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思考,比如王力宏《盖世英雄》鸭舌帽、项链、外套都是嘻哈造型,切合专辑嘻哈风格,而封面还印着一支水墨梅花;周杰伦在《霍元甲》EP封面中身着唐装,手持提字金扇,身后墙面挂满水墨画,混搭昏黄及偏阴暗的环境色调,形成中式复古风的氛围感,而周杰伦的辫子仿似清朝正统男子的发型,但其实仔细一看,分叉的毛发更接近象征雷鬼、嘻哈文化的脏辫造型;周华健《江湖》专辑封面与封底有他本人和张大春的石像头型,酷似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品风格,而封面的主调性却是书法水墨。

究竟是谁第一个唱出融汇中西的歌曲?我不得而知,无从考察。依我这二三年有限的听歌经验,不作别想,我印象很深刻的自然是〈何日君再来〉,但不是邓丽君版本,而是由周璇演唱的原始版。重新端详黑胶唱片上的标签,你会发现,这首歌的主旋律虽是以中国五声音节为主,但手风琴伴奏却将探戈节奏融入其中,可谓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作品,而手风琴的演奏者是一名法国人,名叫“杜甫”(绝对不是那位唐朝诗人)。同样将五声音节作为根基,但编曲与节奏却融合了西方元素的作品如数家珍,比如王力宏〈放开你的心〉、〈大城小爱〉;周杰伦〈发如雪〉等。“中西合璧”的概念富有探索性,玩法多变,除了把五声音节融入流行歌曲,也可从歌词下手,比如擅于着墨“中国风”歌词的方文山,习惯将古诗词融入现代歌词,其中和周杰伦的共同作品中,如〈东风破〉、〈烟花易冷〉、〈公公偏头痛〉、〈刀马旦〉等便是此类代表作;也有词人巧妙地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为题材,融入古诗词的意境,在西洋流行文化完美结合传统,比如周耀辉的〈黛玉笑了〉、林夕从〈六祖坛经〉取得灵感而写的〈弱水三千〉等等。

中西合璧音乐创新
谈流行乐的“西风东渐”,从编曲来说,王力宏《心中的日月》和《盖世英雄》专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竹林深处〉里的西藏女声吟唱、笛声,混搭嘻哈击掌声节奏;〈盖世英雄〉则是将京剧和昆曲与R&B、嘻哈相融合等,但我更想提的还包括周华健的《江湖》、《水浒三部曲》与《赛貂蝉》音乐剧,以中乐为基调,混搭现代流行乐的元素,同时确保文言文的平仄格律与现代歌词搭配起来没有违和感,唱起来流畅入耳,我由衷佩服周华健的谱曲功力。再说,运用文言或古雅言辞与白话歌词的相互配合,通过古今对比带出“时空穿越”的感觉,我认为Raidas〈传说〉、周杰伦〈雨下一整晚〉都是不错的示范,而乐器编排在文言与白话段落间不停调整,实现“中西合璧”水乳交融的效果,流畅之余又不失起承转合。有的歌手更有企图心,找到让“中西”完全融为一体的方法,比如王力宏找到京剧与R&B唱法不谋而合之处,乍听之下,似乎没什么不同,都有很多转音,所不同的是,R&B的转音较为自由,一般都会换词转音,而京剧会特别将唱词中的单字拉长转音,也是〈花田错〉这首歌的精彩之处。不仅如此,也有人在创作上更加大胆,反串旦角,模仿小生唱腔,比如陶喆的〈苏三说〉、陈昇与刘佳慧合唱的〈One Night in 北京〉,编曲则大量运用了MIDI、爵士鼓,乃至长笛等民族乐器。但我还想分享一首由郑必爱演唱的〈冲一杯茶〉,从编曲到唱腔,郑必爱京剧唱片混搭合声器、Autotune人声处理等西方技术,以本地市场来说,这不仅仅是前卫之作,类似尝试也是相当稀有的,归功于郑渴望的摸索尝试。仔细一看,我觉得“我的情人节是只年兽/会吞噬掉理想和梦想”这一句歌词蛮符合“中西合璧”风格。

规矩从来都可以打破,但要树立新的规矩,推广新的创意,并且要说服听众,首先得掌握旧规律、旧玩法,否则这样的实验往往注定失败。换句话说,“中西合璧”的玩法有一定门槛,并非可以轻松驾驭。根据陶喆的说法,他在制作〈孙子兵法〉时绞尽了脑汁,只为让女子十二乐坊的国乐与西方交响乐,加上摇滚元素有更好的配合。编曲人不只是需要准备“国乐”与“西乐”的谱,还得花很长的时间了解“中西”乐器的不同之处,比如乐谱编写法,乐器演奏法,乐器的音域,乐器的声音特质,乐器的录制方式等等。中西文化的交融,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大环境所造成的趋势,比如早期的上海,再来就是创作人寻求新的突破,于是从自己文化的根开始寻觅、开拓,尤其是从海外回来的王力宏、陶喆、方大同等。创新不是抛弃原有的根,在拥簇自己文化的同时,也相互包容互鉴,融会贯通,中西合璧才会朝健康方向发展。
更多文章: 林佚/黄牛,你真牛! Kinkiyen/陈小霞《老翅膀》陪我们长大的经典流行歌曲 都是她写的 林佚/一窥本地啦啦文化与道上兄弟的跌宕命运──从“山顶黑毒蛇”到“TOKONG” Kinkiyen/片山凉太《What am I to you?》一场自我成长的旅程








ADVERTISEMENT